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代创造的优秀文化 ,是可以传之百世而不朽的 ,如仁义之德 ,礼让之风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等 ,在社会与家之间 ,都是无物可以代替的原则。而在实际行动中 ,则不免发生形存实亡的质变 ,在《孟子》中 ,这样的实例很容易看到。一、是乃仁术孟子游说齐宣王 ,说了下面一段话 :“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并说“是乃仁术”也。(《梁惠王》上 )仁 ,本来是就人的德性而言 ,孟子以“君子远庖厨”为“仁术” ,无形中已经失去了“仁”的本义。杀死禽兽而食其肉 ,是行动的必然结果 ,而为这种行动…  相似文献   

2.
《狼》中有“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句,课本译作“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其他参考书及译本也作是解。这样将原文中的“禽兽”一语直接以现代汉语中的“禽兽”对译,我们以为是不妥的。“禽兽”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有时是鸟兽的通称,有时则是单指兽类(《辞源》、《辞海》均有此义项)。如《礼记·曲礼上第一》:“鹦鹉能言,不  相似文献   

3.
“茹毛饮血”已为人们经常用来说明原始人类的饮食状况。“茹毛饮血”一词始见于《白虎通》、来源于《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这段记载并没有说明原始人类怎么个“茹毛”法。孔颖达在《礼记疏》中说:“饮其血茹其毛者,虽食鸟兽之肉。若不能饱者,则茹其毛以助其饱也。若汉时苏武以雪杂羊毛而食之是其类也。”陈澔在《札记集说》中则说:“未有火化,去毛不尽,而并食之也。”《辞海》释“茹毛饮血”,“谓太古时人们还不知熟食,捕到禽兽连毛带血吃。”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编《汉语成语词典》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编《汉语成语小词典》的释义也同此。我们认为达  相似文献   

4.
臧克家先生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有的人》一诗共七节,其中第一节是这样写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教社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这一节诗提供了带有权威性的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诚然,《有的人》全诗是通过“反动家伙们”与“无产阶级的代表鲁迅”(臧克家语)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对功名荣誉…  相似文献   

5.
时下在许多地方都有“安全重于泰山”的标语,其实,这是讲不通的。“重于泰山”语出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多指人死的意义非常重大,有时也指责任重大。“安全”既不是指人死的意义,也不是指责任,怎么能“重于泰山”呢?还不如干脆说成“安全第一”,显得更简洁,更容易理解,更能够警醒人。  相似文献   

6.
“有思想”是指一个人对某事物或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评判,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高尔基在《人》一文中认为,人之为人,就是人有思想。——“倘若没有骄傲和思想,人将不成其为人,他自身的弱点会使他蜕化为禽兽……”  相似文献   

7.
鲁迅《自嘲》诗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根据传统的解释,一般都认为“千夫”指的是敌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据《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夫”是指众人;指,是指责之意。亦作“千夫所指”。《现代汉语词典》:“千夫,指众多的人”,例句也有“千夫所指”。《汉语辞典》:“‘千’通  相似文献   

8.
〔猝逝〕猝:读cù突然,忽然;逝:死去。指人突然死去。(多指急病而死)“猝”:不能写作“瘁”。“瘁”读cuì。 〔例〕《文摘周报》1991年1月16日第三版:“三毛瘁逝,舆论大哗,其死亡原因众说纷纭。” 〔寒暄〕寒:冷;暄:热、温暖的阳光。与人见面时,常说一些有关天气冷暖等客套话,故名“寒暄”。“暄”:不能写作“喧”。 〔例〕《文汇读书周报》1993年4月10日  相似文献   

9.
1.初语一册《黔之驴》一课中注释(14):[阚(han)]作“虎怒吼”。查《新华字典》:“阚”作“虎叫声”、《现代汉语词典》:“阚”作“虎声”。“阚”应作虎声,指老虎的叫的声音。课文注释为“虎怒吼”,这是表示一种状态,不是指声音。课文注释似欠妥。 2.初语一册课文《狼》中注释(1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这里句后标点有待商榷。就语意来说,它属反问句,显然应用“?”,而不应用“。”。虽然注释中的引文后没有用标点符号,注文可看作是对没有标点符号的引文而言的,但作为注释,应忠实于原文。我们说忠实于原文,不仅仅只是句子或引文的意  相似文献   

10.
崩:天子死曰崩。薨:诸侯死曰薨。卒:士大夫死曰卒。不禄:士死曰不禄。死:庶人死曰死。圆寂:佛教用语,指僧尼死亡。涅槃:佛教用语,指所幻想的超脱生死的境界,也用作死的代称。坐化:佛教指和尚盘膝端坐而死。百年以后:死去的委婉说法。见背:指长辈去世,委婉的说法。《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归天:婉词,指人死。  相似文献   

