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其成就可概括为八个字:“以道成文、以文显道”。“以道成文”是指欧阳修的散文创作不是为文而作文,而是因为心中有道就自然而然地下笔成文,故其文鲜活、畅达、充实;而“以文显道”则是指欧阳修散文的语言、结构、技巧等往往顺道而为,是彰显心中之道的有效载体。尽管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提出了文以载道的散文创作理论,但后来他们还是走向了尚奇的怪路,而真正实现文道统一的,当属欧阳修的散文。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在具体散文创作时经常采用配说法,包括简单配说法和高级配说法两类,其中高级配说法又分为主动配说法、被动配说法和虚实相生法三类.配说法的运用对欧文的情韵、结构以及文体创新等方面都大有裨益,它是形成欧阳修散文含蓄多情风格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受当时学术风气影响,在散文理论及创作实践中表现出了不足之处:受传统诗文创作法则影响过深,如在对"文"的看法、文与道的关系和散文风格多样化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局限性;拒不接受佛老思想渗透,散文在表达思想和情感等方面少了许多圆融与通达;实际创作过程中过度求简,出现了行文前后照顾不周、文气不畅和可读性下降等弊端。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博通今古、趣涉四方,在进行散文创作时,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将自己的史学观、对历史的理解、以及由此缘发地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融入散文的创作中,在其史著洋溢着文学散文之美的同时,使其文学散文创作富于历史的深沉与厚重,从而更加焕发出别样的姿彩。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深厚的史学修养使欧阳修的散文带上了浓郁的史学色彩,这深刻地影响到他的不同散文文体的写作及风貌。  相似文献   

5.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其平易风格的散文创作开启了一代文风。欧阳修散文平易风格的形成与他的思想特色密切相关,同时也深受宋代社会整体文化氛围和作家性格性情的影响。欧阳修的散文风格不仅体现了作家仁义宽厚、敏感细腻、贴近生活的文化性格,也体现了宋代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和归于平淡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在滁州只生活了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却留下了一百多篇作品。他的诗文创作在滁州迈向了新的高峰,形成以《丰乐亭记》《醉翁亭记》为代表、以"六一风神"命名的散文风格。欧阳修在滁州的系列活动,成为皖东宝贵的人文资源和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欧阳修研究不可或缺的史料。  相似文献   

7.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该文写于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任上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首先是第一段以"环滁皆山也"五字为全文总领,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  相似文献   

8.
【案例背景】《项脊轩志》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中的一篇文言文。归有光的散文创作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清新的道路。他的散文取法唐宋,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之为"今之欧阳修"。《项脊轩志》更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我虽然多次教学这篇文章,但在  相似文献   

9.
陈家运 《学语文》2011,(6):52-53
欧阳修是北宋前期的一代文宗.其刨作实绩灿烂可观,散文、诗、词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学界在论述欧阳修的诗文创作特点时,存有欧阳修诗歌散文化、散文诗歌化的观点.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但至少过于笼统,有失精确.因为欧阳修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不同诗文在内容和艺术上均有其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0.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其散文历来为学界所关注,而诗歌却不太被学者所重视。近年来,学者对欧诗的研究兴趣渐增,成果日渐丰硕。绝大多数学者对欧阳修的诗歌创作持肯定态度,认为它对宋诗风格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现仅以其"以文为诗"的诗学理论拟从内容、来源、影响等方面对其创作作以略说,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