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域融合"强调主体视域的开放与统合的辩证关系。教学文化内涵阐明了建构主体的文化自主性并以集体文化自觉的精神实践学习的价值理念,它是以集体文化的生成过程和融合结果为基质,以学习共同体的存在方式呈现出来的文化样态,而这种教学文化生活形态的实现根植于教学文化建构过程中主体间"视域融合"的过程。"视域融合"不仅体现教学文化的核心特质,同时是教学文化追寻的实践性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2.
康玲瑜 《海外英语》2014,(5):164-165
伽达默尔提出了哲学阐释学三大著名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其中"视域融合"很好地解释了"文化过滤"现象,动摇了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证明了同一文本有多元阐释和多重译本的合理性。该文试图运用"视域融合"原则,从语言和文化层面对比分析《名利场》两个中译本中的"文化过滤"现象,论证阐释多元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视域融合"不是读者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观念解释文本,只有读者沉浸于文本所开启的境域中,达到与文本不分彼此的状态才能实现"视域融合"。所以,在中国哲学的经典诠释过程中,训诂、考据以解读文本原意是实现视域融合的先决条件。伽达默尔鼓励文本解释的多元性和创造性,但如果将"视域融合"误解为读者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观念改造文本的活动,就会将一切随意解释经典的行为看作正当的,这必然严重危害中国哲学的发展。"视域融合"本身的局限是没有考虑视域融合的结果与文本原意之间的差异问题。如果将中国哲学的经典诠释当做经典的原意,将损害现代学术的严肃性和求真精神。  相似文献   

4.
中国诗学富有独特的个性与特色。叶维廉从大的文化视域出发,提出"文化模子说",在尊重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寻求文化发展的共同规律,追求一种融合。试图运用"文化模子说"客观地解读中国诗学。  相似文献   

5.
现代内衣由西方传到东方并已与国人视域融合,但由于各种原因内衣秀却成为了国人吐槽对象。但面对"维秘"时装秀国人普遍给出了很高评价,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视域融合"与"视域契合"体现。本文拟利用"视域契合"这一概念,探析"维秘"时装秀的文化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唐诗经典融入到高职院校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加强对唐代经典文化的浓缩与融合,增强高职留学生的兴趣,从教学方法与技巧上面入手,增强高职留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兴趣,提高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课程的结合度,发挥出课程教学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文化与翻译互相依赖,互为补充,唐诗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枚奇葩需要借用翻译活动推向世界,而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阻碍了这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因此,理解文化差异,加强文化交流是提高唐诗翻译的根本,也是全世界理解和欣赏唐诗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数学具有"对话"的品质.对"数学对话"深层意涵的觉察和反省,使人们意识到真正的数学对话具有对话主体化、意义多元性和本质无止尽性的独特性格.真正的理解是一种接近诠释循环的对话历程,在视域融合的激荡过程中,人们可以不断地修正自己原先认识的意义与视域内容.在现今的知识社会背景下,深层反省"数学对话"背后的解释学立场,旨在以开放、包容的实践智慧来促成学生扎根于社会和文化的知识理念.数学对话是学生、文本与教师之间达成多重"视域融合"的理解性事件,视域融合应该成为检验数学对话有效性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9.
唐诗是中国文学中的精华部分,在唐诗中常常体现出中国文学的文学美和音乐性的融合。本文将从两者的融合来分析唐诗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唐诗不仅是中国重要的文学财产,而且是全世界珍贵的文学瑰宝.而唐诗精妙的核心就在于其意象的表达.所以意象的翻译直接影响了唐诗的理解和欣赏.本文提出许渊冲的"三化"论能达到唐诗意象传达的"三美",并提出应充分重视文化的差异.避免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现象,从而促进唐诗意象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高雅文化代表的唐诗,韵味醇厚,耐品耐嚼。唐诗的表现形式高度精炼,字里行间充满着各种意象,蕴含的内容无限丰富,使英译唐诗成为人所共知的难题,翻译家许渊冲多年来孜孜不倦,以其天才的翻译艺术将其转换成了英文诗,为全世界创造了翻译文学最灿烂,最宝贵的艺术财富。分析总结许渊冲的英译唐诗,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更能指导我们以后的唐诗翻译工作,使我们的译诗更加完美精准,也能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本文肯定了唐诗的可译性,分析了许渊冲唐诗英译的翻译策略,并从许渊冲"三美论"的角度分别分析总结许渊冲唐诗英译的艺术成就,旨在对翻译实践与教学带来指导意义,同时亦是对"中国人的诗还是由中国人译为佳"论点的支持及对许议唐诗艺术风格的高度赞赏。  相似文献   

