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希腊古典"和谐美"与中国古代"中和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民族的美学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内在本质的体现。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美学精神 ,这种美学精神以其特有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为其土壤。西方古代的美学精神是古代希腊的“和谐美” ,而中国古代的美学精神则是先秦时代的“中和美”。这两种美学精神固然有其相同之点 ,但更多的则是相异之处 ,影响几千年 ,直到当代 ,形成各有其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真可谓两峰对峙 ,双水分流。本文拟以希腊古典“和谐美”的论述为主 ,同时论及它与中国古代“中和美”的相异。一希腊古典美包括艺术及理论两部分。它在人类美学史艺术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都具…  相似文献   

2.
性朴论(非"性恶论")是荀子美学思想的根据。以此为基础,立足于性伪之分、强调化性起伪的"性伪合"则是荀子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荀子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于其关于礼乐的论述中,礼制之美、音乐之美等是荀子对先秦儒家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3.
周菁 《文化学刊》2013,(1):156-160
《文心雕龙》之“知音”篇是刘勰批评论方面比较集中的一个专篇,他提出的“博观”、“六观”,对读者主体性发挥作出了明确的阐释。而西方现代文学理论中的接受美学、阐释学、传播学中也都对读者的主体性有着充分的研究和认识。但却有学者提出“读者已死”。在新的文学生态环境下,读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都必须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电影作品所表达的文化价值观会因题材、类型、主题、时代的不同而在精神旨向上各异,新时期在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构筑中国梦的形势下,从文化价值观角度,对西方经典电影《音乐之声》的文化价值进行现代重构,挖掘其生命价值观、生态教育观和民族爱国观中自爱、他爱和国爱的主题和心灵呼唤,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5.
随着宫崎骏电影《起风了》的上映,国内掀起了对原作小说《起风了》的翻译热潮。「風立ちぬ、いざ生きめやも」作为贯串整个故事的诗句,成了翻译的重点。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分析此句的各个中译版本,总结得出重现原句的音形美、情志美和意境美是翻译时的难点。如何更好地处理对待,需要译者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看上去很美》是王朔后期的创作,与他早期"痞子文学"的风格差别很大。差不多小说刚一出版就被导演张元看中,他用了将近六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本文将首先介绍王朔及其小说《看上去很美》,随后从情节的选择、主题的表达分析《看上去很美》电影改编的特点,最后探究影片《看上去很美》成功的原因,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活方式的国际传播曾经被美西方纳入国际传播领域,通过宣传西式生活方式来打造特定的文化倾向和文化认同。如今,中国生活水平的提升推动生活方式的升级,人们对生活审美的追求正在从无足轻重向“诗意地栖居”嬗变。生活方式美学的国际传播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有机组合,呈现系统、整体的文化之美,通过传播的审美属性、审美价值、审美理念传递中国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相似文献   

8.
钱德拉·莫汉蒂的代表作《在西方的注视下:女性主义与殖民话语》从发表至今一直被奉为经典,广泛收录于各种西方文化批评论著。莫汉蒂在该文中批判的,是西方女性主义学术话语中建构的"第三世界差异";而本文则从电影媒介入手,考察莫汉蒂"第三世界差异"在电影媒介中的个案表现和普适性,以此审视西方白人女性和第三世界女性在媒介话语生产层面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9.
数字,在教学中是枯燥的,但在文化学中却可以是美的。数字美中有一种,姑且名之曰“序数美”,即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还可加上百、千、万等)顺序或正或倒完整排列下来,当给它们赋予某种文化内容和形式后,就可产生一种很独特的艺术美。在华夏文化中,尤其讲究这种序数美,它是中华民族追求圆满完整、尽善尽美的传统哲学观、美学观和民俗观的一种反映。究竟何为美,历来有不同说法,如美是和谐,美在完善,美在快感,美是生活,或对称为美,中庸为美,圆满为美等,东西方美学各有自己的传统和标准。序数美体现了东方美学的圆满之美,或完整、完全之美。我国自古有“天圆地方”之说,崇尚“圆”为大、满、全之极限,故《说文解字》释“圆”为“全也”。中国人最喜欢讲“十全十美”,就是说,满十为全,全即美也。因而在我国传统观念中,数字一至十完整无缺地排列一起就是祥瑞吉庆的象征,并因此而被广泛应用,从天文宇宙到人文景物,无不存在这种别具一格的序数美。本文以文学为主,兼及其它,作一次综合考察和品赏。  相似文献   

