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蔽作证对证人合法权利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会限制被告人对质权、辩护权等正当权利的行使,影响审判程序的公正性和公开性。从确保程序公正和实体真实的角度考量,域外法治国家均在利益衡量的基础上从实体限制和程序控制两个方面对隐蔽作证进行了法律规制。虽然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对隐蔽作证制度予以肯定,且2018年《刑事诉讼法》延续了这一规定,但规定的宽泛性和原则性极易导致隐蔽作证在司法实践中的无限适用。基于此,我国立法和司法解释有必要在借鉴其他国家隐蔽作证制度的基础上,对该制度的适用条件、对象、手段,以及程序作出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以此实现刑事诉讼中不同利益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事诉讼法为了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规定了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等五种强制措施。司法机关在同各种犯罪活动作斗争中,运用这五种强制措施,有力地惩治了犯罪。但是,十多年来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刑事诉讼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已不能完全适应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需要。因此,必须尽快完善。一、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弊端从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强制措施来看,可分为限制人身自由和暂时剥夺人身自由两大类。在司法实践中,限制人身自由的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三种强制措施,在使用…  相似文献   

3.
认为目前我国学位立法中存在使高校自主权受到较大限制、缺乏明确具体的学位授予基本标准、学位审查授予主体职能不清以及程序规定不健全和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在学位立法修改过程中,应确立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中立的原则,确立并实行统一的国家学位最低授予标准,厘清学位委员会与论文答辩委员会的职能,完善程序性规定,加强对学位申请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证人拒绝作证权是世界许多国家刑事诉讼立法中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古代的封建法制中也有所体现。而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立法规定证人负有作证的强制义务,仅部分亲属有不被强制出庭作证的权利,至今尚未确立系统的证人拒绝作证权制度。证人拒绝作证权的存在,是刑事诉讼法律价值多元化和社会利益权衡的结果,有其深刻的必然性。因此我国刑事诉讼应当在借鉴古今中外法律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对享有证人拒绝作证权的主体范围,以及拒绝作证权的行使和限制等方面作出完善。  相似文献   

5.
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对我国刑事诉讼取保候审制度的适用对象、监督力度、保证金的数额和交纳程序等方面进行了修改,但其仍旧存在取保候审规定原则化、担保方式单一、过度羁押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人身自由的侵害等立法问题,以及外来流动人口取保难、取保候审监管力度不够、保障功能错位等司法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完善,才能使取保候审制度在保障刑事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和被取保候审人人权保障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立法中对撤销公司登记作出了一定的规定,通过实践表明行政机关撤销权的正当行使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与规范,同样会产生很多弊端。应从设置原则、适用具体标准、严格程序设计与责任追究和救济等角度不断地完善。  相似文献   

7.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以及《精神卫生法》的出台使我国精神病患者强制医疗制度有了质的进步。然而,由于立法与司法实践的脱节以及不同法律文本之间规定的冲突和矛盾,我国强制医疗制度仍存在诸多问题。譬如,在实体上,强制医疗制度存在着性质尚不明确、适用对象范围过窄、公安机关采取的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缺乏具体的程序规定、以及检察机关的监督方式缺乏规定等不足之处;在程序上,强制医疗制度存在着强制医疗程序与已启动的刑事诉讼程序的关系衔接不明、审判程序不明确以及强制医疗的期间缺乏规定等缺陷。为了更好的保障该制度的实施,有必要从程序和实体这两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强制医疗制度。  相似文献   

8.
《民诉法解释》第174条第2款突破现行《民事诉讼法》之规定,将民事拘传制度之适用主体延伸至原告。此规定乃我国民事诉讼国家干预主义之"特色"体现,与民事诉讼解决私权纠纷之特质相差甚远。民事拘传适用于特定原告可谓对当事人处分权的粗暴干预,于立法规定,于法理,其存在正当性都极其值得商榷,而且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司法实践适用效果亦是不佳。拘传被告制度亟待完善解决,拘传原告制度更是无用武之地。原告缺席情形之下的处理应结合实践并本着民事诉讼当事人平等原则重新考量,摆正法院地位,完善缺席审判制度。  相似文献   

9.
股东质询权的法理基础是股东的知情权,我国现行公司法对股东质询权制度的规定存在缺陷,即质询权的权利主体规定笼统,未明确规定质询权的义务主体、权利范围、行使程序和救济程序。完善股东质询权制度需要扩大股东质询权的权利主体,明确说明义务人,科学设计行使程序,完善法律救济,在立法上构建更为健全的股东质询权制度。  相似文献   