11.
查“衣冠禽兽”一词其意思为“穿戴着衣帽的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人”,是个纯粹的贬义词。可原来成语“衣冠禽兽”中,“衣”指“所穿之衣”,“冠”指“官员所戴的官帽”,“禽兽”指各级官员官服上刺绣的各类动物图案,以示古代官员的高低级别。“衣冠禽兽”就成为官运亨通、平步青云之意,这是封建时代士大夫梦寐以求的,该词自然是满含褒义的。  相似文献   

12.
一内涵与外延密尔提出专名和通名的区别主要在于:专名只有外延而无内涵;通名则既有内涵,又有外延。专名只能在同一意义上被正确地用于某一对象,通名则能在同一意义上被正确地用于某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事物。密尔认为专名表示我们所谈论的是哪种东西,而没有告诉我们任何关于这种东西的事情,如把某条狗命名为“菲多”,这个专名指称这条狗,可它并不能提供任何关于这条狗的性格、习性、长像等信息。而通名指示一些主体,这些主体是通名的外延,它们具有某些特性,这些特性就是通名的内涵,人们根据通名的内涵去决定通名的所指即外延。例如,人这个通名具有“有生命的,有理性的,会用语言交流的”等等特性。二涵义与指称弗雷格在专名的问题上与密尔持不同看法,他认为专名也是有含义的,专名与对象对应,概念词/通名与概念相联系,不论是词、复合指号或表达式,只要指称了一个单一的对象,都被看作是专名。“专名(词,指号,复合指号,表达式)表达它的涵义,并且命名或指示它的指称,我们令指号表达它的涵义并且命名它的指称”。可见,弗雷格在一定程度上把专名的涵义等同于某些相关的限定摹状词的涵义。在《论涵义与指称》中,弗雷格举例谈了指号(名称,词组,表达式),指号的指称和指号的涵义...  相似文献   

13.
Asia的由来Asia指亚洲,它的原义是“亚细亚”,最初见于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后来艾儒略在《职方外纪》中写道:“亚细亚者,天下一大洲也。”我国《明史·意大里亚传》首录该名,沿用至今400多年了。据传,亚细亚的由来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约在公元前2000年的腓尼基人为了便于海上活动确定方位,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沿海陆地称为“阿苏”或“亚苏”,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后来,腓尼基语成为欧洲各国文字元祖,“Asu”经过演变和英语地名词形的变化成为“Asia”这个名词。其实,Asia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指称:古希腊人指的是Asia…  相似文献   

14.
“红”、“绿”是两个具有文化内涵的颜色词,它们出现在词汇中,不仅指示颜色,而且体现了人们喜好厌恶等情感。红色最初并不指大红色,而是指浅红、粉红。大红色用“朱”指称。《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在家穿的衣服,对朝服、礼服而言)。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间色屏于红  相似文献   

15.
校注苏诗,时有所得。今移笺记四则付梓,就正于方家。 (一) 苞苴未肯钻华屋。(《鳆鱼行》)冯应榴注引《庄子·列御寇》:“小夫之智,不能离苞苴竿牍,弊精神乎蹇浅。”谓苞苴言智术短浅之人。 按:冯注误。如此,下句“分送羹材作明眼”即无所属。《礼记·曲礼上》郑注:“苞苴,裹鱼肉或以苇或以茅。”此指鳆鱼肉。《本草纲目》卷四十六《介之二·右决明》“(鳆鱼)登莱海边甚多,人采肉供馔,及乾,充苞苴肉。”诗言不肯以鳆鱼钻营势要之家,分送友人作治眼明目之羹材。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定“尾”字本义指人.训“微”即“禽兽之尾”的本字甲骨文作“ ”。“告”的本义为“告人”,而“(牛)角箸横木”的本字甲骨文作“ ”。“夷”训的“东方之人”的本字甲骨文作“ ”即“尸”。再有“ ”的本义指人,而训“髀”的本字甲骨文作“ ”即“ ”。由此也揭示了《说文解字》中“综合说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秦晋殽之战》) 《作品选》:“君,指晋文公。死君,指忘去晋文公。这句是说,不报答秦国资助的恩惠,而讨伐秦国的军队,那不是忘去文公吗?”释“死君”为“忘去晋文公”,是从顾炎武、王引之说。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反驳说:“云死君谓忘其先君,则不知置‘为’字于何地。”这种驳辨是很有力的。但杨伯峻从俞樾说读“为”为“有”,  相似文献   

18.
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行初”指“一行座位的开头”。“初”可以指称空间的开头。  相似文献   

19.
<正> 《说文》用作“某声”的,我们从《说文》所说解的形声字中可以看出,对于这类字,《说文》即以“从某,某声”这一格式来表述。例如—— 肌:肉也。从肉,几声。(肉部) 期:会也。从月,其声。(月部) 吟:呻也。从口,今声。(口部)  相似文献   

20.
伏肉岁不食《王梵志诗校辑》收《逢难倘能忍》:“伏肉岁不食,病乌人不弹”。张锡厚先生注:“皆为俚语”。余不及.“伏肉岁不食”,语不可解。“岁”,《辞源》共收五个义项:(一)、星名,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