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A倒是A"小句属于同义反复式"A是A"的一种,其否定形式为"A倒是不/没A"。本文首先从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两个方面来分析小句"A倒是A"的语义结构特征,其次分析了"A倒是A"与"A倒不/没A"谓词选择的不对称性,最后从认知语用的角度,运用关联理论对小句所表达的会话含义进行推导,认为其会话含义是可推导的,其语境效果是通过新旧信息相互作用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2.
网络社交语境为语言的创新与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本文以"魔鬼"一词在网络社交语境中的语义变异为例,并从言语行为、语用充实及语用推理的角度对其演变的内在机制与动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该词在流行语"你是魔鬼吗"中的广泛使用使得语义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进一步的泛化。  相似文献   

3.
歧义现象是语言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用的歧义现象不仅是语言结构层面的因素造成的,而且与语境以及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模式密切相关.语境的特殊性和动态性决定了语言理解是与人们认识世界的心理逻辑过程相互关联的动态过程.文章从认知语境对于歧义现象的理解与消除的角度出发,运用例证分析和理论阐述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动态的语言环境对于准确把握语言含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哦"是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常见的应答词,表达功能上主要是表示疑问、惊讶、提醒、答应等意义,语义色彩是积极正面的。然而从传统的非网络会话进入到网络言语社区后,"哦"的语用功能和语义特征都发生变异,逐渐演变成了区别于一般的应答模式。本文从语用学角度,结合关联理论、会话原则等探讨网络背景下叹词"哦"的语用特征,对矛盾双方的相互理解,营造和谐的会话氛围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最近“浅X一下”非常流行,但由于语境的不同,“浅X一下”呈现出同形异质的特点。文章讨论了构式“浅X一下”和一般格式“浅X一下”的区别,以及构式语义、构式出现的语境特点、语用功能和流行动因。“浅X一下”结构表示主观减少动作的量,区别于一般格式实际上(或心理事实或客观现实)的减少,构式实际上并不减少。构式“浅X一下”的语义为:说话人意图强烈,主观减少动作的量(实际上没减少),委婉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语用功能主要体现为委婉含蓄、轻松随意、风趣幽默。流行动因上,受到求新求异、中庸思想的影响,同时它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维护交际双方面子和风趣幽默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大+时间名词的"结构是汉语常用的一种表达格式,本文从进入结构中时间名词的种类及结构的语义、语用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时间名词的数量逐渐增加,结构通常表示应该做某事或不该做某事,反映了人们的普遍认知,同时受个体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7.
"厉害了,我的哥"由一个偶然的用法事件产生,其特殊的语用效果颇受大众欢迎,经由人们口口相传和媒体传播衍生了多样的"厉害了,X"构式。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视角对"厉害了,X"构式的嬗变及构式内部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图形—背景"理论支撑起"厉害了,X"构式的内部结构,非范畴化理论则为"厉害了,X"构式的形式嬗变提供了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8.
关联理论是研究交际推理过程的一种语用理论,为语用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介绍了关联理论的相关概念,如认知环境与相互显化、明示-推理交际、语境与语境效应、认知原则与交际原则等,然后探讨关联理论在笑话理解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双关语是一种典型的修辞认知,往往具有表层与深层两重意义。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双关语主要分为四类,即语音双关、语义双关、语境双关和析字双关。以文学翻译中的修辞认知转换模式来划分,中国古典诗词中双关语的翻译大致可分为两类:从修辞认知到概念认知和从修辞认知到修辞认知,前者最为普遍,包括只译出双关的一层意义,解释说明其中的双重意义等,后者包括以双关译双关,把双关转换为比喻、拟人等。由于双关语的抗译性较强,译者要善于调用自己的修辞认知,尽量降低翻译过程中的审美磨蚀。  相似文献   

10.
俗语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它主要来源于人们日常的口头表达,口语色彩浓重。一方面,俗语因其形式较灵活和用法生动形象而广泛存在于日常语言中,具有鲜明的语用功能。另一方面,俗语的语义色彩和文化背景使得它的使用必须依据具体的语境,因而要充分考虑其语用制约。本文探究俗语在具体情境下的身份标记、讽刺贬低、幽默和艺术表达功能,并从礼貌原则、语体差别和使用语境等制约俗语使用的因素出发,以求全面系统展现俗语的面貌。  相似文献   