10.
取保候审作为我国刑事诉讼的法定强制措施之一,在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和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其适用情况并不理想,影了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因此,响有必要从现有立法出发,借鉴国外保释制度的合理因素,明确取保候审制度的适用原则、条件和程序,完善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  相似文献   

11.
公诉案件预审制度的合理运行是刑事诉讼运行中程序正义和诉讼效率价值的具体体现。然而,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典并未设置专门的公诉案件预审程序与独立于实体审判法官的预审法官,新近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虽然将非法证据排除等重要事项纳入了审前准备程序,但却依旧存在"预审内容"和"预审法官"的规定空白。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三法域都在刑事诉讼立法中明文规定了公诉案件的预审制度,其中设置独立于庭审法官的预审法官、完善公诉案件庭前审查程序、增设庭前预备会议程序等许多立法制度与司法实践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12.
司法令状规则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各国的刑事诉讼法大都规定了司法令状规则.该规则的确立是在刑事诉讼中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需要,符合程序正当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司法最终裁决“、“控、审分离“等现代法制原则的精神.我国侦查程序的封闭式设计表明在我国刑事诉讼中不存在司法令状规则,使得侦查权的行使几乎不受司法权的控制,因此,建议在立法中吸收司法令状规则的合理内容,以此作为我国侦查程序改革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监察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允许监察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监察证据与刑事证据在证据种类方面的一致性以及在取证程序方面的基本统一性亦为二者的转化提供了正当性基础。但《监察法》的上述规定未区分可予转化与不可转化的证据类型,也未明确“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审查要求,使得证据转化成为现实难题。为此,我国立法应当进一步根据证据类型区分可予转化与不可转化的监察证据范围,并从外在形式、事实层面和合法性等方面明确监察证据进入刑事诉讼应适用的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存在适用对象范围狭窄、适用条件模糊不清、程序流程以及救济制度缺失等问题,立法上的不完善导致司法实践中缺乏程序保障。构建科学完善的强制医疗制度既保障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又符合社会正义价值和人权保障的要求。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应当对强制医疗的适用对象、条件,启动、审理、执行程序、救济制度等一系列程序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构建科学完善的强制医疗程序体系,以实现强制医疗程序在司法实践中的正当程序原则。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检察监督制度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监督主体地位不高、监督主体职能自相矛盾、监督立法及监督措施存在瑕疵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刑事诉讼监督作用的发挥。重构我国刑事诉讼检察监督制度的问题成为法学界与司法实务界的当务之急。具体构想应包括:突出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主体的地位;设立专门、统一的刑事诉讼检察监督机构;完善刑事诉讼检察监督立法与各项监督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各级人大代表享有人身特别保护权,体现了民主法治社会中民主价值与法治价值之间的协调原则.但这种保护在立法上有较大缺陷:如许可权的内容缺少统一规定,有些法定许可程序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许可权的行使缺失程序性规范.从许可内容,许可程序,报请、报告程序三方面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我国于2001年10月27日修正的著作权法中,首次规定了著作出租权,完善了我国著作权制度。但该法存在出租权的行使规定不明确和法律保护比较散乱等问题。本文在借鉴其他国家或者国际组织的有关立法规定的基础上。对我国完善我国出租权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累积投票制度是与直接投票制度相对应的一种选举制度,其目的在于实现中小股东对大股东的制衡,平衡二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利益。我国《公司法》虽已规定了累积投票制度,但在立法上仍存在欠缺中小股东行使累积投票权前置程序、缺失董事和监事选举时间顺序的规定以及缺乏实施累积投票制度保障机制等立法空白。因此,应从立法上确立中小股东行使累积投票权的前置程序,明确累积投票制度可同时适用于董事、监事的选举,建立实施累积投票制度保障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完善我国行政程序立法,需要首先明确我国行政程序法在行政、实体、程序、国际、法律等五个方面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树立现代立法观念,遵循立法决策程序,充分借鉴地方上行政程序立法的成功经验,制订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  相似文献   

20.
再审程序启动事由的完善对于规范和限制再审程序启动有着决定性作用,而我国现行立法对于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事由的规定存在一些问题,使司法实践出现"终身不终"和"申请再审难"并存的现象。本文立足立法现状,在分析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事由规定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再审启动事由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