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以非洲农庄中黑人男仆杀死白人主妇的案件为发端,讲述了女主人公玛丽的悲剧人生,真实地展现了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现状,揭示了女性个体体验、反种族歧视以及反殖民主义等多个主题。莱辛既展现了殖民者后裔在异国他乡成长、恋爱、奋斗和失落的独特人生体验,又以白人殖民者身份对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解剖。  相似文献   

2.
曹雪峰 《广西教育》2013,(35):117-118
分析殖民主义视角下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小说的人物塑造、探险主题以及小说语言,提出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该作品背后隐藏着马克·吐温作为一个白人殖民者后代的殖民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文学批评界就康拉德对殖民主义到底持何种态度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殖民者角度出发,结合黑格尔、拉康关于"自我"的哲学理论,分析康拉德作品中白人殖民者形象。在他的小说中康拉德通过描述西方殖民者在殖民地的所作所为,指出殖民主义进程不仅给殖民地人民造成灾难性的毁灭,而且反过来让西方殖民者在权力和欲望下不能自拔。他们逐渐暴露出人性最黑暗的一面,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深渊。西方社会的白色神话由此遭到了彻底的颠覆。  相似文献   

4.
奈保尔小说《米格尔街》描写的男性对家庭暴力的使用和受害者的不同应对态度,共同折射出殖民体系中主/奴、殖民者/被殖民者的二元对立关系,但女性对家庭暴力——尤其是言语暴力的使用,则完全颠覆了后殖民语境中的两性关系和父权统治。归根结底,殖民主义对殖民地国家的经济剥削是造成被殖民者在生存压力下诉诸家庭暴力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5.
《黑暗的心脏》是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一篇中篇小说。主人公库兹在死前所发出的感叹-"恐怖!恐怖!"深刻地揭露了殖民主义的黑暗。本文旨在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探讨《黑暗的心脏》中的后殖民主义思想。库兹死前所发出的感叹揭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殖民主义对被殖民者和殖民者的身心摧残;二是盈利与"仁慈"专制的水火不容。  相似文献   

6.
《青草在歌唱》作为英国女性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一经问世就引起英国文坛广泛关注。在这部小说中,女性白人殖民者的生存现状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借社会空间,家庭空间,心理空间和地理空间等四重维度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的生存空间进行深层解读,进一步探析主人公玛丽悲剧人生发生的背后原因。莱辛借这部小说揭露了殖民制度下白人女性的生存现状和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7.
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利用《黑暗之心》对欧洲殖民者的丑恶行径进行深刻揭露。然而,作为处于帝国主义鼎盛时期的作家,康拉德并没有彻底摆脱殖民主义心理。《黑暗之心》不仅仅是一部反殖民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充斥"种族优越论"之观点的小说。此外,康拉德也指出了在欧洲人与非洲人之间存在着遥远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小说《隐藏的力量》避开传统的政治观,以家庭世界尤其女性世界为突破口,描写了荷属东印度群岛上"隐藏的力量"如何迫使威风凛凛的荷兰殖民者走的走,离的离,最后不得不作鸟兽散。通过对爪哇殖民官员及其妻儿们糜烂生活与分崩离析结局的描写,真切演绎了荷属东印度殖民主义如何在殖民地人民的政治、文化及宗教等方面的默默抗争下,逐渐衰败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殖民主义"为视角,分析《鲁滨逊漂流记》蕴含的殖民主义色彩。在殖民主义理论看来,鲁滨逊是一个殖民者,他以枪炮为后盾,有计划地对以"星期五"为代表的原住民实行思想控制、语言专制、习惯管制和自由遏制,这些殖民行为不仅使被殖民者丧失了原有的民族文化、自我身份,也使他们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原住地,最终变成了鲁滨逊殖民统治的臣民。  相似文献   

10.
陈娟  王禄芳 《考试周刊》2015,(50):32-33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凭借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一举成名,后被誉为"英国文学的老祖母"。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野草在歌唱》小说里的土著黑人的悲惨命运。他们处在西方殖民者的"东方主义者注视下",是失语的边缘化的"他者"。  相似文献   

