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舒姝 《文化交流》2017,(8):21-23
正最近,"仙恋"大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一片大火,"火光"充斥荧屏内外,一刷微信朋友圈,满屏尽是"三生三世"情,处处都有"十里桃花"香。不管是收视率还是网络点击量、口碑上都有不俗的表现,在东方卫视和浙江卫视的单集最高收视率破2,全网播放量突破300亿,成为毋庸置疑的现象级大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故事核心是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唯美爱情故事,讲述了青丘帝姬白浅与九重天太子夜华的三生爱恨、三世纠葛的故事。原《三生三世》系列小说有庞大  相似文献   

2.
这幅吴昌硕先生的精品《桃花图》,是我在上世纪60年代收藏的。作品为宣纸本,直101厘米,横47厘米。画面新洁,约作于1906年61岁前后。两枝桃花枝干在左下向右弯上,又一小枝从前面大枝生出向下,后又向右角沿纸边生出。桃枝用墨笔调以赭石逸笔写出,以鲜艳的西洋红点出娇嫩灼灼之桃花,形象极其写实酷肖,绿叶相扶,得桃花之特性,可谓形神兼备,艳而不俗,读来如入春日桃林中,心神为之一爽,真第一等写意花卉画也,堪称吴昌硕桃花作品中第一杰作。左下角直下以潇洒的行草书题诗:艳灼灼云锦鲜,红霞裹住颇黎天。不须更乞胡麻饭,饱啄桃花已得仙。吴俊卿并题…  相似文献   

3.
粉色春天     
沈阔 《文化交流》2012,(4):70-74
桃花情结粉色桃花最有中国文人情结。《诗·周南》“桃之天天”,描写其娇艳繁茂态貌。春秋息国国君夫人息妫容颜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在中国文化中,有桃花色一说。唐诗中“1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名句,以女子相比于桃花。粉红桃色也便象征女性。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  相似文献   

4.
三月桃花映面红,桃林如锦笑春风. 在奉化的车站、码头等交通要道,可见醒目标志:"奉化——桃花盛开的地方".溪口镇新建村有世界桃街,还有筹建中的中国桃花博物馆,并将举行奠基仪式.那里桃花灼灼,一派乡村野趣,也是有名的宜游宜居之地.  相似文献   

5.
《我爱桃花》本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演的小剧场戏剧,但它却在不久前飘洋过海,并在第十一届中韩日戏剧界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观众也看得如痴如醉,演员三次返场谢幕。中韩日戏剧节不仅为中韩日的优秀剧目提供一个展示三国戏剧创作的最新成果的舞台,还在戏剧节期间举行了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亚洲文化虽同出一源,但三国的文化背景是各有差异的,在如何表现戏剧冲突上定有不同。这让大家为《我爱桃花》在日本的演出捏了一把冷汗,中韩日三国观众对《我爱桃花》反应有何不同?台下的观众能感到同中国观众一样的心灵触动吗?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领略了《我爱桃花》的慑人风采,并通过各种方式与该剧的导演任鸣和编剧邹静之先生进行过多次交流。邹静之说:“戏剧走向世界时,语言很重要。但过分的强调语言的障碍也是不对的。像前几天我看以色列的《安魂曲》,它完全采用的希伯来文,但是我觉得我还是看懂了。戏剧,它可以用各种手段去弥补语言的不足,当然,语言能够表达出演员对台词的把握,抑扬顿挫的念白能够帮助观众的理解。”此次《我爱桃花》赴日本参加中韩日戏剧节演出,邹先生也随行前往。“原定半个小时的讨论会,结果开了一个半小时,大家还意犹未尽。这说明大家看懂了啊”(邹静之先生语)。是什么触动了他们心底的温情呢?这就是文化,或者说,艺术的力量。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却像一根柔弱而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文化是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相似文献   

