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是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优化教师队伍资源配置、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适应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学龄人口和教师供求关系变化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师队伍差距,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何铁勇  金百炼 《考试周刊》2009,(50):221-223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环境受到了影响,而学校的环境教育缺少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和环境意识,环境教育主题提炼成为农村环境教育的突破口。通过实践,本文作者提出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小学提炼环境教育主题的四条途径: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班队活动、社区家园实践,有效提升了农村孩子的环境素养,提高了参研教师环境教育素质,觉悟了家长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促使农村生源、优质师资和教育投入向城镇流动,造成农村学龄人口和教育资源不断减少,给农村义务教育带来资源浪费、质量下降、教育公平等方面的困境。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解放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投入,注重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据调查分析,在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呈现出无序失范、单向失衡和比例失调等特征,从而导致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总量不足和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化导致城乡教师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农村教师经济待遇低下,农村学校管理不当,家庭本位观念和个人职业发展预期过高的影响,以及教师流动政策实施不到位等。为此,必须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改善农村学校管理,加强教师流动的政策引导和规范,多渠道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农村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河南省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筹资渠道单一;城乡之间师资分配不均衡,农村师资质量不高;基础设施较差,教学方式落后。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教育经费分配体系和法律制度来确保经费投入,建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并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推进学校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和中小学校的合理布局。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升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苏鸿波 《考试周刊》2013,(76):176-176
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急需配套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本作为后盾。而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很大比例的发展中国家,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不管是在办学条件还是在师资配备方面都比较落后,很难满足城镇化对优质教育和优质人才的需求.农村教育的发展成了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7.
师资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具体体现在:农村师资结构不合理,农村师资素质偏低,农村师资流失严重。忻州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高年级师范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农村师资难题。从忻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在原平农村实习支教的实践和收效来看,实习支教弥补了农村教师不足,尤其是音、体、美等教师的缺失;优化了农村师资年龄、学历和知识结构;更新了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国培计划开展提供了顶岗教师。  相似文献   

8.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显得十分关键,但由于农村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村教育的发展设置了重重阻碍。主要表现为:农村教育供给"干涸":资金投入不足,渠道单一;农村教育供给"贫血":师资力量薄弱,素质偏低;农村教育供给"缺土":硬件设施落后,配套缺乏。解决农村教育的"干涸"、"贫血"和"缺土"问题,需采取"下雨"——增加农村教育供给资金、"补血"——增加农村教师供给及"添土"——增加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供给等策略。  相似文献   

9.
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建设的困境与"小"和"农村"的劣势相嵌有关。在此双重劣势及其二者恶性互动的影响之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师资建设在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困境。针对这些问题和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建设的各种机遇,可以探索从编制改革的角度解决师资数量短缺困境;从引导性政策设计的角度缓解师资质量较低困境;从多学科教师培养及高专业性学科教师走教的角度解决师资专业的结构性困境。  相似文献   