11.
"那谁"是北京方言中的常见词汇,是在日常交流中出现舌尖现象情况下用来表示指称对象的权宜之称,同时,它也可以作为指别语和称呼语。本文基于语用标记论视角对"那谁"进行分析。首先,就"那谁"结构特征、语境依赖性以及不对称性和标记性特征进行分析,然后从关联论和省力原则的角度探究"那谁"的语用标记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新词层出不穷,许多词语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本文探讨了新词"X酱"和"X君"的使用情况,分析了二者语义上的指称对象和语用的变化,得知这些变化是在隐喻机制下语义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文化因素是第二语言教学的灵魂。为提高汉语学习者的汉语习得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就"汉语热"语境下的中外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探讨中外文化差异对语言教学的影响,第二语言教学应该导入哪些文化因素,怎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以期使汉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克服中外语言语义和语用失误,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4.
"网络暴力"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网络暴力"下的热点事件在网络上容易引起广泛的讨论,对社会也有着一定影响。本文首先对"网络暴力"新闻报道话语方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角度分析,接着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分析了文本的结构,然后从语境方面分析了这类报道的风格与修辞,总结出了它的话语特点,旨在提高网媒新闻报道的质量,起到良好的社会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关联理论是一种有效的信息处理机制,从认知和交际两个维度来具体阐述语言的价值与意义,希望通过该原则与方法来解释自然话语理解中的各种语用现象.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这无疑对克服以往语用学理论泛化具有创新的价值与意义,不断促进其成为一门科学化、系统化的语言学科.  相似文献   

16.
王西予 《职业圈》2013,(5):36-37
“学习”辞海一种解释为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另一种解释为效法。“学习”是一个人一生中从始到终时刻不断的过程.“学无止境”是对学习的高度概括。“学无止境”一层含义可以解释为学习获得知识永无止境,技能的水平可以无限的提高;另一层含义是指学习的内容包罗万象,学海无边。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人称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有时可以隐去,有时则不能。现有研究并未对"人称代词+的+名词"这一结构中"的"的隐现规律进行准确全面地概括,同时也未能遵循统一的思路进行分析。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参照点理论出发,提出在"人称代词+的+名词"这一构式中,当人称单词所表达的语义在其与名词的语义关系中充当参照点时,这一结构当中的"的"可隐可不隐;当两个语义关系中不存在参照点关系时,则需借助"的"来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不可隐去。认知语法框架下的参照点理论为"人称代词+的+名词"这一构式中"的"的隐现提供了一以贯之的认知理据,有助于进一步探究语言本身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志在探求"文化学"基础概念的本原。认为,"文化",就是指人文化成。就是说,文化是人类在不同地区生活的民族先哲创造发明文字,用以教化人类自己脱离原始野蛮式的动物生存状态使自己成为文明人和用人自己的劳动实践开发开化原始自然物成为人化自然物也。包括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精神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只要是人类创造发明出来的自然宇宙界没有的新东西,都可以概括入文化概念范畴。这应是本原意义上的广义文化概念含义。今人看来,"文化",是仅指观念形态的文化或精神文化,这应是狭义文化概念含义。同时,将文明、价值、哲学和新实学的概念做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王先霈先生提出的圆形批评立足传统的文化语境,以对文学的丰富阐释为旨归,其阐释的丰富性体现的正是"圆"之完备与周全之意,即一种圆观、圆览的批评形式。圆形批评非常注重对中西方阐释学传统的吸收和借鉴,并从文本的层面出发,积极挖掘文本各个层次的丰富意义,且倡导一种从"语义循环"到"解释循环"的圆形"阐释圈",力求达到阐释的"圆照之象"。  相似文献   

20.
顾玉萍 《文化学刊》2015,(3):201-203
由于从主观上论证自身理论和从客观上含义不同,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释不计其数,都有一定合理性和文字上的依据。本文借助前人的解释,将这句话理解为孔子"利"讲得少,赞许"命"与"仁",但不是反对"利",是要多讲"命"与"仁"。重点结合孔子的思想、生平及《论语》中"命"与"仁"的关系,对此解释进行深入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