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湛 《青年记者》2012,(7):57-58
“从众”一词简单明了地归纳出个体在群体中的个人心理.然而群体并不仅仅是让每个个体都“从众”这样简单.勒庞的《乌合之众》使我们对群体狂热,感性的一面有了深切了解. 群体与个体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无论是由杰出人士组成的群体,还是由普通甚至平庸者组成的群体,都具有一些相同的特性.来自完全不同的职业、身份、地位的人因为一些原因聚集在一起时,也会表现出某种共通性.  相似文献   

2.
李乾 《大观周刊》2013,(7):278-278
任何一个民族群体都是由一个一个的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应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每个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形成,每一个人从儿童开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科学性,无论是德育内容、  相似文献   

3.
危机中的群体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是个体的共同体.个体按照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就形成了群体.群体有不同的分类,按照群体的目的,相互联系的机制、影响群体成员的方式、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特点、相互作用的性质、亲密和团结的程度等,可以将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合作群体和集体等.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特别是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以其特有的方式将人与人连接起来,使个体聚集为群体。对于网络群体互动,有些研究者认为它可以带来"群氓的智慧",而有些研究者认为它会带来群体性迷失。本文认为,不能简单地推论它一定会导致群体智慧或群体迷失,个体的汇聚可以有多种方式,不同的结构与机制,会导致互动产生不同的效果。此外,判断群体智慧何时形成,还要考虑群体互动目标的性质或情境。  相似文献   

5.
前段时间,有条新闻说我们这里大部分的人郜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甚至精英阶层也不例外.但那次调查说的精英群体,是白领以及教授,而最近新华网做的一个调查显示,感觉自己弱势的人可不只社会的精英,连党政官员都有将近五成的人感觉自己是弱势群体.至于说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大概每个群体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  相似文献   

6.
浅析图书馆员的群体素质和个体素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个人的素质决定着他的工作水平与事业成就;一个群体的素质,决定着这个群体的贡献大小和发展前途。本文探讨了图书馆员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的内涵,以及如何提高个体素质、优化群体素质的一些建议,旨在使图书馆事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7.
参照接受了荣格的观点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推想:既然我们可以经由个体的梦境来解读一个人隐秘的内心,那么可否通过读取神话——这种特定群体的梦境——来寻找群体生存的信息乃至校正其走向呢?  相似文献   

8.
人是世界上最为能动的社会群体,作为个体,与周围的人和事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总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所以很难说用什么固定的模式去采写表现。也正是有了这种差异性,能让我们分辨不同的个体、  相似文献   

9.
杨若文 《今传媒》2007,(11):17-19
受众群体与群体中的个体,均属于新闻情感信息的主动接受者.他们的情感反应,构成新闻情感信息传播的重要环节.新闻刺激,既可引发各类受众群体的共同性情感反应,又可引发不同受众群体、不同受众个体不同的情感反应.  相似文献   

10.
不借助于个体心理学,不能认清有人为何要杀人如麻;没有群体心理学,则我们永远无法理解,为何仍会有那么多人认为他不但做得正确,而且伟大无比  相似文献   

11.
高估自己、低估他人,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心理机制拓展到传播学中,就产生了第三人效果.在媒介传播中,人们普遍感到,新闻信息尤其是广告等说服性信息或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对“他人”(第三人)的影响远远大于自身.第三人效果在群体传播中更为明显.“发现”第三人,从而实现在群体中的自我评价、自我满足和自我炫耀,是群体传播的动机之一.改变文本类型或叙事以“适应”第三人,则带来了群体传播中的文本差异与变异.心理上对第三人“排斥”,行动上对第三人的“隔离”,是产生群体极化现象的重要原因.根据群体传播中的信息,预测第三人的反应,调整自身策略与行为,是群体传播的一种效果机制.事实上,当我们担心第三人受媒介支配而采取相应措施时,我们己成为第三人.所以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第三人,都可能成为第三人.  相似文献   