11.
康拉德文化身份的混杂性和他的多元文化经历共同造就了其作品后殖民书写的矛盾性。以《黑暗的心》为例,该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混杂性揭示了殖民主义的虚伪性,同时反映了康拉德对殖民主义的矛盾态度以及西方话语对东方“他者”既爱又恨的矛盾情感;《黑暗的心》所表征的殖民话语的含混性揭示了殖民地历史的复杂性,殖民者和被殖民者既共谋又对抗的复杂关系消解了殖民权威;库尔兹的人生悲剧映射出殖民主义与生俱来的矛盾;“模拟”本来是殖民统治的策略,但最后却成为被殖民者反抗殖民压迫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暗含悲剧而又内涵深刻的女性形象,这些鲜活的形象引起了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和评论。她们在男权文化下被迫害凌辱,在不幸的爱情中妥协退让,在人性的欲望中压抑沉沦。张爱玲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刻画,探讨人性的弱点,揭示女性悲剧命运的痼疾,从而引起疗救的注意和唤醒女性意识的深刻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印度女作家马哈丝瓦塔·黛薇的小说<哺乳者>刻画了一个普通印度妇女约书达一生的悲剧.约书达生活在传统价值观念以及殖民主义入侵所带来的新旧思想的矛盾冲突中.活着的时候她是一个圣洁的母亲,死时她却成了一个社会新旧交替时代的牺牲品.她的命运代表了无数个印度妇女从殖民主义时代转向后殖民主义时代过渡时期的悲剧之一.  相似文献   

14.
"太空小说"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最重要的文学创作之一,此系列第二部小说《三四五区间联姻》通过描绘地域、民族与文明的差异表现,塑造了先进文明的殖民者形象与贫穷、落后、野蛮的殖民地形象。三区是一个文明先进的国度,它的主要特征是西方的、殖民者的;四五区是落后野蛮的国度,它的所有特征都是东方的、殖民地的。此外,三区还拥有双重身份:它既是受殖者也是殖民者,它的双重身份使"殖民传播文明"得到了形象的阐释。由此,莱辛宣称,实现文明必须通过殖民统治,为落后地区带去先进地区的文明。这一叙事模式,说明了莱辛心中具有强烈的种族主义意识和殖民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15.
宋艳 《文教资料》2007,(15):94-95
本文通过对苏童的代表作的深入分析,深刻地阐述了苏童小说中女性的悲剧起源:一方面,他承认男权社会对女性悲剧形成的外部因素,但是另一方面,他更关注女性自身所具有的弱点。正因为这个特点,才使得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充满了悲剧色彩。在苏童笔下,我们看到的女性形象丧失了传统美、女性之间相互残害、女性对男性的盲目崇拜,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苏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6.
莱辛的代表作《野草在歌唱》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讲述了白人女性玛丽的悲剧。关于这本小说,国内的研究有很多,主要是从原型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生态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进行的分析与阐述。本文在叙述玛丽的悲剧命运的基础上,从创伤理论的视角分析主人公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野草在歌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与她大多数作品中的主人公不同,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玛丽是一位悲剧女性。不可否认,白人殖民主义和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是造成其悲剧的外因,但作者认为,造成其悲剧命运的还有其未能超越的自卑情结,该内因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方方小说以不同于男性的女性视野,写出了女性的悲剧宿命,细腻地刻画了女性心理,理性而深刻地进行着女性批判,显示出其小说的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19.
周繁花 《现代语文》2009,(12):76-77
萧红近十年的创作都不脱一种悲情的色彩,作者以自身的悲剧人生为基底,用女性的话语视角在她的小说中反映了许多乡村女性的悲剧命运。通过对她们长期的卑贱处境和无助状态的展现,深刻揭示了男性为主宰的父权文化体制下的女性在生存、婚恋、生育过程中必然的悲剧属性。  相似文献   

20.
后殖民主义下的"世界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后殖民主义的解读一直存在着误解,许多人认为其单纯是对民族主义的支持。事实上,后殖民主义提倡的是一种多元文化主义,这在后殖民主义文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于是,一种新的无边界的小说——"世界小说"产生了。"世界小说"的产生有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作家有独特的创作手法与特色,是对纯粹民族性的反驳。在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小说"成为研究后殖民主义下多元文化的冲突和整合的一个极有价值的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