10.
文献分析表明,孟子所谓充实之谓美意味着美就是生命完满实现其整体特性时的存在状态。孟子的这种生命美学观是在孔子全幅开辟了生命世界并强调文质相辅相成的基础之上,通过接受子思诚则形的本体论原则与稷下先生将生命充盈与美联系起来的思想,对先秦和、全之谓美的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它强调了美是生命本身自足时的存在状态而不是一种外在文饰,论证了美善统一原则,并更细致地区分了美的层次、突出了美的非现成性。这种主张从根本上表明先秦儒家既强调善也崇尚美。在中西美学视域融合下其美学意蕴与意义值得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角度来论,文学概念的生成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该文首先从共时性角度分析东亚中日的古代文学概念语义共性之具体特征,并剖析东亚中日古代文学概念共性的历史成因。其次从历时性视角分析东亚中日文学概念的古今嬗变历史成因,指出东亚中日现代文学概念的形成是200多年在欧洲先期形成的西方现代文学概念的西学东渐这一文化迁移的结果。在东亚中日向西方借鉴学习过程中,中日还曾经彼此借道对方吸收西学的现象。通过考究东亚中日文学概念的古今嬗变历史轨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世界各国的文学概念的形成与变革,是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孙焘 《文化学刊》2014,(5):21-25
叶朗的《美在意象》吸收了中国古典美学、西方现当代美学理论资源,将"意象"提炼出来作为美学的核心概念,并与中国哲学的境界思想结合而成一自足的体系。这个体系在美学的基本理论层面突破了重物不重心的"反映论"窠臼,贯彻了叶朗长期以来提倡的"从朱光潜、宗白华接着讲",也为进一步的美学基本理论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后半叶,文学经典的研究批评必须面对媒介语境,已经成为一个显性事实。其中,电影改编作为一种重要的跨学科现代性媒介批评方式,是对文学经典文本在新时空环境中的重新认识与延伸拓展。从深层次上讲,电影改编可以让社会大众直观文学经典的传播学特性,知道文学文本并不是固步自封在特殊范围之内的物质实体,而是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丰富内涵与可变形式;从而树立起一种新的观念:文学经典的形成过程,就是不断地把每一时期、地域人们的阅读接受、批评思想融入文学文本之中,形成经典性与现代性的交融;另一方面,文学经典也是在批评对话中的"浴火重生"。现代性语境中,电影改编所体现出的比较文学视域与跨学科背景能有效促进对话关系的建立与批评思想的落实。从而,在现代性的学术平台上建构电影改编与文学经典之间的理论思考和美学批评,并进一步加强对文学经典文本的内涵丰富与学术批评。  相似文献   

14.
新闻美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内兴起的一门新闻边缘学科,而对新闻语言的审美分析有助于完善该学科的理论框架.当代西方美学家托马斯门罗把艺术的审美形式分为表层和深层两个层次.新闻语言属于表层,新闻作品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简洁美、准确美、形象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崔建华 《文化学刊》2011,(1):155-158
"辽豕"典故形成于两汉之际浓厚的祥瑞政治氛围中,本义是讥讽他人见识浅薄。后世的文人士大夫对该典故的使用取向比较传统的有两种:一是单取"辽豕"颜色为白的特征,表达仕途坎坷之感;二是用以表达自谦之情。有的人则推陈出新,或以"辽豕"比喻出其不意的人事安排,或在不改变讽刺本意的前提下表达个人不畏艰险的自信心。而利玛窦则从文化融合的角度来使用该典故,其思维视角和高度尤为令人叹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择"神韵"与"幽玄"作为中日审美意识中代表性的美学范畴进行比较研究。"神韵"范畴体现了中国艺术审美的民族特色;"幽玄"范畴则显现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态。它们具有共同的审美趣味,都注重"韵味"、"余情",追求意在言外的含蓄之美。但在审美风格上,"神韵"偏重于平淡清远,而"幽玄"则倾向于幽深闲寂。  相似文献   

17.
自从吴宇森的电影《英雄本色》正式将"暴力美学"这个名词引入影评界后,越来越多涉及暴力同时兼顾美学的电影顺势而生。在其中,昆汀·塔伦蒂诺电影中的暴力明显具有后现代的性质,如跳脱的配乐和台词、暴力场面的仪式感、多种表现手法,等等;并且,昆汀电影中的暴力具有一定的美学作用。这些都使得昆汀的电影掀起了电影史上的新篇章,标志着一种新类型的诞生。  相似文献   

18.
一切艺术都是对美的形态的表现,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花鸟画艺术在这点上最具汉文化特色;那就是对“意境美”的充分表达。花鸟画艺术同山水画一样皆是通过对意境的表达来反映内涵的,来抒发作者心中之情和心中之爱的。对自然美的抒情性表现是花鸟画意境美的本质所在,画家首先要从生活中发掘意境美,然后把它转化为“我”的思想,通过艺术的再创造刻划成典型的“物象”,感物言“情”,在艺术的表现中“即兴描绘”创造出意境美。  相似文献   

19.
盛唐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经济高度繁荣,社会精神面貌开阔奔放,漫游与隐逸之风盛行,加之陶谢山水田园的启迪和禅宗观物方式之影响,盛唐山水诗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唐代文学中的奇葩.文章将从诗的"诗情"、"诗境"以及"中和"之美的角度探讨王、孟诗风差异.  相似文献   

20.
《大漠祭》是甘肃作家雪漠的成名作,被誉为中国西部文学的典范。《大漠祭》中的西部民歌"花儿"兼具形式美、修辞美与情感美,有浓厚地域色彩,生动呈现了中国西部地区独特的文化和风情。本文从翻译美学理论视角出发,对《大漠祭》英译本中"花儿"的译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