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绛红雪白的花瓣》被称作是米歇尔·法柏最具有野心的一部小说,米歇尔·法柏以男性的笔触细腻地构建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身份。本文将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作者型叙述声音从二分化的女性身份、牢笼中的女性身份、从属男性的女性身份三个部分探索小说中女性身份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2.
库切的小说《耻》以时间为线性结构,围绕主人公卢里教授及其女儿露茜的耻辱而展开,小说的空间流动与人物的身份建构紧密相连,展现了后殖民时代、后隔离时代白人种族的身份问题和生存状态。本文试从空间角度探讨《耻》中的空间流动与置换,以及人物身份的建构,以揭示主人公卢里教授和女儿露茜的身份认同和身份重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芭拉迪·穆克吉是美国少数族裔文坛上颇具影响力的印度裔女作家,小说《茉莉花》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女主人公茉莉花(Jasmine)从印度到美国的移民历程。《茉莉花》表面是一个关于主人公名字的故事,实际上隐藏着关于女性主义旅行话语的书写,折射女主人公在新环境中重塑自我的信念。该文从旅行书写中时间、地域空间的转换和由此引发的精神体验两个层面,讨论旅行书写中的女性主义,分析主人公在时空流动转换中的女性身份建构,以及探讨主人公流动身份建构在其名字改变中的体现,阐述旅行书写视域下《茉莉花》主人公实现女性主体建构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追寻文化身份是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主题。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特殊文本,在华裔作家们的笔下不断地被解构和重建。华人移民在适应居住国文化的同时,难以抹去固有的民族集体记忆,在重新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对华人移民的价值观、思想观和世界观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借助文本细读,分析在不同社会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对华人移民的影响,以阐释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新时期小说中的听觉书写为考察对象,分析了这一时期小说中的听觉感知及其听觉主体的回归,探讨了敞开自我、倾听他者,以及建构自我与他者对话关系的听觉路径。但没有相遇和对话的听觉很容易走向绝对,并在噪音与视觉权力的截除和模塑中迷失。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小说在多数时候都能超越创作主体个体与性别的身份自恋,反思女性人物与男性人物心中的怨恨情结,建构关爱生命、理解人性的价值原则,从而在创作主体与笔下男女之间建立起主体间共在的亲近关系;但在少数时候,创作主体不免把笔下男女视为可憎的"他者",隔绝了自我与外部世界主体间共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卡勒德·胡塞尼笔下的《追风筝的人》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诗,更是一卷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该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阿米尔经历童年、青年直至中年,逐步追逐自我文化身份的漫漫长路。本文将从后殖民语境下的离散批评理论出发,从动态角度分析主人公文化身份产生危机的原因及其重建问题,旨在帮助读者从不同角度去领悟小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有学者指出,身份问题对于文化研究而言至关重要.文化身份包含个人主体的自我身份追寻,是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共同构建.该文以两位美国华裔女作家水仙花和黄玉雪的文学文本为切入点,在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视域下,探究她们的文化身份内涵与特性,文化身份的建构路径与策略及其在作品中的表征,以及美国华裔文学建设工程中女作家的身份超越...  相似文献   

9.
《英格兰,英格兰》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朱利安·巴恩斯最具幻想色彩的作品,小说描述了杰克爵士在怀特岛上建设主题公园来复制英格兰的自然和文化景观的"壮举"。本文通过空间批评理论解读小说建构的空间背后隐藏的历史、文化、权力和民族身份问题,以及巴恩斯对"英国性"的阐释与反思,揭露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面临的传统身份认证危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朝两国文化交流角度,论证了清代文化是建构朝鲜实学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朝鲜实学的各派代表人物根据朝鲜社会由虚转实的实际需要,从四方面吸取了清代文化中大量的思想资源一是坚持顾炎武、魏源等人的经世实学思想;二是学习清代的"利用厚生之学";三是高扬清代考据实学;四是继承清代学者的气实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11.
《九云记》是据朝鲜小说《九云梦》增演而成的汉文白话小说,又曾吸纳数十部中国小说的内容,在东亚古小说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其作者的国籍问题曾引发激烈讨论,为"1998年文坛十大论争"之一,然囿于材料,迄无定论。利用新见《九云楼》抄本可重作探讨,首先回应中国小说论者的三大力证:《碧芦集》等文献记载歧见迭出,难成定论;小说的中国色彩因袭自中国小说并衍生出种种漏隙;不同来源文本白话语言优劣悬殊,作者并不娴于白话。其次从有关中国地理描述的反常讹误与朝鲜视角,词汇语法使用的非中文母语痕迹与朝鲜指向等认定:《九云记》作者是朝鲜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文化身份认同和建构为切入点,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日文学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指出文化身份的建构不仅从18世纪的“西方”主宰初期始有,而且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上早就出现此类问题。中日两国有着不同的现代化近代化模式,导致了两国近现代文学史中对文化身份的不同建构方式。我们在使用全球化这一新的理论概念看待这一问题的同时,也应该警惕其中的陷阱。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多民族性和跨民族性的理论,通过分析李安执导电影《喜宴》中性别和种族身份的复杂纠缠,探究跨种族语境中亚裔华侨多重身份的实现和建构。文化身份是混合的、融合的,身份最好被理解成一种不断变化的对自身充满情感的描述,而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  相似文献   