6.
六朝是我国乐舞(音乐、舞蹈)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南史·循史列传》描述宋文帝年间的乐舞:“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齐武帝萧赜永明年间的乐舞:“都邑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装,桃花渌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这种带有全民皆习乐舞的状况在中国舞蹈史上尚属罕见。它那在南方特有的“桃花渌水”掩映下的“袨服华装”的色调及其华艳状正是南方所特有的。六朝乐舞的兴盛跟南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宋书》卷六十五《刘道产传》写道:“百姓乐业,民户丰赡,由此有《襄阳乐歌》”。它一方面延续了汉代的乐舞,另一方面则有自己时代的新的创造和发展。六朝时的乐舞主要集中在建康(业)、江陵一带。由于长期偏安江左,江南的地方乐舞遂成为六朝的主要形态和主要格局,然而,衣冠渡江也带来了中原文化、美学,包括乐舞美学。六朝时南北长期处于分割、对峙状态,在文化交流的总背景下,乐舞也出现了相融状态。这是六朝乐  相似文献   

7.
正人物表桃花哥:万米采伐能手,43岁。桃花:伐木人的妻子,40岁。柳蒿芽:伐木人的女儿,17岁,智障。张喇叭:采伐工人,55岁。故事梗概桃花是一位娴慧的山里女人。桃花哥每天歌不离口的一首歌就是: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他感觉自己就像交了桃花运。获得万米采伐能手赞赏的桃花哥年年受表彰,自从2015年4月1日国家对大兴安岭停伐以后,每  相似文献   

8.
孙建  陈斌 《对外大传播》2007,(11):64-65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对世外桃源的描述,而这样的景致在江苏省灌南县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9.
韩国今年为“读书年”,居畅销书之首的是一位高僧所写的《朋友,能带什么给下个世纪》。巴西虽然每5个成人中就有1个文盲,但有些书仍很畅销,如《饮食减肥法》,一天可卖到1000册。日本今夏仍是漫画挂帅,尤以《海鲤头》  相似文献   

10.
正《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之歌,充满着阳刚之气,蕴涵着深厚的家国情怀。1987年在全国"青年最喜爱的歌"评选中获一等奖。这首经典歌曲数度入选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及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晚会。这歌声唱出了几代人的心声。最为吻合这首歌曲情景的,首推中国水蜜桃之乡—浙江省奉化市,更为难得的是这歌曲的孕育、创作也与奉化息息相关,如今佳话频传。好歌缘起在奉化奉化同一条水道有三个名称:上为剡源,中为剡溪,下  相似文献   

11.
富大龙(男主角李天狗的饰演者):《天狗》的故事核心,就是一个普通人的坚守。孤独感是我演好李天狗这个角色最重要的一点。主人公李天狗在战场上亲眼目睹几十个战友的阵亡,可以说,他是一个死过一次的人。退伍回到地方,他不会再想当英雄,只希望过一种平静的生活,做一个普通人。但是,在国家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他作为一名战士的素质、品德和责任感使他做出轰轰烈烈的事情。朱媛媛(女主角桃花的饰演者):很多人认为饰演桃花这个角色是一种“自毁”形象,但之所以接演桃花这个角色,是因为我本人非常喜欢这个剧本,为这个故事所感动。我愿意用我塑造…  相似文献   

12.
陈实 《对外大传播》2003,(11):14-16
自西方传教士马礼逊与米连1815年在马六甲城用中文创办了第一份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后,中国期刊与海外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一些留学生在境外办刊来进行的。如早期报人胡先啸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创办的《科学》,就是中国近现代期刊史上在海外创办的延续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综合性科学期刊。以后又有影响更大的创办于1926年的《良友》画报,采用中英文对照的画面解说,表明它面向海外读者。  相似文献   

