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受佛教世俗化的影响,唐代佛教寺院与民众的关系十分密切,这种关系表现在唐代小说中尤为明确。在唐代寺院故事中,佛教寺院承载了重要的叙事功能,或作为真实地理参照,在小说中营造出似真还幻的情境;或烘托审美氛围;或作为重要的契机,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或是空间场景主题化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2.
唐代佛教寺院是唐代小说传播的重要场所。在唐代的佛教寺院中。不但有僧徒讲述、文人剧谈、说话转变多元化的口头传播渠道,更有僧人传抄、编撰佛教类书、书于经文之上等书面传播路径。这些做法客观上扩大了唐代小说的传播范围,促进了唐代小说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在教法昌明的唐代,高度发达的佛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佛教寺院为争取民众的更多支持,日趋世俗化,成为不可缺少的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在这样的社会生活背景下,以佛寺为主要背景和空间场景,真切生动地反映当时寺院状况的小说便应运而生,可称为寺院小说,或者寺院故事.这些小说体现了宗教性与世俗性交织的文化特点,其中以士女遇合、鬼怪夜话、道徒显术等几种类型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唐代寺院旅店业兴盛,成为突出的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不仅与唐代佛教鼎盛而寺院经济的繁荣相关,也与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员流动频繁、寺院旅游休闲、山林修学之风等因素相关。唐代寺院旅店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寺院经济的上升与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同时也强化了佛教的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5.
变文是唐代说唱伎艺转变的底本,它已经具备了成熟小说的特征,是唐代与文言小说并行的通俗小说。佛教变文来源于佛经故事,题材与内容都是讲神魔之争,它的基本特征是神变、斗法。佛教变文创造了一个人神混合的世界。形式上,佛教变文散韵结合,善于铺陈,这些写作手法被明代神魔小说所直接继承。所以,佛教变文就是唐代的神魔小说。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高峰期,长安作为唐代都城,佛教寺院星罗棋布,与佛教有关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佛教寺院成为城市生活的舞台,朝廷在这里举行佛事活动,百姓僧众在这里举行节日庆典;同时佛教寺院也成为百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不论是僧人的俗讲,还是庙会中的戏场,都对百姓有吸引力,此外风景优雅的寺院还是文人游乐、集会的场所。因此与佛教寺院有关的种种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长安的城市生活,见证了长安文明,成为不可忽视的唐代佛教文化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唐代小说里有部分作品以寺院为故事展开的背景,多写人鬼相恋,故事的男主人公往往是在寺院读书的年轻人,女主人公则是神鬼所化。促使这类小说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唐代坟寺风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佛教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宗教团体,更有僧团、寺院、慈善基金会等实体性组织以支撑其弘法事业的展开。现在被日益倡导的"人间佛教"理念,与寺院经济的发展之间可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寺院经济的基础给予佛教走向人间给予物质支持,而佛教的改革、人间佛教的理念又极大地影响改变着现代寺院经济的形式与内容。在以最终提高福利为目的而非仅仅强调经济发展的商业社会中,寺院经济的存在有助于缓解各种矛盾,从而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唐代“冥报小说”所反映出的佛教世俗信仰不是一种纯粹的宗教信仰,而是与宗法制的社会形态相结合的产物。在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作为世俗生活样态表现出来。佛教信仰的生活样态又是主体在心理及精神上需求的表现。在唐代俗众的生存哲学中,由于认识水平的低劣和教化要达到的目的,促使信仰威哧成为一种规范制约力量,亦成为一种社会的根本需要。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唐代“冥报小说”是唐代社会风俗史和心灵史一个侧面的记载。  相似文献   

