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二○○六年三月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全国政协委员时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一精辟论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2.
江苏     
以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础,以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为重点,以研究部署“十一五”教育信息化发展方略为龙头,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为核心,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根本,协调发展,注重实效,  相似文献   

3.
21世纪职教必须以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三个面向”为方针,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专业和课程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研、信息技术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不断改革职教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建立多元化的、真实性的评价标准和创新型教学评估模式,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架起新世纪国内外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做好世界职教这篇大章。  相似文献   

4.
技术创新:当代中国大学的重要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态势和高等教育社会功能演变过程的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和高等学校科技工作的实际出发,提出技术创新是当代中国大学的重要使命的重要命题,并提出高校的技术创新应以产业发展目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重大项目、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为载体,以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学科整合和技术集成为突破口,以国际合作交流为平台,以与其他创新主体要素联动为支撑。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     
我刊从2003年起开辟学术专栏,第一期以中国历史小说研究为议题,第二期以中古文史为议题,第三期以《聊斋》研究为议题,第四期以明清诗文为议题,2004年第一期以文言小说研究为议题,第二期以汉以前文学文化研究和吴伟业研究为议题,第三期以中国近代史和小说研究为议题,第四期以辛弃疾研究列为议题,2005年第一期以中国词学研究为议题,第二期以古代小说研究为议题,第三期期以明清文学为议题,第四期以中国戏曲研究为议题,2006年第一期以近代文史研究为议题,第二期以儒家文学与儒家思想研究为议题,第三期以清代小说研究为议题,本期以清代诗歌研究为议题。在组稿编辑过程中,许多专家学者给我刊以极大关注和热心支持,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在此,我刊全体编辑人员谨致以衷心的感谢,并祝各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相似文献   

6.
孙发革 《辅导员》2009,(4):58-59
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以常规教育管理为抓手,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狠抓班主任队伍建设,以制度创新为保证,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弘扬了校园文化,摸索出一条人性化的学校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回顾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期我国教育督导工作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题,以理念创新为先行,以机构与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法制和机制建设为保证,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制度。  相似文献   

8.
海南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机遇已经来临。海南高等教育的超常发展必须以新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化、社会化和未来需求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着眼点,以服务海南和全国为立足点,构建新框架,创建新体制,实施新突破,提升新层次。  相似文献   

9.
"环境教育研究"案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专题的选择和案例设计与实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坚持贴近生活、结合实际的原则,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现象为主,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及日常生活问题为素材,以综合性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为目的,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及科学学习的能力为宗旨。  相似文献   

10.
一、指导思想以江泽民总书记“以德治国”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教育改革为动力,加强学校的规范和特色管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把我校创办成一所区排头、市窗口、省一流的特色学校而努力奋斗。二、工作目标总体目标: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以实现创新教育和加快信息化教育为突破口,以校长三年任期规划为依托,全面实施“一、二、三、四、五”工程,为实现“三强,二优,一领先”…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管理概念的兴盛,社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日趋严格,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成功经验,运用有效的企业管理技术手段,以获取更高的组织效能及提升教学服务品质,是高等职业院校之必然走向。该文之主旨即通过向企业学习,借鉴和运用企业管理理论和经验,以战略为核心,以质量为重点,以绩效为目标,以服务为导向,从而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管理水平和组织效能。  相似文献   

12.
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博 《辽宁高职学报》2005,7(3):57-58,61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工作的核心,是提高学校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据,以教育资源为基础,并考虑专业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做到“宽窄结合、以宽为主”,以建设具有高职特点的优势专业。  相似文献   

13.
按照2004年教育厅重点工作确定的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我区教师教育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以基础教育新课程为核心内容,以教师全员岗位培训和校本培训为主要任务,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4.
加强德治,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反腐败的重要治本措施,是以德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加强教育、注重思想首先建设,既是实现以德治腐败的根本途径,又是以德治国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坚持和加强以德治腐败,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并逐步为社会所接受. 它以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群体发展、长远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全面的整体的素质提高为根本目的,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为前提,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为基础,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动力,”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句话,科学性是其内容,丰富性是其内涵,多样性是其形式,创造性是它的灵魂. 而实验学校以实验性、先进性、科学性和示范性为基本特征,实验是它的生命源泉,且它作为教育战线的排头兵,是创导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先…  相似文献   

16.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教研活动。以校为本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教学研究工作的方向和指导思想,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提高中小学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任务。美育,是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美学观点及对于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的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能力。以美辅德,以美易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重要的是以美修身养性,以美陶冶情操,以美丰富每个公民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论以德治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以德治国的问题。具体谈了以德治国方法的总体定位,以德治国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德治国的对象和内容,以德治国的历史渊源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经广大教职员工和读者、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我校学报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质量为生命,以特色为灵魂,定位明确,科学发展,办刊质量不断提升,影响力逐步扩大。  相似文献   

20.
刘健 《江苏高教》2001,(5):41-42
载体建设是实现高校德育科学化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载体建设必须遵循,符合目的性,实验性,群众性,科学性的原则。载体建设的内容主要有以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为核心的课程建设,以培养合格人才和私扬敬业奉献,求真务实精神为中心的校风建设,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校园文化建设,以现代管理为手段,将德育与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建设,以信息为中心内容的校园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