12.
韩春荣 《成才之路》2014,(26):82-82
教学中的"视域融合"的真正涵义在于师生间通过一问一答的开放性对话模式进行对真理,即文本原义进行探索与获知的一个过程。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意识和知识的差异,因此,在"视域融合"中要求其各自冲破自身界限的束缚,将各自的视域与他人的视域相融合,从而达到扩大充实自身视域的目的。在教学中,这将有效地促使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获知。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和中非"八大行动"倡议的提出,中国与兄弟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诉求也产生了一定变化,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特殊地位,唐诗蕴含的"精神美"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美"为在华留学生学习汉语提供语境,"格律美"有助于在华留学生体味汉语的声调协和之美,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唐诗鉴赏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唐诗鉴赏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结合留学生的特点,以提升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引入语言习得理论为教学方法的探讨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4.
"视域融合"理论认为,艺术作品最终意义的形成是原作者"初始视域"与欣赏者"现今视域"相互碰撞并融合的结果。本文通过对歌剧《图兰朵》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孕生的艺术文本进行解读,说明任何音乐文本中都并不存在一个确定无疑的内涵,音乐审美欣赏的过程是多元文化音乐审美视域不断碰撞的过程,只有注重对多元文化场域中形成的音乐审美视域进行文化特质辨析,才能探寻到音乐文本意义增繁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唐诗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瑰宝,因此英译唐诗将成为西方国家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户。叠词既是汉语语言的特点,也是唐诗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类词。本文将以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为切入点,以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论为理论支撑,分析古诗词中叠词英译的五种常见方法:反复辞格译法、拟声词译法、借助介词译法、解释译法和省略译法,并辅以国内其他译者的译本以及英诗作品做参照,以期抛砖引玉,助力更多更好的唐诗英译本出现和传播。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本文以视域融合为视角,考察理论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融合,进一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延续力,提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践行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对"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融合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研究了"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融合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围绕课内外结合线上下联动两方面,提出了"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融合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徐立群 《海外英语》2015,(3):145-146,149
中医英译中存在的多元翻译现象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从视域融合视角对中医英译过程的分析表明,中医文本的特殊视域及不同背景译者的视域经过第一次视域融合后会产生不同的新视域。由于对译文读者视域的不同理解,译者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翻译新视域,由此产生不同的译文。此外,文化因素、译者语言水平等都会造成译文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中医英译中存在的多元翻译现象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从视域融合视角对中医英译过程的分析表明,中医文本的特殊视域及不同背景译者的视域经过第一次视域融合后会产生不同的新视域。由于对译文读者视域的不同理解,译者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翻译新视域,由此产生不同的译文。此外,文化因素、译者语言水平等都会造成译文差异。  相似文献   

20.
唐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一个璀璨明珠。为加深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多年来许多学者和翻译家致力于唐诗的翻译。其中诗名的翻译又是重中之重,它犹如一个"名片",具有传递信息、构筑画面、创造意境、基垫情感等功能。许渊冲是一位灵活游走于汉英的翻译家。本文选取他的作品《唐诗三百首》,并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分析并解读唐诗诗名的英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