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鲁迅的文学生涯离不开翻译。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鲁迅的翻译,也就没有他的创作。《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鲁迅卷》从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卷本《鲁迅译文全集》这一目前收录最全面、校订最精良的鲁迅翻译著作全集中编选出最具代表性的译作,全面多样地展现鲁迅翻译的发展轨迹,供广大文学爱好者一窥鲁迅译著的风采。全书共分为四编,从小说、儿童文学、剧本与诗歌、文艺随笔与文艺理论四个方面详略得当地介绍了鲁迅的代表性译作,除译作外还收录了部分序跋以展示鲁迅本人对翻译的见解。相较于《鲁迅译文全集》这样的大部头,  相似文献   

2.
晚清民初时期,学界对拜伦诗歌的翻译经历了一个高潮,其中,《哀希腊》的翻译最为典型。本文以拜伦《哀希腊》在晚清民初时期的汉译为例,具体分析了晚清民初时期"《哀希腊》在中国的幸运"的原因,以及主流意识形态对《哀希腊》在中国汉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鲁迅《文化偏至论》的旨归不是批判文化发展的偏至,而是通过中西"人"观念的交流确立"立人"的问题,但这并没引起学界关注。《文化偏至论》中西"人"之观念的交流和对话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机制中形成,它构建了鲁迅作为节点而体现的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规约了鲁迅进入文学,并对此后鲁迅的翻译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这种因观念而搭建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被称为比较文学第三关系,透视《文化偏至论》所蕴含的第三关系,不仅可发现鲁迅进入文学的特殊性,也对比较文学学科范式研究的深入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但他也是一位文学创作者。他的作品可以归纳为诗、书信和小言三大部分。少年情怀的诗朱生豪的文才从诗歌开始展露。1927、1928、1929年,嘉兴秀州中学校刊《秀州钟》上分别刊载了朱生豪写的三首诗歌《城墙晚眺》《柳荫中》《雨丝》。这是现在找到的朱生豪最早的习作。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流传的载体,通过对诗歌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中国先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背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虽然是一种很好的对外文化输出的方式,但是如何翻译才能够准确地、完美地传达诗歌的内容、韵味和美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本文以《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为例,从文体、情感和修辞手法这三个方面来论证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6.
娜拉在走出婚姻家庭后经济、人格独立,获得了圆满的人生,这并非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提出的新可能,而是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提出的四种可能:堕落、回来、"包里有钱"、死中的第三种。只是在鲁迅看来,经济独立是娜拉所不具备的能力,或在出走社会后不可能达到的结果,"死"对活人不具备意义,所以对于娜拉出走的前景,鲁迅只提出了两种最有可能的道路:堕落或回来。而《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获得的独立而成功的人生,不过是放大了鲁迅对娜拉"包里有钱"的判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活动,需考虑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本文采用泰特勒三原则,即复写原作思想、译文的风格和手法与原作等同、译文应如原作流畅通顺,分析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和诗歌的翻译,研究发现林语堂的翻译忠实地反映了原作思想和原文风格,保持了原作流畅通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也呈上升趋势,大众对翻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而翻译批评正是提升翻译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将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多维度结合的方式,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对《一件小事》这部出自鲁迅笔下的经典小说的三个译本进行批评赏析。  相似文献   

