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开启创新性发展征程的必然趋势,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更是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公民法治教育,从而极大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新时代发展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不断促进民族进步、提升民族凝聚力的根脉所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利于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思想政治水平高的优秀人才,能有效提升广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拓宽大学生德育思维。该文通过调研走访、翻阅资料得知当前部分高校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形态,旨在为二者的教育融合提出些许参考建议,以期强化传统文化的现实教育意义,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促进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肖长华 《文化学刊》2016,(4):123-124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内容。当今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国际国内新形势,需要依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及其作用、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性和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作为山西地域文化的晋商文化也是如此。晋商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关公信仰等因素影响,将传统文化贯之商业活动与家风建设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晋商文化。在新时代,我们应去粗取精,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为人、治学、处世、齐家等优秀德育思想,丰富高校德育资源,提升个人良好品德。企业文化也应在其中寻找借鉴,发挥晋商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晋商文化的现代化转化。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唯物史观、实践论、辩证法三个维度上开启社会主义文明的新境界。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合改革开放前后两部分历史,并整合党史、国史、世界史,开启唯物史观的新境界。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横坐标上以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纵坐标上坚持信仰的创新性发展与新实践的良性互动,开启实践论的新境界。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构建人类初心的最大公约数,在人类共同价值中定位人类文明与文化、共性与个性的最佳平衡点,开启辩证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在建国七十周年到来之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更加显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春天。本文通过对1949年以来高等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总结经验、挖掘规律,针对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浮于表面的现状,提出了新时代加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式"教育的路径对策,以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共性,即强调德的重要性,将二者融合育人,不仅必要,更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稳步前行、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保障。该文通过梳理优秀传统文化之思想精华,明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厘清二者融合发展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探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育人可行性路径。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与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加快建设现代法治体系的过程中,吸纳了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理念,这些理念是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原生力量:德主刑辅作为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内容,新时代法治建设对该思想进行改良,并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策略;国家在规定纠纷解决方式时,汲取了我国传统的"息讼"思想,充分发挥了调解制度的作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提升公务员的综合素质,传承了传统法律文化中"治国先治吏"思想;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慎刑"思想一直受到当代学者的好评,立法者在法治建设中也对我国刑罚体系进行反思,制定了一系列注重保护人权的法律。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它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契合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提供了价值源泉和升华,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该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古诗文引用为研究对象,将国家领导人讲话中的古诗文引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条主线进行有机结合,对其引用古典名句的资料进行梳理、分类和总结,具体分析引用古诗文的原因、类型、特点,以及古诗文引用的方式方法,通过大数据分析国家领导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古典继用、灵活化用、内涵延伸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愈发凸显。从高校教育角度来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视为一项必要原则与重要工作,有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的积极构建,促进社会文化资源的整合。在高校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传统文化最强、最旺盛的生命力,是对传统文化的激活,也为新时代新媒体的传播发展提供指导,为新媒体传播平台的搭建提供智慧支持。该文首先阐述了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其次分析了新媒体时代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最后论述了实施路径,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承攀升至新高度,着力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育人价值,是对坚定文化自信与建设文化强国的有益探索,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等核心理念,为新时代育人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也为新时代文化育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弄懂为什么样的时代培养人才,以及培养什么样的时代新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用,深入研究其核心理念,使之服务于新时代,焕发时代魅力。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此,新时代下充分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历史渊源、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内涵及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孔子礼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以及重要的价值。新时代背景下,充分探究其历史渊源,理解其深刻内涵,挖掘其当代价值,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论语》为核心文本,对《论语》中蕴含的孔子礼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归纳总结,借以深入探究了孔子礼思想的起源、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迈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引领旗帜,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深入分析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自信"思想。"文化自信"理念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内涵,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同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合理性的有效论证。  相似文献   

14.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前提。新媒体时代要以技术为抓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播。青年群体在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强大精神内核的同时,发挥其当代价值,将其运用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并主动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发展。该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关系演变进行分析,探讨青年亚文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策略,以期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更好地传播。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达到一定程度契合,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具有可行性和必然性。这需要教育部门、高校、教育者、大学生各方从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形式及内容创新、校园文化环境优化、教育队伍建设等层面发力,拓展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路径,从而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同一个概念,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指那些传承道统的文化,中国文化的道统是孔子所建立的,其核心内容是"恕",也即"忠恕",也即"忠恕、均平、仁惠",这个核心思想,完全包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而内涵则更为丰富和深刻。  相似文献   

17.
在新时代,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离不开领导人在国际场合下的演讲。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国际场合演讲中大量引用传统文化经典,通过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表达新时代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和谐"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和谐"思想在中国由来已久,从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论角度,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演讲中所引用的传统文化经典阐释其演讲内容,有助于理解中国对国际事务的态度、立场和主张。  相似文献   

18.
培养国家认同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国家认同思想资源,承载着国家共同的历史记忆和价值理念。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国家认同教育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共鸣,有助于学生将国家认同由思想自觉落实为行动自觉,有助于大学生将个人梦与中国梦进行更充分结合。该文主要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益于培养国家认同的思想资源,以及思政课融合传统文化对培养国家认同的价值优势,探讨思政课融合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践路径。高校思政课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益于培养国家认同的思想资源,并对其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促进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张红 《文化学刊》2023,(3):166-169
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楷模,他的崇高风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精神品质的生动结合。其“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自强不息”“崇实黜虚”“人定胜天”“公而忘私”等思想的传承和超越。分析焦裕禄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契合点,不仅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更好地弘扬,也为党员领导干部汲取传统文化养分、提高自身修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相应地,高校在挫折教育方面显现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为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创新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