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是“神性-理性-人性”的统一,从宗教的角度来讲,他的自然观与其所受的基督教精神有着内在联系。华兹华斯对自然所表达的热爱之情,其背后隐藏的是对上帝的崇拜与热爱,而他在接受自然对他精神抚慰和理性智慧启发的过程中则又传递出了他对上帝信仰的思想,以及他所认为的“人性的完美”在于返回“伊甸园式的自然”的观点,这些都体现了华兹华斯自然观与基督教精神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华兹华斯和陶渊明是中、英诗坛上杰出的田园诗人,他们的诗歌既表现了他们自然观的一致性:对自然之爱,对人性和谐的追求;也表现了他们由于传统文化不同所造成的自然观的差异性:陶渊明无意识融入自然以顺性,华兹华斯有意识尊崇自然以和谐.  相似文献   

3.
赵茵 《文教资料》2006,(8):81-82
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者,其作品《水仙》通过描写大自然里的风光及诗人在自然风光里的感受,充分表达了华兹华斯的自然观:自然与人本为一体,因此在被工业和商业主义异化了的现代,只有自然才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邢台学院学报》2017,(4):88-90
华兹华斯是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和诗论受到了很多关注。在二十世纪后半叶,随着文学批评领域新的发展,华兹华斯的作品被重新评价和欣赏。生态批评家们给华兹华斯建立了作为自然诗人的地位。华兹华斯作为浪漫主义学派代表作家,对自然的关注成为他作品中不变的主题。自然在其笔下神圣而美丽。自然也给予他无穷的力量和安慰。从自然的角度下研究了华兹华斯在诗中表达出来的美与力。论述了华兹华斯自然观的形成;分析了华兹华斯笔下自然的美;描述了自然的力量。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经常走出去,去拥抱自然,享受它的美与力。  相似文献   

5.
汪全刚 《文教资料》2008,(21):20-21
本文旨在以华兹华斯和陶渊明有关自然的诗歌为出发点,比较在中西诗歌史上分别有着深远影响的华兹华斯和陶渊明之诗歌自然观差异,重点揭示二者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他们自然观形成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代表,其自然观的形成除了政治和社会因素之外,与其自身跌宕起伏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本文从华兹华斯童年和大学经历、革命生涯、家庭生活等分析其人生经历对其自然观的形成影响。  相似文献   

7.
自然观是一个民族文化观物应物的方式和诗学形态的基础。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都认为自然是孤独中快乐的源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类生存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本以华兹华斯和陶渊明各自转向自然进行创作的原因为切入点,讨论了他们的自然观和语言观。在自然观上,他们同中有异;语言观上,异中有同。通过逐层对照,来揭示一个事实:华兹华斯的自然和陶渊明的山水可以在有分层的情况下对话;他们的诗歌语言虽时隔千年,却也有相仿之处。  相似文献   

9.
自然之歌在英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自然更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笔下一个永恒的话题和审美对象,英国“湖畔诗人领袖”华兹华斯喜爱大自然,把自然作为自己心灵的慰籍与寄托。回归自然虽然是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但不同的诗人对自然的向往、热爱或崇拜是有着其独特的文化背景的。因而从哲学的角度探讨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不仅对探寻华氏的精神世界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当代文化的重构也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时曼丽 《海外英语》2014,(14):206-207
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先驱,并因其在诗歌中对大自然的大量描绘而被成为"自然诗人"。他的很多诗歌都反映出他对自然的态度。《我们是七个》便是其中的一首,该诗借助"我"与一位八岁小女孩之间的对话,反映其自然观。该文将通过介绍华兹华斯自然观的形成,以卞之琳先生的翻译为中文蓝本,进而探究《我们是七个》中诗人所追求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1.
珀西·比希·雪莱的作品充溢着对自然的热爱,蕴藏着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憧憬,契合了当今生态主义思想。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雪莱自然抒情诗,促使人们对自身的生存处境进行反思,而回归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改变这种局面的一种方式,这也是雪莱诗歌当中所倡导的一种理念。  相似文献   

12.
探析郑樵诗歌强烈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创新求实和民胞物与精神。指出郑樵诗歌是郑樵思想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郑樵作为“精神界之战士”先驱,应当还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泰戈尔的诗歌具有独特的个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他继承并发展了印度的传统文明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在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表达了丰富的生态主义传统。细读泰戈尔的诗歌,我们发现这些诗歌突出了整体和谐的思想,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整体的自然观以及人的精神和谐。这些思想正是生态批评思想的体现,具有丰富的生态意义。由于泰戈尔对生态自然的深刻认识,在诗歌中表达的一些生态思想与现代生态批评家们"不谋而合",从而具有强烈的前瞻性。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解读泰戈尔的诗歌,不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人的精神和谐。  相似文献   

14.
国画大师张大千是创作题画诗数量最多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题画诗从题材及美学蕴含上看,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着意抒写与画面内容密切相关的意境,生动传达画中之态及画外之意;一类重在阐发对绘画艺术的感悟与思考,艺术地表现其"师古人,师造化,师吾心"的理论主张。张大千的题画诗,对当代诗画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称誉的诗人。崇尚心性空灵的禅宗境界在其山水田园诗歌创作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以至有些诗臻于“字字人禅”的境地。也正是这样一位“诗佛”,他内心的虚静使他将自性、物性、佛性、诗性都融入到澄明静美的大自然本真体验中,从而获得“自然”的圆满、和谐。可以说这恰恰触摸到了中国山水诗的本真性,是大乘佛教的圆融与中国本有的“天人谐和”理念的巧妙化合,在山水诗歌的艺境创构上的诗性体现。本文试从王维的人生哲学、诗歌创作、审美体验三方面来论述他的山水田园诗的本真性——和谐。  相似文献   

16.
王华英 《海外英语》2012,(12):223-226
《露西》组诗中流露着强烈的死亡主题。华兹华斯的死亡意识与他矛盾的自然观有一定的联系。在《露西》组诗中,自然既有慈爱的一面,又有破坏性的一面。华兹华斯对于自然的这种双重性困惑不解。他崇尚自然对人性的净化作用;而又感觉到在自然法则下人生短暂易逝,死亡不可避免却又无可预见。在露西的英年早逝和其带来的孤寂中痛苦挣扎,他最终意识到死亡是生命回归自然的媒介之一。死亡使得生命复归神性,得以在宇宙万物中永生。华兹华斯的这种死亡意识反映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沉思以及对人生终极走向的关怀。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论者以风翔诗为苏轼的最早期作品,而笔者认为,苏轼真正意义上的最早期作品应该是其二次出蜀赴京时所作七十八首南行诗。南行诗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主要起萌,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我们对苏轼文学创作的全面观照,实在不能脱离开南行诗来进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郭沫若早期诗歌与日本佛教意识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日本佛教的涅榘意识、怜悯众生、以和为贵、内心自悟等意念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影响很大.郭沫若诗歌中的日本佛教意识与他留学日本并以日本文化为诗歌创作的观照相关,也与他自幼喜爱唐诗相关.  相似文献   

19.
反映妇女生活,提出妇女问题是白居易诗作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妇女问题上,由于受时代意识的影响,以及所处阶级的限制,白诗表现出了进步与保守并存的特点。本文从分析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男性权利话语入手,通过个人诗作分析来揭示白居易的妇女观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20.
诗文创作大都与创作主体的思想境界紧密相联。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与思想特色,往往会在其诗文创作中表现出来。作为处于玄风盛行时期的文学家,嵇康的诗文创作中具有着强烈的玄学个性,在一定层面上显现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