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有关潜意识的理论,试图对《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给予评论。本文认为小说反映了这个女人精神世界中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同时,也表达了人们面对这种冲突时所面临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2.
自朱自清先生的美文《荷塘月色》问世以来,有关该文的主题、结构便议论纷纭。从散文文体特征入手,运用叙述学的视角解析叙述者“我”在该文中独特的存在方式与作用,并进而阐释《荷塘月色》特有的叙述结构,可寻出一条相对清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3.
这是世纪之交一部具有鲜明哲思特色的"启蒙小说"。金岱小说的启蒙思想具有鲜明丰富的"我"内涵与特色。从对《精神隧道》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三个有关"我"的核心问题:1."自我"理性、主体意识如何得到认可和弘扬;2.个人合理的"本我"欲望如何得到满足;3.如何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超我"。《精神隧道》是对当代中国人与社会的双重批判。  相似文献   

4.
普希金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运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事、抒情,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我"就是普希金自己。实际上,从叙事学角度来看,这个"我"并非真实作者,而是隐含作者,或者称之为"第二自我","我"作为叙述者成为作品中的一个独特角色。"我"的叙述话语分为叙述性话语和非叙述性话语,产生了独特的叙述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以中俄大型电视公益寻亲节目《等着我》为切入点来思考新的电视时代即后娱乐时代下的电视节目的特色,阐述后娱乐时代必将来临的主要原因以及后娱乐时代电视节目应该具有的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庄子《齐物论》历来号称晦涩难懂。在认真品读之后,笔者认为,要很好地理解《齐物论》就首先要读懂他的主旨——"吾丧我"。"吾丧我"一方面意味着"吾"、"我"有别:"吾"为本真之我,"我"为遮蔽了本真的现象之我;另一方面意味着只有通过"丧我"来才能达到本真之"吾"。"吾丧我"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通过去除"成心"而达到"齐物"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物齐"。从而由遗形忘心进入到"无己"的境界,最终达到"物我合一"。  相似文献   

7.
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是一部伟大的精神悲剧。剧中女主人公布兰琪的悲剧结局给观众和评论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带来了诸多关于其疯癫根源的疑问和不解。关于她的悲剧命运,评论界观点不一。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入手,分析布兰琪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正是布兰琪本我和超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电影《我和爸爸》展现了一段爱情般依恋终生的亲情,主人公小鱼从童年开始就怀有朦胧的恋父心理,这种对于父亲的依恋影响了她一生的情感选择.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深入探析就会发现,这部电影是在讲述缺失父爱的女孩在恋父情结的主导下如何面对生活和情感的故事,并非真正的传统女性主义电影.  相似文献   

9.
冰心祖母去世了,但她那盏小桔灯将永远在我心中闪耀。小时候,我常听母亲讲述一位伟大女作家——冰心和她的作品。上学后,我就特别喜欢读她写的书,像《致小读者》、《樱花赋》,特别是她的《小桔灯》给我留下永远的记忆。自从读了她的作品后,我心里就萌发了想亲眼见见这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歌词的赏析,表达了我们每个华夏儿女热切的爱国之情,使我们每听到那熟悉的旋律都倍感温暖,而这份温暖也时刻提醒着我们: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  相似文献   

11.
《竹林中》是芥川的代表作之一,现有研究多从表述不确定性、人性之恶等角度出发。作为一种尝试,文章运用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理论解读芥川的小说《竹林中》,进而对芥川笔下的人格状态、价值取向作深入分析。从强盗多襄丸的强势表现出发,分析"本我"人格对"恶"的无力感;从武士妻子的困境出发,分析"自我"人格所处的痛苦困境;从武士之死出发,分析"超我"人格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境界区分为两大类:"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王国维关于这两种境界的论述,语言简约,但内涵尚不明了,以致解者纷坛。本文试图在各位大家研究的基础之上,运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关于审美静观、抒情诗、意志说的观点,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深层内涵进行挖掘和剖析。  相似文献   

13.
《安吉堡的磨工》是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创作的社会小说的代表作,其中三个年轻的女性形象玛塞尔、罗斯和罗斯的姐姐疯女人布芮可里伦,非常引人注目。她们虽然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但是按照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她们又可以看成是一体的,即人格中的超我、自我和本我。  相似文献   

14.
何睿奇 《阅读》2014,(12):28-28
她,长着一头乌黑柔软的头发,长长的瓜子脸,水灵灵的大眼睛,她是谁?她就是我的"豆芽菜"同桌。说她是"豆芽菜"一点儿也不过分,瘦瘦的,可你们不要以为她弱不禁风,如果你把她惹怒了,那我劝你得快跑,她的"点穴神功"可神速了。  相似文献   

15.
薇拉·凯瑟(Willa Cather 1873-1947)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女性作家。凯瑟的作品极具地方色彩和强烈的时代感,她擅长描写美国历史上的拓荒时代,《我的安东尼亚》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小说较成熟地体现了凯瑟的生态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文章旨在通过文本细读深刻挖掘这部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进一步理解凯瑟的生态观,从而期许为探究凯瑟早期的拓荒小说提供借鉴意义,也借此进一步反思当今的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6.
保冬妮 《阅读》2009,(4):4-5
我常想,我是非常幸运的。我有一个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的妈妈,她曾经是个上世纪50年代《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也曾经做过《中学生》杂志的编辑。妈妈当年和许多著名的画家、作家一起工作,真是叫人羡慕。  相似文献   

17.
影响深远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指出,作为社会的人,人格结构都是自我、本我和超我集合体。超我是人类行为的规范,是世人称赞和努力追求的境界。《美国悲剧》中埃尔韦拉·格里菲思夫人,满足弗洛伊德对超我的界定,身兼数种美德,堪称超我的化身。  相似文献   

18.
我的好朋友     
沈可心 《阅读》2010,(3):26-27
提起我的好朋友,一种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她,就是李红。说起李红的“三大特征”,我应当向你介绍介绍,不信,你看看吧!  相似文献   

19.
"我—他人"之间的关系历来是许多哲学家思考的问题。一直声称自己是哲学家与基督徒的巴赫金深受西方哲学家及基督教关于"我—他人"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因此,"我—他人"这一"二元对立"范畴集中体现在巴赫金核心理论"对话理论"之中。本文中,笔者主要论述巴赫金的《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一文中的"我—他人"这一关系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李娟 《职大学报》2012,(4):46-48
《我从草原来》一歌,景、情、志三者浑然一体,一是词作者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手法;二是因为作者的创作灵感和情感来源于一位蒙古族小姑娘花日的口述,读者从歌词中仿佛看到了她在畅谈,在追忆,在感叹,所以该词以场景的真实为生命,以追随歌者为构思,致使景、情、志自然相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