10.
师资问题是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的一个关键因素。西部农村地区的师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数量少,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教学能力不高以及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已有的解决西部农村地区师资问题的对策存在着不足。解决西部农村地区师资问题的现状,不能仅靠对已有师资的“输血”,要把“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即实行“顶岗实习”的对策,这是解决西部农村地区师资问题的有效的新策略。“顶岗实习”把西部农村师资问题与师范生培养问题做了一体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沈伟 《教师发展研究》2020,4(1):116-124
杜威的若干思想为发展乡村教师、改良社会提供了有益的视角,理解其关于教师发展的思想,必须超越单纯的技术论。在杜威的社会改良思想中,教师应促进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教师的培养应以中小学为中心,中小学是检验和证明教育原则的实验室。这一思想经陶行知的发展,成为中国乡土社会培养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和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之有力途径,并进一步在美国服务学习中实现未来教师课程学习与国民责任的统一。鉴于此,需以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培养具有探究品质的乡村教师,这蕴含着发展乡村师资、改进乡土社会的承诺。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仁人志士抱着教育救国的教育理想,期望通过教育改造社会。陶行知通过创办乡村师范学校,培养知行合一的推动乡村社会变革的领袖教师。陶行知的乡村师范之主旨是造就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陶行知开展乡村师范教育的途径包括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寄希望于通过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乡村教师,从活的乡村教师产生活的乡村学生和未来活的国民,从而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陶行知的乡村师范教育实践与思想对当今乡村师范教育乃至乡村社会改造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包括国家在制定师范教育宏观政策方面应加强对乡村师范教育的支持;师范院校需要推动师范教育课程变革,为乡村教育乃至乡村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教师;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氛围,培育师范生浓厚的教育忠诚。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甘肃M县农村地区代课教师的系统调查,发现了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代课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现状,并在大量阅读相关学科关于代课教师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农村代课教师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胡倩  胡艳 《教师教育研究》2021,33(1):99-107
本研究以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中小学民办教师身份为对象,主要是在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形成了以国家政策、乡村社会与民办教师为三方互动主体的农村中小学民办教师身份历史研究的概念框架。继而通过身份追问、身份建构和身份认同进行了互动中民办教师身份产生、形成与感知的研究。本研究中的身份追问是关于农村民办教师是谁,农村民办教师如何产生的追溯。身份形成研究是关于民办教师身份是如何在国家政策话语建构、确立的,如何在与乡村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身份认同是关于不同时期乡村社会中民办教师身份感知与认同的研究。反思提出:乡村社会更能着力改善乡村教师地位身份;有效融入乡村生活有助维护乡村教师身份角色;强化在职培训学习制度有助于改善乡村教师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日前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的160多亿元资金划拨到680个县(市)的农村小学,为农村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本文利用对甘肃、宁夏的122所农村小学的调研数据,分析农村小学生的营养健康问题,以及校长、老师和家长对学生营养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建议政府在实施营养健康改善计划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健康存在的问题,对学校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需要对校长、老师和家长进行营养知识培训,优化补贴资源的分配,使中央资金得到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总体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村学前教育仍然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最薄弱的部分,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解决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是促进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基于SWOT分析法,对影响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优势(S)、内部劣势(W)、外部机遇(O)、外部威胁(T)进行全面分析,据此建立可视化矩阵图,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增长型战略、扭转型战略、多元型战略和防御型战略,以解决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7.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基石,是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是当前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着力攻破点,也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短板。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还面临诸多问题,即外界态度和自我认同的"双质疑"、专业发展和职业素养的"不达标"、优秀教师和年轻教师的"不愿留"。面对以上困境,教师政策要凸显专业知识,提升乡村教师的从教幸福感;法治与德治并行,增进乡村教师的社会荣誉感;给予人文关怀支持,实现乡村教师的乡土归属感。  相似文献   

18.
Rural teachers are a weak part of China’s teacher team. Over ten years, China has been continuously making up deficiencies in its policy, with the focus first on rural teachers, teachers of village schools and teaching sites, then further on the rural teachers in the contiguous poverty-stricken areas, national-level poor counties, and finally on teachers of areas of extreme poverty like the “three regions” and “three prefectur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teacher policy system has bee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by refining supplement, enhancing security, optimizing management, and improving quality, which has effectively helped with the problem of “teachers are unwilling to teach, to stay, or to teach well in rural areas,”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ural teachers and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deficiencies in the policies concerning rural teachers. Further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 are needed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for policy improvement research and reflect the rural point of view in policy making.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eacher salary level and structure are not only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ppl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but they are also crucial to attracting, training, and retaining high-quality teachers, thereby impact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schools. The reform of China’s basic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has ensured the fiscal security and steady increase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salaries and has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supply and quality of rural teachers. The objectiv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teacher salaries and benefits has, however, led to the one-way mobility of rural teachers, resulting in the loss of quality teachers and giving rise to a structural shortage in rural schools. To improve the supply and quality of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it is necessary to effectively and systemically increase rural teachers’ basic salaries and subsidies according to the law. There is the necessity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to rais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salaries and benefits, especially subsidy and allowance standards, to eliminate actual variances in teacher salaries.  相似文献   

20.
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定位为我国乡村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乡村学生的知识学习及乡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保障。但这一角色定位也存有淡化乡村教师“乡土色彩”,对乡村学生既有文化身份及其教学价值体认不足,其作为乡村场域中的知识分子身份地位日渐式微等问题。乡村教师从“知识传递者”走向“文化建设者”,使其增强对乡土文化的感知理解及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培养乡村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认同感,发挥作为乡村知识精英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