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震灾区教育重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使四川省地震灾区的教育事业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尽快按照教育现代化标准重建.率先实现地震灾区教育现代化.不仅是地震灾区重建的紧迫要求,也是实现四川省教育现代化、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实现地震灾区教育现代化.首先应弄清灾区教育发展现状,然后要以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基本思路进行重建,从而推动灾区和整个四川省的教育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在地震灾区教育技术装备全面恢复重建的同时,教育装备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深入贯彻实施,解决好教师在面对新装备、新系统时产生的畏难情绪,是有效发挥装备作用、全面促进灾区教育教学开展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装备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灾后教育重建振兴,事关四川发展全局,事关灾区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灾后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推动灾后教育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努力把灾区建设成为“教育优先、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示范区,把灾区学校建设成为“管理一流、师资一流、  相似文献   

4.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支援、支持灾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是教育系统对口支援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对于帮助地震灾区恢复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对于促进就业、恢复生产和稳定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即将迎来两周年之际,整个汶川地震灾区的教育灾后恢复重建已基本完成,灾区学校硬件水平跨越了20年,提升灾区学校软环境,使之逐步与硬件相适应,是灾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强化学校现代管理过程为灾区学校软环境建设切入点,是提升灾区学校软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灾区教育重建备受国内外人民的关注,国家对灾区学校的建设给予政策、资金、设备和人才等诸多方面的扶持。目前,重建工作基本完成,如何重内涵、强质量、创品牌,办老百姓满意的学校,走向优质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借灾后教育重建之机,缩小与内地教育差距,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李远凤 《考试周刊》2010,(1):183-184
“5.12”大地震使四川灾区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和人员的损失.更给灾区人民留下了难以抹灭的心理创痛.尤其是灾区的学生,灾难让他们学会了很多。“多难兴邦”.在灾区重建工作中,高校教师要结合大地震中涌现的抗震救灾典型,创新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学习先进典型,培养爱国精神,重建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使灾区学生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知识丰富的新一代。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教育厅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做好地震灾区中等职业学校复学、复课和恢复重建等有关工作,对于愿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地震灾区初中毕业生,可优先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陕西省教育厅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中等职业学校要将职业学校的灾后重建纳入当地学校的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之中,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选址、突出重点、提高标准、适度超前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震后灾区学校制度重建研究的总目标为:用现代教育文化、管理理念和社会制度建设的成果重新审视灾区教育制度。发现其缺失或不健全的要素并加以完善;针对板房时期学校教育教学的特殊要求,创建板房学校制度;面向灾区教育发展美好的未来,整合资源,建立健全与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既能促进灾区学校教育重建又能为广大学校科学发展和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支撑的民主的、法制的、以人为本的、开放的、公正透明的、运转高效协调的现代学校制度,为实现高起点、高水平、高速度的灾区学校教育重建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场“以生命的名义”展开的大营救和“以爱的名义”展开的大援助立刻同时进行。“大义”、“大爱”在灾区学校弥漫、升华,润泽了每一个中小学生的心灵.众多灾区学校因势利导,推行感恩教育。一年多来,灾区学校感恩教育持续开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在灾难过去的一年多的时日里,我们有必要对这场大灾之后、大爱之下的感恩教育进行及时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11.
《教育科学论坛》2010,(2):62-65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场“以生命的名义”展开的大营救和“以爱的名义”展开的大援助立刻同时进行。“大义”、“大爱”在灾区学校弥漫、升华,润泽了每一个中小学生的心灵.众多灾区学校因势利导,推行感恩教育。一年多来,灾区学校感恩教育持续开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在灾难过去的一年多的时日里,我们有必要对这场大灾之后、大爱之下的感恩教育进行及时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12.
震后灾区学校制度重建研究的总目标为:用现代教育文化、管理理念和社会制度建设的成果重新审视灾区教育制度。发现其缺失或不健全的要素并加以完善;针对板房时期学校教育教学的特殊要求,创建板房学校制度;面向灾区教育发展美好的未来,整合资源,建立健全与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既能促进灾区学校教育重建又能为广大学校科学发展和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支撑的民主的、法制的、以人为本的、开放的、公正透明的、运转高效协调的现代学校制度,为实现高起点、高水平、高速度的灾区学校教育重建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教育科学论坛》2009,(8):48-51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教育重建研究”是由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何绍勇主持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年度专项业务资金重大课题。在一年多的研究中,课题组成员数次深入灾区一线调查研究,收集素材,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为灾区教育的重建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为了使这一研究成果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本刊特摘选该课题的部分成果,供灾区教育教学工作者及管理人员参考,以期推动灾区教育的全面恢复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育科学论坛》2009,(8):48-51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教育重建研究”是由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何绍勇主持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年度专项业务资金重大课题。在一年多的研究中,课题组成员数次深入灾区一线调查研究,收集素材,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为灾区教育的重建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为了使这一研究成果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本刊特摘选该课题的部分成果,供灾区教育教学工作者及管理人员参考,以期推动灾区教育的全面恢复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后,灾区中小学迅速开始了教学秩序的恢复与校舍重建,“数字校园”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分析灾区“数字校园”的特点、探究其发展趋势,既有助于提升灾区教育重建的效率,亦对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和发展大有裨益.实地调研发现,灾区中小学“数字校园”呈现“高配置、培训热、应用难”的局面,“制度”缺位、“资源”适用性差、本土文化关注不足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要达成“数字校园”与灾区中小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之目标,应突出“潜件”引领、关注本土文化、筛选适用的“硬件”与“软件”资源,以“技术融入教学”为主旨优化评价办法,为“数字校园”建设探寻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今天,教育系统对口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教育部部长周济强调,要深刻认识对口支援对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意义,带着对灾区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把对口支援工作放在当前整个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全力以赴、狠抓落实,尽最大努力帮助灾区学校进行灾后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17.
灾区人民在经历了地震带来的巨大损失后,重建家园是更为重要的任务.某种程度上说,重建工作是举国上下的任务,在给予灾区人民物质支援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给予灾区人民精神激励,精神动力能够为灾区建设提供更为持久,更为顽强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民族精神转化为灾区人民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8.
《西北职教》2008,(6):22
陕西省教育厅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做好地震灾区中等职业学校复学复课和恢复重建工作,愿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地震灾区初中毕业生,可优先进人中等职业学校学习。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决定建立“甘肃省地震灾区中等职业学校万名学生转移学习培训计划”.灾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1万人将被转移到天津和深圳学习.据省教育厅厅长白继忠介绍.汶川地震灾害造成甘肃省59所中等职业学校不同程度受损.甘肃省将对受损的59所中等职业学校全部进行重建.重建校舍面积48.23万平方米。据了解.由于地震灾害的破坏.严重受损的学校今年将无法安排新生的正常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20.
《甘肃教育》2008,(18):4-4
教育部提出了灾区学校恢复重建的目标:2009年9月1日前.大部分学校和幼儿园要在永久性建筑中恢复正常教学.2010年9月1日前.所有学校和幼儿园要在永久性建筑中恢复正常教学。经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同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财政部、中国地震局正在部署灾区中小学校舍评估工作。今年9月1日前.灾区将完成以活动板房为主的临时校舍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