14.
《呼啸山庄》是英国小说家、诗人艾米莉·勃朗特短暂的一生中精心构制的唯一一部小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的评价越来越高。本文拟从他者的身份界定、中断的认同之路、自我的消解与迷失三个方面入手,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相关知识对希刺克厉夫进行异族形象分析,以求更全面把握人物形象,剖析作品体现出的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将元认知理论的研究成果,引入到声乐学习中,促成个人的认知风格和认知策略的建构,从情境中激活元认知意识,在实践中积累元认知体验,在声乐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的自我监控,在评价中自我反省,在声乐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自我调节的过程,成为提高声乐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及策略.  相似文献   

16.
韩半岛初期国家古朝鲜的犯禁八条 ,并不是古朝鲜一个朝代制定的 ,是随着韩半岛初期历史发展 ,古代韩中两国之间频繁交流而逐渐形成的。其中第一条是古朝鲜前期制定的 ;第二条比第一条时间晚 ,可能是公元前 4— 3世纪以前某一个时期制定的 ;第三条并不是古朝鲜时期制定的 ,而是在公元前 1世纪左右乐浪郡效法汉武帝下的赦免令而制定的。在这个长期过程中 ,特别是第三条的背后 ,蕴含着古代韩中间不断交流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刘晓飞 《职业圈》2007,(7X):71-72
通过将元认知理论的研究成果,引入到声乐学习中,促成个人的认知风格和认知策略的建构,从情境中激活元认知意识。在实践中积累元认知体验,在声乐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的自我监控,在评价中自我反省,在声乐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自我调节的过程,成为提高声乐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及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性》是美国知名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的代表作,获得了2003年的普利策小说奖。作者从中性人卡尔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一段希腊裔祖孙三代的家族史,将性与性别的主题贯穿整部小说,直面乱伦、性别混杂、身份危机等伦理和现实问题。本文将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女性主义中的性别理论分析这部作品,围绕性和性别两方面,对人物伦理身份的构建的影响展开讨论,并由此挖掘作者在小说中渗透的浓厚的人文道德关怀和文学教诲。  相似文献   

19.
言论集纳     
正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张昆在2016年1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的《从战略层面提高国际传播话语权》一文中认为:研判国际形势、厘清国家定位,进而结合国家特点作出战略决策,这是一个自我评估与自我期待相互作用的过程。国家定位影响国家战略,决定一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认识和作为。在国际传播领域,有三种国家身份定位:一是跟进者定位。按照西方国际话语规则行事,与西方保持一致并以西方标准为标准。二是塑造者定位。守住国家底线、原  相似文献   

20.
拉祜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拉祜族最久远、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拉祜族文化记忆确立和巩固了拉祜族的文化身份。着眼于云南在新时代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拉祜族文化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运用文化记忆理论,以拉祜族的文化空间和记忆形象为切入口,对拉祜族代代相传的集体知识进行分析,系统地解读拉祜族文化身份内涵。在这一过程中,记忆形象成为拉祜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基础;通过活态传承,拉祜族实现记忆重塑,结合时代条件对民族文化加以继承与发扬,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作为文化记忆的首要组织形式,仪式存储和激活民族记忆,增强主体性,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