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秋节与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赏月的风俗,在《唐书·太宗记》有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代张祜(785年—849年),字承吉,清河人,出身富豪之家,有诗名,其《中秋夜杭州玩月》诗描述了在杭州的文人雅士中秋赏月的情形:万古太阴精,中秋海上生。鬼愁缘辟照,人爱为高明。历历华星远,霏霏薄晕萦。影流江不尽,轮曳谷无声。似镜当楼晓,如珠出浦盈。岸沙全借白,山木半含清。小槛循环看,长堤蹋阵行。  相似文献   

2.
心之结     
经历过的,便成为记忆记忆中长驻的,便成为往事往事里深情的,便成为回想回想便是一夜一夜地叩击梦乡的精灵体验过的,便有了印象印象中鲜明的,便成为凝思凝思中动容的,便成为心之结心之千千结啊,总是和着风铃翩翩起舞心之结@萧易$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  相似文献   

3.
到了唐代,节日文化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节俗内容更加丰富,节日数量也大为增加。但是,国内外对唐代节日的数量一直未能确定,主要是和《北堂书钞》中"膢"日期的不确定以及清明和中秋是否在唐代形成有关。本文通过对唐代典型岁时文献的研究得出,"膢"指的就是立秋,"清明"在唐代已经转型为拥有自身节俗的独立节日,而"八月十五"在唐代仍未纳入节日行列,因此,唐代真正意义上的节日应为29个。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的兰亭雅集,到法国的梅塘之夜,历来文学名流们的聚会,总是以诗意的方式,聚焦重大的主题,被世人所关注。  相似文献   

5.
《中国好声音》是近期一档娱乐人民群众、影响广泛的节目,同时也是民间草根歌手展示才华的舞台。她的成功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我刊特组织本文以飨读者。似乎在一夜之间,从歌曲到故事、从节目到模式,都成为了热门话题。中秋之夜,全家人在一起观看"好声音巅峰之夜"一定会成为2012年中国人特别的记忆。《中国好声音》象征着精英阶层回归电视和大众审美趣味在电视中得到真正的尊重。定位准机会佳形式奇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定位为"大型励志音乐评论节目"。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评价道:"我觉得《中国好声音》正在  相似文献   

6.
动态     
《职业圈》2014,(28):12-12
矿工收到“千层底”节日礼物 日前,在山东丰源集团北徐楼煤矿井口,每一位上井的职工都收到了一份矿工委为他们尽心准备的特殊的中秋礼品——“千层底”鞋垫。职工们对这份“意外收获”乐得合不拢嘴,纷纷夸赞矿工会想的周到。  相似文献   

7.
汪子芳 《文化交流》2017,(10):13-16
正2016年9月15日中秋夜,受台风"莫兰蒂"影响,温州泰顺县"国保"廊桥薛宅桥、文重桥、文兴桥,相继被山洪冲垮。泰顺山水相间,溪流蜿蜒,廊桥跨水而起,村民们在两岸次第聚落。在当地人心中,它一直如精神图腾般地存在。2017年3月末,三座廊桥的修复开工,8月12日,首先完工文重桥。  相似文献   

8.
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也是感怀的日子,适合凭栏、感怀、悼古,适合无拘无束地吟咏。比如,今年的中秋之夜,打开电视,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及海外频道就能看到一场风月无边的诗歌对话——由央视顶级主播和国内最好的朗诵艺术家们领衔出镜的《义乌中秋诗会》。他们或穿越时空,或定格历史片段,或化身传统中秋节民间传说中的主角,诗说着千年乌伤(义乌)变迁事,诗说着人世间的感情,伴着月饼、美酒的清香,进入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9.
以科举名称命名等级不同的月饼,用掷骰博取四红决定胜负赢得月饼,这是厦门周边地区所特有的一种中秋节日民俗——“博饼”。“博饼”最早见于康熙《台湾府志》,它是清代台湾“班兵”制度的产物。大量不带眷属、三年一换的将士轮流到台澎金厦地区戍守海疆。每逢中秋。这些主要来自北方和江南各地的将士们格外思乡。他们把平日打发无聊时光的赌博游戏与难得见到的家乡月饼嫁接到一起,又吸收了科举文化的因素,创造了最初的“博饼”。  相似文献   