10.
唐代病坊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病坊,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所谓“恤贫宽疾”的社会福利性机构,本文试图对其作一粗略考述,从而揭示出唐代社会的独特风貌。 一、名称与分布 唐代的病坊是由所谓“悲田”演变而来的,与佛教寺院有关。唐玄宗开元五年,宰相宋璟上奏称“悲田乃关释教”。唐武宗会昌五年,宰相李德裕也称“悲田出于释教”。可见,“悲田”这一名称当始于佛教寺院,即“悲田养病”,与佛家“慈悲为怀”的特性相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中有不少关于梦境的描写,这些叙梦情节不仅是小说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析其中的叙梦情节在推动小说情节、暗示命运、连缀文本、渲染氛围和设置悬念等方面的文本功能。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云南边地佛教兴盛,大理白族地区的汉地佛教寺院经济、中甸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经济、西双版纳地区的南传佛教寺院经济均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派的情况下,形成了不同类型、具有显著民族宗派特色的佛教寺院经济。直到今天,它还广泛、深刻地影响到云南少数民族佛教信徒的经济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3.
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分析人物与情节之间的关联,可以发现每个人物都在小说情节当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在小说《帕斯库亚尔·杜阿尔特一家》中塑造的人物具有典型的性格特点和时代特征,他们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这些人物也是社会群体的缩影,透过他们可以发现作者的写作特征和创作意图,也能让读者了解西班牙当时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4.
以唐五代文言小说中佛教小说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魏晋时期文言小说中佛教内容,梳理唐代佛教小说中出现的新变——讽刺。采用文献整理法,按照小说艺术手法,可将众多讽佛类小说分为三类,即对比嘲讽的方式、暗含讽喻的方式、巧用白描等。唐五代时期的讽佛类小说,代表着时人对待宗教的新态度,它摆脱了早期文言小说中对佛教的一味崇拜和宣扬,体现出更多理性的光彩,描绘了一幅幅不一样的社会文化画卷,文学色彩浓厚,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小说在唐五代时走向成熟,表现之一是此时的小说中开始大量夹杂诗歌。唐五代小说中诗歌具有叙事性强、通俗化、多绝句的特点。从艺术功能上看,这些诗歌具有刻画人物和组织结构的情节因素作用以及抒发情感、发表议论非情节因素功能。  相似文献   

16.
大型石窟群,多由几种不同使用功能的洞窟组成,构成较为完整的石窟寺院.在石窟中保存有佛教造像(或壁画、浮雕)的礼拜窟,历来是学界所关注的研究对象,而那些原来就没有佛教造像(或壁画、浮雕)的非礼拜性质的洞窟,则往往被研究者所忽略.石窟中的各类不同性质的洞窟,皆是古代僧人根据宗教活动与生活需要而凿建的.它们的出现和存在,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的.本文透过石窟中不同使用功能洞窟的外在形态与其所蕴含的宗教文化内涵,来探寻佛教石窟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化规律和特征.  相似文献   

17.
雷同,是唐代小说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同样一篇小说,往往出现在不同作者的专集中。有的虽然人物姓名不同,但故事和情节却一致;有的人物姓名、故事内容相同,但文采和主题又有差异和悬殊。然而不论哪种情况,都和当今的抄袭、剽窃不同。而且从中还可以探索唐代小说的发展、影响、以及艺术风貌等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正> 在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中,结构就是情节,二者是同一的。但在现代小说中,情节对于小说审美力的维系逐步减弱了,而结构的作用却越来越超越了情节,因而结构对于叙述的意义即结构的叙述功能愈益为人们所认识,它作为一种叙述方式所具有的独立的美学意义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19.
灰姑娘型故事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民间故事之一。1812年出版的《格林童话》中收录的《灰姑娘》,我国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的《叶限》皆源于此故事,二者在情节上十分相似。但是在故事原型的传播过程中,由于故事叙述者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民族个性等的不同,导致《灰姑娘》和《叶限》存在着种种细节的差异。而这些差异隐藏着基督教和佛教元素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宣室志》是唐代小说家张读的代表作,记写了大量关于神仙鬼怪妖狐的故事。不少故事与佛教相关,主要有宣扬佛教报应观、表现佛教神通和反映唐代佛教兴衰等。《宣室志》的这种佛教痕迹,主要原因:一是作者对自魏晋以来佛教影响中土小说创作传统的继承,二是深受唐懿宗尊佛的时代影响,三是受"小说世家"的家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