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在北京西郊的一座公寓楼内,我拜访了山水画家张复泉先生。年届六旬的张先生为人豁达开朗,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一走进他那小小的画室,我便看到四壁墙上挂着一幅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都是出自他的手笔。画案上还放着一幅尚未完成的作品。我坐下后,张先生拿出一本厚厚的相册给我看,里面都是他画的山水画的照片。他喜欢画大  相似文献   

2.
初识耿明     
初识耿明,只见他满头花发,清瘦的脸庞上架着一副宽边眼镜,交谈之 中,我觉得他是个热诚和蔼而又严肃认真的长者。我要求看他的作品,他爽快的答应了。 耿明先生擅长工笔重彩花鸟和水墨山水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以及在省美展中获奖。看耿明先生的画能悟出两个字:真诚。有一种恰似音乐的旋律直灌心灵的感动。从耿明先生的画中还能看到两个字:激情。他的画有着迫人的气势,苍厚、劲健、丰满、凝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严谨的艺术表现展示了耿明先生的画品和人格。  相似文献   

3.
亚妮 《文化交流》2005,(3):8-13
2004年7月,浙江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浩,约我见一对父子,并要为我讲一个70年以来的传奇故事。这对父子的父亲名叫汪济英,浙江省博物馆的老馆长;儿子叫汪大川,是一家公司的老总。他们拿出一批年代久远的油画,向我讲述这个油画作者"沙耆"的传奇故事。看了这些油画,不由得让人想起很久以前在我的老家宁波,一个会画画的疯子的种种传说。令我吃惊的是,呈现在我眼前的这个疯子的画,如此具有西方表现主义的精到笔触,是如此的富有才气! 据说这是画家完成于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叶的早期作品,存量非常少。算起来,如今沙耆快100岁了,他人在哪里呢?这几十幅画又从哪里来?  相似文献   

4.
崇高的毛驴     
阿凡提骑着毛驴,做出许多令人钦佩的事情,再看“清明上河图”上那些栩栩如生的毛驴的形象,又引发了我许久以来的关于毛驴的感慨。对毛驴在人们心目中的不佳的地位,我常常耿耿于怀。  相似文献   

5.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一个中国画家的画展。这画家是以画人物画出名的。其中有一幅画,画一个书生正在读书,身旁站一个女人,替他加上炉香。不用问,画题必然是“红袖添香夜读书”了。  相似文献   

6.
北辰 《文化交流》2007,(1):81-83
第一次看到单凡的作品,是多年前在杭州世贸中心一个曲折逼仄的空间里,如今虽然已经无法准确用语言追记画面的构成,但仍然记得作品透过昏暗直抵心灵的那种力量;第二次看到单凡的作品,是印在画册里的那"记忆的回望"--一页页空灵的水墨竹叶,让人感到画家似乎不是在画自然中的修篁清风而是记录一种心路历程;第三次看到单凡的作品则是一种沉重,他选择的题材是德国鲁尔区中那些上世纪工业革命后被现代化社会废弃的"物"所构筑的工业风景,使得看惯了"自然"风景的眼睛一下子难以承受这种异化之重.  相似文献   

7.
看张浩先生的画,有一个突出的感觉:他的画中有一种“清”气。在中国人的语言世界中,“清”是一个非常日常化的语词。我们讲清茶一杯,讲“益友清淡”,讲“作品供清赏”,带有平淡、自谦的意思。“清”同时又是一个非常高的界域,“何必诗与竹,山水有清音”。清,是自然的美质,也是人心清澄透明的美质。  相似文献   

8.
我慨叹庆友先生的画,尤其是 烟岚满纸元气淋漓的山水画。庆友先生的这些画作,水天一色,云山齐飞,都是一泻千里的漫漶无边和逶迤不绝,都是茫茫一片的灿然和绚烂。面对这些洋溢着泱泱大美的作品,我不由自主地飘飘然想被吸附进去和包容进去。我知道我在进入画面之后将会显得  相似文献   

9.
刘云 《文化交流》2012,(2):43-45
济公和尚,杭州人对他特别有感情。灵隐寺里有一座济公殿,供奉了济公塑像。只可惜,以前一直没有一件绘画作品,讲讲济公的传奇。不久之前,灵隐寺济公殿里的济公壁画圆满完成。十八幅画可以看济公一生传奇济公殿就在灵隐寺药师殿的右侧,进了济公殿,中央是供奉着的济公塑像,左右四面墙上就是十八幅壁,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的山水画画家中,黄宾虹的晚年变法,其结果成为“黑宾虹”,使所画“黑密厚重”,其实,他有许多作品,都在于白处用得妙。于志学画冰雪山水,则成为“白志学”,但看他的画,不少地方的成功在于用墨上,所以我说他的冰雪山水为“白银世界三斗墨”。 王伯敏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1.
沙舟 《文化交流》2010,(5):53-57
“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才开始创作的,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传,但我知道,现在一半放在浙江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半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整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相似文献   