10.
《文化学刊》2012,(6):188-188
单南平在《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6期撰文指出,对于商家来说,假日经济是近年来最大的黄金增长点各行各业纷纷从攫取利润的角度,打造节日品牌:旅游行业人员考虑的是充分调动人们的旅游热情;商业部门考虑的是充分调动人们的购物热情;饮食部门考虑的是充分调动人们的吃喝热情。佳节原本的意义被商业泡沫和人情关系歪曲抹杀了,人们几乎忘记了节日本身的实际内涵,而留给人们更多的记忆是花钱找罪受。随着改革开放的成功,许多舶来节日越来越受到青睐圣诞节也像招商引资一样被引进了中国,在圣诞节的三天里,戴圣诞帽的年轻人随处可见,打折促销的商家比比皆是,歌厅夜总会家家爆满除了圣诞节,还有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等等。如今的洋节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虽然这些洋节在中国还没有享受到假日的礼遇.但是它们却已成为商家和众多城市年轻人心目中的名牌节日。  相似文献   

11.
水儿看到苏菲邪丫头目光如炬,一夜之内好像剧变了、成精了。尽管衣服被香草熏过,但是她仍旧能闻到苏菲妖一样的气味,太可怕了,只有水儿懂得她存在的危险。最初那好像是一个游戏。只要苏菲在场,水儿就会很难受。那时候苏菲不过是个端茶递水的粗使丫头,在她面前,苏菲手心会出汗,  相似文献   

12.
红霓 《生态文化》2013,(6):59-60
人参是百草之王、居众药之首,古往今来人们最熟悉不过,尤其大补元气独到之功大名鼎鼎。古代,人参雅称为黄精、地精、神草,是闻名遐迩“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驰名中外。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10,(6):106-106
董全权在《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第2—3期撰文指出:文化软实力衍生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本身就是现实的生产力。传统节日文化的背后实际上存在一条“文化产业链”,节日食品、节日服饰、节日吉祥物、节日文艺展演、节日旅游、信息服务、交通服务等,节日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可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元素,这些元素如果得到了适当的开发。不仅有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军事文本中,委婉语被视为一种隐蔽、有效的语言策略而被普遍使用.古往今来,语言研究者们都从许多不同的视角对军事文本中的委婉语进行描述和研究.然而,在解释委婉策略的形成机制和作用过程方面,还很少有人从人类认知心理和意识选择行为的角度出发.文章通过自行建立军事文本语料库的手段,以语用学家所提出的关联-顺应模式为框架,将委婉语的生成与理解转换成为寻求最大关联假设和关联顺应的过程.利用该模式不仅能够将军事委婉语建造成一个认知机制下的有效剖析选择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充分显现出动态语境对委婉语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春联历史悠久。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表示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祝愿。古往今来,不少名人都曾挥毫撰写楹联,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名人之联堪称春联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16.
袁士营 《文化学刊》2009,(4):163-165
保卫传统节日,守护民族文化传统,在今天确实已经成为我们全社会的文化共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且受到从政府到民间的普遍支持。尤其是从2008年开始,节假日调整,除春节增加了除夕一天,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都纳入了法定假日的行列。应该说,这既是彰显出政府对于民众情感与民族传统的重视,也是许多社会有识之士呼喊、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绕三灵”是白族特有的民间节日,节目期间有许多宗教和娱乐的活动。这些活动与相关神话传说、风俗和信仰仪式等,构成了白族文化的一个特殊子系统。通过这个节日文化系统,白族人民巧妙地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在对节日来源与性质的神圣叙事中,王权与民俗、白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也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作为一种节日文化,“绕三灵”集中体现了白族人民高超的文化创造力和巧妙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端午原本是时间,作为节日活动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代表端午节的粽子、艾草、雄黄、龙舟等符号在流传的过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精神,成为一种符号象征。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传承的文化思想和文化理念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选择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接春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本不是传统节日,但在我的家乡却有"新春大似年"的说法,意思是立春比春节还重要。一般的节日都是一天,立春却细化到几时几分。人们会早早地查好黄历,在立春到来的那一分钟前做好"接春"的准备。在家乡人们的心中,春就是一尊神,一尊给人间和自己带来吉祥的福神。谁能最先把神请到家里,谁家就能五谷丰登、  相似文献   

20.
正从古典的农耕社会走到今天,一些传统节日已渐渐被人们淡忘,其根本原因就是支撑节日习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是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春联、祭祀、鞭炮、年夜饭、灯会等年俗关键词,总是萦绕在脑际不能离去。春联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张贴福字、春联、春条、门神等,表达了人们祛除邪祟、祈求福祉的美好愿望,也为节日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气氛。楹联最早始于五代后蜀孟昶在桃符版上所题之"新年纳余庆,嘉年号长春"。乾隆帝每一年的元旦要写以该年干支为题的元旦诗,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