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树木”与“树人”怀宁县清河旨田小学吴良伦唐人柳宗元一生写过不少脍炙人口、警醒世人的寓言,《种树郭橐驼传》就是其中的一篇。郭橐驼栽种的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人请教于他,他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  相似文献   

2.
《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的一篇寓言体传记,是其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它与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写的《捕蛇者说》可以说是形神兼似,有异曲同工之妙。首先,在格式上两者非常相似。《种树郭橐驼传》是先介绍郭橐驼其人,突出他种树的绝活;主体部分是一问一答,主要是郭橐驼的“答”;最后是问者由此而发出的感慨。《捕蛇者说》是先介绍永州郊外所产的“异蛇”,由此引出捕蛇者蒋氏;主题部分也是一问一答,主要是蒋氏的“答”;最后同样是问者即“我”的感慨。其次,在主题上两者遥相呼应。《种树郭橐驼传》中经由种树的老百姓郭橐驼之口道出了“长人…  相似文献   

3.
周凤林 《上海教育》2010,(21):53-54
唐代柳宗元著有一篇寓言《种树郭橐驼传》。郭橐驼种树,技艺精湛。有人向他请教,他回答说:“我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本事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得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规律,使它按照自己的习性成长罢了。”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执教唐代散文大家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文章讲述了一位种树能手的故事。种书寸能手郭橐驼种的树“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当时长安权贵和卖果者争相购买:有人问其缘由,郭橐驼则曰:“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顺应树木的生长规律,促使其本性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正是他植树高人一等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罗程广 《师道》2004,(10):37-3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效率之源。没有兴趣的事是很难做得好的。别小看了兴趣,兴趣的萌芽注定会长成参天大树的。你只要稍稍关注一下生命的历程,就会对萌芽的力量叹为观止。然而有不少的人无福享受这生命的礼赞,虽然他也付出了园丁的辛劳。因为他们无意中践踏了兴趣的萌芽,他们违背了“种树郭橐驼”的原则。“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的名篇,郭橐驼种树为业,他种的树“或移徙,  相似文献   

6.
郭橐驼是唐代的一个小人物,以种树为业。凡树木,经过他的手,无论是种植还是移栽,没有不活的,不仅长得枝繁叶茂,所结的果实也丰硕,而且比别的树结得早。为此,柳宗元为他立传《种树郭橐驼传》。郭橐驼种树给人的启示不小,有人将他的绝技"移之官理",作者将它移之语文教学法之中。  相似文献   

7.
《种树郭橐驼传》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叫郭橐驼的人特别善于种树,他顺应树木的天性进行栽培、移植,结果收获丰盛的果实。其他种树人背离了树木的生长本性,使得树木不能够充分生长,导致成活率较低。郭橐驼采用的“保全树木的天性”的种树方法,同样适用于今天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就像我们皮肤上轻微的划伤一样,无须治疗,自会痊愈。班主任要学会做一个“懒惰”的班主任。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有言日:“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告诉我们一个高明的种树人,不一定是杰作频出的园艺师.因为他懂得——生命会在自己的大剪刀下失去原本意义。郭橐驼种树之所以能枝繁叶茂.结果早且多.其原因在于他能顺应树木的自然本性.遵循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诗人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的道理。同样,学生是树.教育可以借鉴种树的经验——“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相似文献   

9.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名篇《种树郭橐驼传》通过给郭橐驼立传,借郭橐驼之口介绍自己种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最后“得养人术”。若以其道,移之教理,得育人之术,也未尝不可。  相似文献   

10.
读书偶记     
一、释《种树郭橐驼传)的“皆争迎取养”句 “皆争迎取养”,是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一句。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注云:“争相迎取驼于家而养之”,把“养”解释为养郭橐驼。当代选本对该句的注释莫不  相似文献   

11.
康军 《河南教育》2007,(4):36-36
柳宗元曾写过一篇文章<种树郭橐驼传>,文章说"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相似文献   

12.
郭橐驼是唐代一个“病偻”的残疾人,以“种树”为生。这样的一个小人物本来是不能为如今的我们所知的,但柳宗元的名篇《种树郭橐驼传》却使这个小人物“名垂青史”。中国素有“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就用这面小镜子照照现在的语教学吧。  相似文献   

13.
李慧琴 《班主任》2004,(5):19-20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代表作<种树郭橐驼传>,说的是一个叫郭橐驼的人特别善于种树,京城富豪人家和以种树卖果为营生的人都争相雇用他.他种的树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活的,不仅早结果,而且果子又大又多.其他种树人虽然暗地观察、仿效,却怎么也比不上他种的树.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幻设为文”“以寓言为本”。作者的这种创作风格很容易理解,但是思想内容却更值得我们仔细玩味。郭橐驼种树无论是自己亲手种的,还是从别处移植来的,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都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偷艺”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因此,长安城的富豪人家为了种植花木以供玩赏,还有那些以种植果树出卖水果为生的人,都争着延请他,好生款待,请他育  相似文献   

15.
《种树郭橐驼传》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叫郭橐驼的人特别善于种树,他顺应树木的天性进行栽培、移植,结果收获丰盛的果实。其他种树人背离了树木的生长本性,使得树木不能够充分生长,导致成活率较低。郭橐驼采用的“保全树木的天性”的种树方法,同样适用于今天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就像我们皮肤上轻微的划伤一样,无须治疗,自会痊愈。班主任要学会做一个“懒惰”的班主任。传统教育提倡“三勤”。对于每一位刚走上班主任工作岗位的老师,领导都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要腿勤——勤往班里走;要眼勤——多往班里看;要嘴勤——多对学生说。领导这样要求是唯恐…  相似文献   

16.
唐朝都城长安市郊的丰乐乡,有一位农民,姓郭,身患严重的驼背病,乡里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橐(tuó)驼”,也就是“骆驼”。从此他也自称郭橐驼了。郭橐驼以种树为业,技术高超,远近闻名。他亲手栽种的果树,棵棵枝繁叶茂,果子结得又早又多。别的种树的人,都暗地里模仿他,可都不如他栽种的树长得那样好,于是很多人都虚心向他求教。郭橐驼说:“我并没有什么‘绝招儿’。我只不过是能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天性罢了。树木的天性是喜欢根要舒展,因此,栽种时培土要平坦,要填用旧土,填平后要压实。树这样栽好了以后,我们就不要再摸它、摇它,让树木按照自己生长的天性去生长就是了。”  相似文献   

17.
说“字”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写郭橐驼由种树而生发的联想:“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续,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其中“字而幼孩”是“养育你们的小孩”之意。可是,在现代汉语里,“字”之意一是“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二是“根据人名的意义,另取的别号”,这和“养育小孩”没有丝毫关系。但再仔细想,“字”的结构不就是“山”和“子”吗?  相似文献   

18.
曾亚芸 《作文与考试》2023,(Z3):168-169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孟子》中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所为。”意思是一个人只有对某些事舍弃不干,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的种树之道,既需有为之举,又含无为之妙。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的著名散文《种树郭橐驼传》脍炙人口。但是人们对其中“种树”的理解多不确切。一般读者、教师、注释者甚至名家(如“百家讲坛”主讲人)都有意无意地把“种树”理解为今天所说的“种树”即种植树木。其实这是误解。  相似文献   

20.
<正>柳宗元笔下的种树专业户郭橐驼,在都城长安可谓名噪一时,备受经营观赏游览的豪富人及种树卖果者的青睐,其所擅长的种树技艺和在业内产生的影响,在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里仅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当时世态场景的生动画面: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