12.
农历六月的杭州,闷热多雨。唯一能让人觉得一丝神清气爽的,大概只有抽空去城市的各处欣赏艺术品。在浙江美术馆,我在一幅作品前驻足:这是江南的水乡,雪白的鸭子在密密的河道里悠闲嬉戏,周围是鹅黄色小桥、人家,莫名的亲切扑面而来。细细看之,却不似传统的手法,画作以素描切入,继而上色,只以蜡笔或彩笔之类的画具直接"涂鸦",奇怪的是,并无任何断节、不和谐之处。我把征询的目光投向文字介绍的看板,才知道,原来这是  相似文献   

13.
相辈有一批古字画传到我的手中,尽管我把它作为心爱之物妥善珍藏,但总未有暇细览和品味。 去年偶然翻阅刘光祖所著的《写竹百家》书,遴选中国自五代到现代画竹名家百人,邑人画家林兰八主其内,可想见其画竹技艺已非一般。读了此书,忽然想剑我所珍藏的字画中似乎也有林兰作品。于是赶忙回家检索家传旧藏,竟发现有品相完好的一组林兰的《墨竹四条屏》。画中,林兰将谦谦君子之形画得栩棚如生,无论是晴竹、雨竹、风竹、新黛,均墨色饱满酣畅,笔势灵动遒劲,尽得文与可和郑板桥之遗风。  相似文献   

14.
绒布 《文化博览》2005,(5):40-41
我向来对国事、天下事很感兴趣的,我也不明白自己出了什么毛病,每天守在电视机前,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共同关注之类,看完所有的新闻类节目,没得看了,就看文艺节目,看别人唱歌跳舞.上个星期,就看了一场晚会,结果,看到一半,就再也看不下去了.  相似文献   

15.
正清代名重一时的新安派布衣画家戴本孝,善画山水,艺术上主张师古而不拘泥于古人成法而"我用我法",画山水尤其强调"师法自然""以天地为真本",并以篆刻"师真山"(见封底)为铭。人类社会师法自然创造出了无数人间奇迹,是不断认知自然的智慧升华。就画艺本身而言,"师真山"少不得临摹前人山水画作品的研习历程。所临习前人作品的山水,已非"真山水"矣。因而,"师真山"所创作的那已非"真山"的山水画作却是由画艺展现的  相似文献   

16.
初冬的一个下午,我去"恒庐美术馆"观看"幽通:周建中水墨画展".走进展馆的第一感觉是:我诧异了!眼前的画是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吗?在以往观赏画展的记忆里,绝没有见过这样的作品,也从没有画家会如此作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那年我上高三,7月里就要高考。同月崔健在首体开演唱会,日子就定在高考前的几天,3号和4号。我真想去看,这念头一上来,就怎么也打消不了。那阵子我学习学得都抑郁了,演唱会开始那天,在家哭得死去活来。我爹拗我不过,就带我到首体门口,说,你就在这儿听,等你疯够了咱就回去。我兜里的钱不够买张黄牛票的,这时候再怎么苦苦哀求他都没用了。事情到这一步,我也妥协了,抹着泪儿想,哼,等我上了大学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大学四年我实实在在地等着,工作以后,有一搭无一搭地等着,可崔健没有再在北京办演唱会。期间看过一两场他的小型演出,觉得很不过瘾,因为崔健的面貌不应该是这种小打小闹的面貌,看他的演出必须得是一项大型集体活动。也没考虑过追到别的城市去看,觉得那样味  相似文献   

18.
越丁 《文化交流》2002,(6):19-19
看到泉永的山水画作,是近年的事。过去记得他是画人物的,还赠过我几幅小品。他工作之余勤奋笔耕,经常能在报刊见到他的作品,我很为他欣喜。 泉永的画尽管还有些稚嫩,可我喜欢。他画的山和水,像他的为人,刚中有柔,柔中见刚,温润可雅,脉脉生情。特别是他的小幅山水,多是乡村野景,谋篇布局自然随意,薄雾轻云,烟树人家,钓叟归鸦,引人乡思无限。泉永笔下的山水,饱涵着他对平民百姓的理解和思念,泉永自己便是从山里溪边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我不是画家,但每每看了晁谷的画后,心中总有某种涌动,有些话要说;当然,仅仅是从欣赏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清明 《职业圈》2004,(12):11
与当地政府联合,在城市的各乡镇的所有行政村安装科普栏,出让冠名权和版块分栏广告而赢取不菲广告费,这种做法已经在我的脑海里盘桓许久了.1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多少是在农村啊!可是,如何把广告做到农村,却是一个十分庞大的计划;然而,它又一本万利,诱惑着我,让我心旌摇动--那是多大的一片财富沃土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