13.
何谓外宣,何谓内宣?当全球经济一体化到来时,国际社会无法再一味地固守冷战时期的阵营,很多话题都有了国际意义,比如: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还有中国人民币是否升值的问题等,都已不再仅仅是国内新闻的关注点。每当《对外大传播》的记者采访外国驻北京的新闻机构时,每每会听到这些外国人提及的是《瞭望东方周刊》、《南风窗》等,那些有可能仍被我们视为“内宣”的刊物,占据了惜时如金的外国读者的阅读时间。而在这其中《瞭望东方周刊》又是一本让国内外读者也同样青睐的刊物。是什么力量让《瞭望东方周刊》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快速崛起于如林的期刊市场?是什么原因让它在前有独霸了半壁江山的《南方窗》的“围堵”,后有刚刚崛起的《中国第一财经》的“追捕”下,却能在上海,在这个中国新闻业群雄并起之地站住了脚跟,并且让人看到一片光明的前途?他们成功的经验对于从事外宣工作的人来说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为此我们采访了《瞭望东方周刊》的常务副总编辑韩松。  相似文献   

14.
李林 《生态文化》2007,(3):27-27
吉林省林业作家刘有志的文学作品集《静静的白桦林》,近日由时代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选编了作者近几年发表过的部分小说《静静的白桦林》、《海角天涯》、《遗恨绵绵》等;散文《红叶又报一年秋》、《柳通深深》等。翻开浸满墨香的《静静的白桦林》,那些充满真情实感的语言,描述着作者如歌如梦的往事,把读者带入一个尘封已久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艾珺 《文化学刊》2011,(4):178-179,194
曾任苏州知府的清末金石学家吴云有方篆刻印文,据说是苏轼的一首《养生诗》,亦即明.都穆《南濠诗话》所载:"东坡诗云:‘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清代金石学家、书法家张廷济的《清仪阁杂咏.黄椒升藏周公瑕紫檀椅》亦载此诗并有发挥:"周公瑕有紫檀椅,  相似文献   

16.
泗州戏以小戏见长,以演现代戏见长。泗州戏的传统小戏中有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小戏。如《喝面叶》《拾棉花》《走娘家》《赶会》。传统小戏中泗州戏演员的表演风格是火火爆爆,轻松幽默,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17.
祖丁远 《文化交流》2014,(11):63-66
张贤亮的去世,使中国文坛失去了一位优秀作家,更令我忆念,勾起当年我们一起畅谈的情景。我对张贤亮心仪很久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对张贤亮格外关注,他的小说我一本又一本地读,如《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以及《绿化树》《肖尔布拉克》《习惯死亡》《早安,朋友》等等,读着他的小说,对他也就加深了印象。近年来,张贤亮两次来了南通。一次是2006年春风和煦的五月,江苏南通旅游文学论坛举行,邀请他来南通(那次还邀请了台湾诗人席慕容等),下榻于有斐大酒店;2007年4月,他来南通参加由铁凝主持的中国作家协会七届二次全委会,那次会上张贤亮是作协主席团委员。我们第二次会面畅谈,还是在那个有斐大酒店咖啡厅。2011年7月底,我去宁夏参加一次全国性文学笔会,有机会参观了他开创的"镇北堡影视城"。于是,更加深了我对他的华夏影视城的真实印象!  相似文献   

18.
银雀山汉简中反映的刑法思想崔永东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了四千余枚竹简,简文内容多为先秦兵书,其中既有《孙子兵法》、《尉缭子》、《六韬》等,又有一些古佚书,如《孙膑兵法》及《守法守令等十三篇》。据专家考证,简文的抄写时期约在西汉文、...  相似文献   

19.
杨同桂的《沈故》是其撰写《盛京疆域考》后剩余材料集成,因而呈现了庞杂而零散的特点。《沈故》共205条,除了大量的地理故实记载外,还记录了清代盛京地区风土民俗事象,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民俗观念等。《沈故》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清代东北地区的民俗生活现象,对当下民俗事象起源与流变的研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苑逸事     
梅兰芳学画 1915年前后,梅兰芳二十几岁的时候对绘画越来越发生兴趣.先从王梦白习画,后向陈师曾、齐白石等学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