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研究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对中美水污染环境新闻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判断双方展现出的生态理念,比对背后折射出的生态哲学观及其成因,并剖析水污染环境新闻语篇中的生态取向,契合的为有益性话语,中立的为模糊性话语,违背的则为破坏性话语,从而推进有关生态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研究。经过对比研究发现:(1)中美水污染环境新闻报道中的概念隐喻类型既有共性,也有差异;(2)中国水污染环境新闻中的概念隐喻多呈现有益性生态取向,美国则多为破坏性生态取向,双方的模糊性生态取向均较少;(3)中国水污染环境新闻中的概念隐喻凸显“生态命运共同体”观念,而美国呈现“经济优先”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2.
隐喻能够潜在构建语言对环境的影响,不同形式的隐喻构建能够对人的认知及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新闻语篇为语料,探索新闻语篇中隐喻与生态的关系。以生态话语分析及隐喻为基础,初步构建生态隐喻分析模式。根据生态隐喻分析模式,将隐喻分为破坏性隐喻、中性隐喻和有益性隐喻,探索不同形式的隐喻在新闻语篇中对生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本文对汉语与韩语中的人体词“脚/足”进行对比研究。两个民族对“脚/足”特征的认识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并把这些特征投射到相似或邻近的概念域。但两个民族对同一事物的观察角度不同,在选择事物特征投射到其他概念域时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人体隐喻概念在汉韩两种语言中也会出现不对应的情况。通过对人体词的语义转移对比研究,可以从微观上对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提供语言实例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隐喻的使用是潜意识的、不自觉的。人体部位与建筑看似不相干,实则相反,建筑用语中蕴含着人体部位,有些人体部位的命名也运用了建筑类词。本文收集建筑用语中有关人体部位的词,并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媒介生态学在中国语境中涵括两种不同的学术范式。"生态范式"将生态学观念和术语引入传播学领域,开启了中国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新方向,然其追求量化的实证立场和恪守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使其在精神实质上仍与美国经验学派保持一致。"审美范式"力促媒介与美学研究的结合,关注媒介效应的感性特征、人文取向、价值建构和美学维度,开辟出媒介研究的美学路向。对两种范式进行有效整合,有助于开拓中国媒介生态学的全新未来。  相似文献   

6.
《职业圈》2006,(3)
本文从哲学的观点讨论了社会生态学。在简述社会生态学概念的基础上,初步讨论了社会生态学的系统观和方法论,社会生态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等方面的哲学问题。认为社会生态学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用社会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做指导。  相似文献   

7.
李钧 《文化学刊》2009,(6):107-112
“生态文化”是近年来广为使用的一个新关键词,但是大型工具书都未收入,遑论明确定义。本文梳理了从“生态”到“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学”的语源生成、内涵延展,及其文化学意义。生态文化学作为一种主体间性哲学,一种关系思维,一种关于天人关系的物理、事理与情理的科学,一种多元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必将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其意象图式投射、隐喻化和转喻化是人类形成与表达概念的基本途径和认知世界的基本模式。本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人体词的范畴化的理论基础、认知模式和认知特点,进一步了解人体词意义发展变化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学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是生态学和伦理学的交叉学科,它主要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国家政策的出台到各种生态问题的出现,每个人都能深切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基于此,伦理学领域提出了生态伦理学的概念,尝试从伦理学的角度探求一种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的状态,但生态伦理学的发展面临着各种矛盾与困境,因此,深入研究生态伦理学内容,并努力寻找解决困境的出路,对于学科自身的完善和真正实现生态保护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别于西方生态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论,如果说西方生态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在理论上的重点主要在于关注人类生态价值观上的变革的话,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语境中的知识分子与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学术关于传统、现代以及后现代的反思,并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尴尬。文本针对汉语言文学中的性别隐喻问题,从概述性别隐喻的含义和分析文本中的权利隐喻,分析研究二十世纪汉语言文学中性别隐喻的中西关系,并探析关于对话与寻求性别的自立关系分析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探析出一条良好的中西文化交流路途。  相似文献   

12.
最近"躺平"成了网络热词,并在国内外各大网站上走红,该文借助CCL、COCA语料库、人民网及Antconc3.5.9,尝试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躺平"及其英译进行研究.研究得出:"躺平"发生了语义、词性演变,其演变符合概念隐喻、概念转喻,语义更抽象、消极,词性除作动词还可作形容词、名词.目前该热词的英译有:lie fla...  相似文献   

13.
陈原先生是中国社会语言学的主要开创者,也是中国语言规划活动的领导者和理论研究的先行者。陈原先生为中国社会语言学学科建立了理论框架,为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确定了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还在语言污染、语言灵物崇拜,语言变异与规范,新词新语研究,词典编纂理论,汉语汉字研究的定量分析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还把先生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分为三个时期,探讨了先生的社会语言学学术思想来源,先生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在国内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对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其认识业已摆脱语言现象的窠臼,走向更深、更广阔的视域。隐喻是语言中常见的一种形式。隐喻绝非是只拘泥于语言字面的含义,或者说它不仅仅是词语。人的思维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隐喻性特征,基于此,探究隐喻的源头,着力分析隐喻与思维、身体及文化间的关系,旨在较为全面地揭示隐喻的认知特征。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诗人和环境主义者,加里·斯奈德以他的生态诗歌闻名。他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思想推动了生态运动的发展。东方文化,尤其是佛学思想对他的生态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佛教生态观。《龟岛》是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的环保诗歌代表作。该诗集集中体现了诗人独特的生态观——融合了佛教缘起论与深层生态学的观点。本文分析诗文中这种观点:融入自然并尊重其他生灵。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2018年10月16日,在第二届CGTN全球媒体峰会暨第八届全球视频媒体论坛(VMF2018)上,首部从传播生态学视角聚焦全球传播格局和世界传媒发展的蓝皮书——《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2018)》重磅发布。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媒体的300多名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凤凰网、光明网等百余家媒体予以报道与转载。《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2018)》由央视国际视频通讯社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主编,在大传播框架下从生态学视角透视  相似文献   

17.
京族民歌是京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传统文化生态的滋养下产生和发展,是京族的民族文化遗产。京族民歌本身又作为文化生态中的一员在文化生态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京族民歌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生态,并分析京族民歌的文化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徐萍 《职业圈》2007,(8S):114-115
文章通过对中英诗歌及诗学思想的对比分析,旨在挖掘重审中国诗歌深层的隐喻概念和思想,并从跨文化和跨语言的角度证实西方隐喻理论的普遍认知观。研究表明尽管存在着中西文化差异,但在诗歌语言的基本认知观上已有共识。中国学术史上缺少隐喻研究的统一理论框架,但中国诗学传统从不缺乏对隐喻认知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9.
11月17日至18日,“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召开。来自国内哲学、生态学,科技等领域的6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中英诗歌及诗学思想的对比分析,旨在挖掘重审中国诗歌深层的隐喻概念和思想,并从跨文化和跨语言的角度证实西方隐喻理论的普遍认知观.研究表明尽管存在着中西文化差异,但在诗歌语言的基本认知观上已有共识.中国学术史上缺少隐喻研究的统一理论框架,但中国诗学传统从不缺乏对隐喻认知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