9.
意境美是诗歌的灵魂和精神所在。诗歌的翻译,不但要求译者准确理解原文,更需要追求深邃的意境,才能产生浓厚的感染力和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使诗歌翻译本身具有的特点得到体现。本文从诗歌翻译的主要特征出发,例举了两首名作的翻译,以解释诗歌意境的再现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虞美人》是中国词学史上经典之作,也是李煜的绝命之作。此词译本诸多,其中最著名的为徐忠杰和许渊冲所译。本文基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从音、形、意三个层面对《虞美人》的这两个英译本进行全面的对比研究,以此深入理解中国古诗翻译的美学原则,并进一步分析“三美”原则在诗歌翻译对比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该诗对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有许多中外学者都对此诗进行了英译,其中以杨宪益夫妇和许渊冲的译文最受欢迎。笔者拟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对杨宪益夫妇和许渊冲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对以后的诗歌翻译实践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空间意象图示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在不同国家诗歌中得到或多或少的展现。诗歌翻译过程中,空间意象连接中外文化,传播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激发英语国家对自然空间中原型意象的感受,唤醒他们对自然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该文从生态空间的视角,对《早发白帝城》的两个英译版本进行解读,试图找到诗歌英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李华 《文化学刊》2015,(1):227-229
本文从翻译意念、翻译理论、翻译成就和评价方面浅评鲁迅的翻译思想。鲁迅独特的翻译思想具有时代性和目的性,对引进西方文化和当时的语言改革实践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诗气是诗歌中超越具体物象的形而上的高层次的美,是诗人将内心的情感、认知等心理体验以语言和意象固化而成的外在表现。翻译诗词译出其诗气,是诗词研究和翻译的至高追求。本文主要以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美学角度分析如何翻译诗词中的诗气,旨在为诗气的翻译实践提供可行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印人鲍夫子     
阿土 《文化交流》2014,(12):66-69
前些日子收到西泠印社社员鲍夫子复兴先生寄来的新作《缘缘堂印谱》,半年多前他告诉我,此印谱是他的乡友、同道、作家钟桂松先生创意,他操刀刻石.我的书柜中,已有鲍夫子的《茅盾小说篇目印谱》《鲁迅小说篇目人物印谱》《紫玉锦言》印集,加上《缘缘堂印谱》,可以说“鲍印蔚然”了。  相似文献   

16.
功能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译者在翻译诗歌时,要综合考虑原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与阅读期待,使原作者意图和诗歌在源语环境中的审美效果在目的语语境下忠实再现。翻译任务的难点和要点都在于面对差异甚至冲突做出最合理的调解和选择。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中的颜色隐喻是不同语言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投射,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译者翻译作品时往往会忽略颜色隐喻框架在不同文化群中的差异,导致原作未能在目标语读者中产生相同的文学效果。鲁迅在《呐喊》小说集中赋予色彩语码诸多内涵,极具代表性。因此,本文依据框架理论将颜色隐喻分为相同框架和相异框架,对杨宪益、戴乃迭和蓝诗玲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框架下颜色隐喻的翻译方法,以期对中国文化英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玉茗 《职业圈》2014,(19):124-124
近日,《爱我中华》生命阿紫诗歌北京大学专场朗诵会,在北京大学英杰国际交流中心阳光厅隆重举行。这是继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北电力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阿紫诗歌进校园之后又一场最为盛大的诗歌专场朗诵会。本场阿紫诗歌朗诵会以“爱我中华讴歌生命”为主题.目的是将先进文化思想、高雅文学作品带给高校师生,通过诗歌朗诵的文学表现形式传递正能量。  相似文献   

19.
孟庆梅 《文化学刊》2023,(4):106-109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关照,结合文本细读就诗歌《老虎》与《鹰》的意象语言进行文化与审美价值阐释。在伟大代码的破译下,诗歌《老虎》与《鹰》都扎根于《圣经》,与《圣经》意象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关联性、互文性、共通性。两首诗歌都映射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展示了诗人极其唯美的诗歌创作艺术与超越时空有限性的丰富想象力。两首诗歌都是诗人借物抒怀,找寻形而上慰藉的心灵独白,都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怀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驾驶我的车》(『ドライブ·マイ·カー』)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在2014年首次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女のいない男たち》)中的首篇小说。小说集中的几个故事由6位译者分别翻译。而该文所探讨的该篇小说是由著名翻译家林少华教授执笔翻译,该文将在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下,对此篇译作进行分析,以期丰富此理论,引起读者思考,帮助读者加深对《驾驶我的车》汉译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