12.
电视作为当今世界的第一传媒,其影响力和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是较高的。心理学认为,眼和耳是人们感知外界事物的两个最重要的器官。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电视正是适应了人们的这种生理特点,因此,它能够最生动、最直接地带给人们信息和心理感受,也正是因为这种特点,人们心理因素的变化也就对电视的传播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受众的心理主要包括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群体心理是指大多数公众所共有的心理,而个体心理因不同个人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层次等因素而不同。在电视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个体心理的变化将直接影…  相似文献   

13.
论信息效度     
信息效度,是指可决定信息产生或失去效应以及所产生的效应性状(性质和状态)的“临界点”,即信息效应中的“度”,或曰“分寸”.在与信息相关的实践中,认清并把握好信息效度也就把握住了信息效应的性状.信息效度在现实中表现得复杂多变,隐秘而微妙.对信息效度的清醒认识和恰当把握,仅靠理性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动用智慧.信息效度可分为个体信息效度和群体信息效度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李涛 《大观周刊》2012,(34):99-99
群体中心主义意指过度集中于某个群体的认知态度。其外在表现就在于群体内部成员对自身群体的高度优越感以及对其他社会群体的排斥与怀疑。我们对这种态度不置可否,但从中国法治的视角来看,近年来群体中心主义已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中国法治的广袤大地上。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评判群体中心主义与中国法治?  相似文献   

15.
试图归类一群人是危险的,因为对于一个复杂的世界来说,归类的方式和标准往往充满了偏见和偏颇。然而,这种归类和定义又是诱惑人心的。在现代与后现代符号漫天飞舞的今天,作为个体的我们常感到种种无力和无奈,加入一个群体则让人觉得有所依靠从而获得安宁。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及其利用在不同地域和群体间的扩散存在不平等,由于身体和认知局限,较低的计算机和信息素养以及对技术采纳和运用的障碍、恐惧等原因,很多老年人不仅无法充分利用互联网服务,还加深了与时代的脱节感。数字鸿沟问题在老年人群体中表现突出。数字鸿沟是指不同地域之间、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对于各类新兴信息与通信技术等存在设备普及和技术应用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唐英 《视听》2018,(11):129-130
网络以多元的方式汇集不同身份的个体,搭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网络群体传播结构。集合行为中的个体,在网络情境模拟的文化制度空间进行非角色、匿名性的间接互动,若群体未遵循现实社会的隐形规则,随着互动活跃程度的提升,群体的盲从性、屈从性、服从性也将被放大。但网络作为一个不断进化的开放系统,对群体互动的规范完善和综合协作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青年记者》2021,(9):4-5
算法对共同体的强化与促成算法不仅作为中介在实现一对一的关系匹配与连接,也在建构着群体关系,它对共同体的形成与维系的影响也开始日益受到关注。像健康码一样,很多基于算法的评价系统,也在将人群进行区分,强化人们的群体归属,并赋予相应的标签,而在进行关系匹配或资源分配时,每个标签会对应着与相应群体适配的规则、套路,因此,算法和标签可能将人们框定在既有的群体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加固不同共同体之间的"墙"。算法对某些共同体边界的维护,也是算法权力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9.
宗教与群体传播密不可分。宗教沟通了人神关系的同时,也建构了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作为群体的宗教融合了作为个人的宗教和作为组织制度的宗教所呈现出来的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作为诞生于传播学领域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其对分析信徒群体的宗教认同及其情感依附的过程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宗教组织正是利用了其所掌控的"舆论"的螺旋来对信徒群体进行意识形态化的舆论控制,促使其信徒对于宗教产生无可争议的信从与依从,即群体认同。这种认同如果从社会整合的角度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一旦这种认同被不当利用,便为群体极化打开了大门。  相似文献   

20.
网络群体内传播与群际传播生态中呈现出复杂的个体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而栖息于网络群体传播间的网络舆论在生成机制与效能转化过程中体现出三个重要特点:群体传播中个体交往结构不平衡、意见波聚合与辐射引发舆论“热能--效能”的转化、群体传播中信息博弈呈理性趋向。这三个特点成为我们解读网络舆论独特性与探讨其理性与否的三个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