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者,出其所必也.……  相似文献   

2.
《孙膑兵法》中的"必攻不守"乃是对《孙子兵法》善攻者"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这一观点的继承和发扬,而与所谓的"重视进攻而不屑于消极防守"的思想毫不相干;"必攻不守"四字乃动宾结构,其正确的解释应为"果断地攻击守无可守之敌"。  相似文献   

3.
《孙子兵法》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代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技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力争于天下,敌兵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百战百胜,还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战胜敌人,最下策是攻城……因此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不通过战争也可以达到降服敌人的目的;用不着攻取敌国的城池,也能穿…  相似文献   

4.
兼爱上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相似文献   

5.
兼爱上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痰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相似文献   

6.
一、共工之战,铁括短者及乎敌。(新编高三册《五蠹》) 其中、“铁铦短者及乎敌”一句,,课本注释为:“短武器亦能及敌人之身。极言战争激烈。铦,锸一类兵器。”此注值得商榷。 细审文意和课文注释,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出“极言战争激烈”的用意,难免有臆测之嫌。韩非用“铁铦短者及乎敌”这句话的目的是强调“武器短的(装备不好)就被敌人占了上风(刺及),而不是“短武器亦能及敌人之身”,因而课本注释有悖文意。“铁铦短者及乎敌”和下句“铠甲不坚者伤乎体”的语意是一致的——都是说明“在战争中如果装备不好,就会被敌人杀伤”的道理。若按课文注释,前一句“短武器亦能伤敌人之身”与后一句、“铠甲不坚固就会被敌人刺伤身体”的语意就不一致了。要准确理解这句话,关键在“及乎”二字。及,《说  相似文献   

7.
原文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博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  相似文献   

8.
1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 ,先为不可胜 ,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 ,可胜在敌。故善战者 ,能为不可胜 ,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 :胜可知 ,而不可为。[译文 ]孙子说 ,从前善于打仗的人 ,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然后捕捉战机战胜敌人。做到不可战胜 ,就会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敌人出现空隙 ,就乘机击破它。因而 ,善于作战的人 ,能够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 ,不一定使敌人被我战胜。所以说 ,胜利可以预测 ,但不可强求。[评析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 ,利用…  相似文献   

9.
《列子·说符篇》有云 :“白公问孔子曰 :‘人可与微言乎 ?’孔子不应。白公问曰 :‘若以石投水 ,何如 ?’孔子曰 :‘吴之善没者能取之。’曰 :‘若以水投水 ,何如 ?’孔子曰 :‘淄渑之合 ,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 :‘人固不可与微言乎 ?’孔子曰 :‘何为不可 ?唯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 ,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 ,逐兽者趋 ,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 ,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白公不得已 ,遂死于浴室。”张湛于“争鱼者濡 ,逐兽者趋 ,非乐之也”下注云 :“自然之势 ,自应濡走。”杨伯峻先生《列子集释》云 :“伯峻按 :《吕览·举难…  相似文献   

10.
尚节亭记     
原文刘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世衰道微,能以节立…  相似文献   

11.
《孙子兵法形篇第四》上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相似文献   

12.
超然台记     
原文苏轼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  相似文献   

13.
漫话矛盾     
矛是一种进攻的兵器,用以消灭敌人;盾是防御的兵器,用以保存自己。矛和盾,体现出战争的目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也表现了战争有进攻和防御两种形式。古代战士作战,一手持矛,一手持盾,这真是把进攻和防御结合于一身了。就一个战士来说:进攻是主要的,防也还是为了攻;而攻得敌人陷于所谓“只有招架之工,并无还手之力”的困境,这是攻得好,同时又达到了《孙子》所说“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的境地,因而这也可以说是最积极的、最可靠的防。毛主席在《论持久战》第六八节中,从矛和盾,讲到了战争的目的,讲到了进攻和防御的辩证关系,讲得很深很透,不仅是讲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科学,又讲了辩证法。  相似文献   

14.
遗黄琼书     
闻已度伊、洛 ,近在万岁亭 ,岂即事有渐 ① ,将顺王命乎 ?盖君子谓伯夷隘 ,柳下惠不恭。故传曰 :“不夷不惠 ,可否之间② 。”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遂欲枕山栖谷 ,拟迹巢、由 ③ ,斯则可矣 ;若当辅政济民 ,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 ,善政少而乱俗多 ,必待尧舜之君 ,此为志士终无时矣。常闻语曰 :“者易缺 ,皎皎者易污 ④ 。”《阳春》之曲 ,和者必寡 ⑤ ;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 ⑥ 。近鲁阳樊君被征初至 ,朝廷设坛席 ,犹待神明。虽无大异 ,而言行所守 ,亦无缺。而毁谤布流 ,应时折减者 ,岂非观听望深 ,声名太盛乎 ?自顷征聘之士 ,胡元安、薛…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在《美芹十论·详战》中写道:“明知天下必战,则出兵以攻人,与坐而待人之攻也,孰为利?战人之地,与退而自战其地者,孰为得?”在此,他阐明了一般情况下军事指挥员所应遵循的两条作战原则战争能够避免最好,如果明明知道战争会随时爆发而不可避免,那么与其坐等敌人来进攻,倒不如先发制人地发动进攻,这样便于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在军事上可以使自己处于比较有利的位置。三国时代的蜀相诸葛亮深知蜀汉的国力远不如曹魏强大,魏军迟早会来攻伐,战争难以避免。于是采取以攻为守的战略,六出祁山,主动伐魏。虽然最终由于主客观原因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使魏军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俞樾对孙子“卒”字的考辨郭在贻所著《训诂丛稿》189页写了这么一段话: 《孙子兵法·势篇》:“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文中“以卒待之”的卒字,旧注大都训为兵卒之卒,近年来的注本也都采此说。按:此解可商。清人俞樾在所著《诸子平议补录》卷三中,对此卒字曾有考辨,其说曰:“卒字疑诈之误。《军争篇》:‘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亦以利与诈  相似文献   

17.
古之球迷必有空。球迷者,所以爱队迷球忘我者。人皆生而球迷者,孰能无爱?爱而不迷球,其为废也,终不得矣。生乎吾前,其幸也固多乎吾,吾喜之贺之;生乎吾其幸也固厚乎吾,吾恭之羡之。我恭喜者,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相似文献   

18.
读了《牡丹亭》,一个热爱青春、渴望爱情、向往自由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古代少女形象——杜丽娘便跃然脑际,令人久久不能忘怀。作者汤显祖在《题词》中写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于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得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是杜丽娘  相似文献   

19.
张继红 《教育》2014,(9):2-3
建聪吾兄,余之同道也。同道者何?所从师同,所好亦同。师同未必同道,所好必同道。而以师同,故情必著也,好必深也。所好者何?从师所学者,汉语也;友朋所好者,书法也。况我等所从事者竞因缘相同乎?此同道交谊之著之深之因也。然而,兄之于余,善于书道,浸淫于此,凡数十年.  相似文献   

20.
<正>"犯中见避",或称"犯中求避",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种写作技法。所谓"犯",就是故事类型重复;所谓"避",就是故事类型的变化。明末清初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认为:"是故行文非能避之难,实能犯之难也……将欲避之,必先犯之。夫犯之而至于必不可避,而后天下之读吾文者,于是乎而观吾之才、之笔矣。"他在《读第五才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