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一、指导思想本课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二、学情分析本课是技巧模块远撑前滚翻的第一次课,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正>一、指导思想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与《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依据,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实施"技术、能力、体能"相融合与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在教法的选择上,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练习  相似文献   

3.
<正>一、指导思想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以及武术教材的健身、攻防、娱乐等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本课围绕"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的教学理念,运用平板电脑、脚靶等教具辅助教学,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  相似文献   

4.
<正>一、指导思想以实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为宗旨,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结合水平二(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花样跳绳"一带一  相似文献   

5.
<正>一、指导思想本课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为指导,依据《课标》理念,坚持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新型的"体悟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让学生在"引导——体验——思考——启发——顿悟——体验——提高——拓展"的过程中,掌握这项运动技能,发展学生腰腹、上肢力量、身体协调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我  相似文献   

6.
一、指导思想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根据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生理、心理等特点,以游戏教学贯穿课的始终,以学生的兴趣和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长竿"的健身功能来丰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练、体验比较、交流展示、师生共同评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实践的体验中学会并掌握一些运用"长竿"进行锻炼身体的知识、方  相似文献   

7.
<正>一、指导思想贯彻新课程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遵循运动技术动作形成规律和五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原地双手胸前投篮基本技术的教学特点进行了本课的设计。让学生在"感知—模仿—体验—运用与拓展—评价"的学习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一、指导思想本课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基本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根据水平四运动技能学习目标"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的要求,结合本校小场地条件特点,以往返跑为载体,通过各种往返跑的形式和比赛,让学生体验耐久跑呼吸方法、控制速度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耐久跑的能力。通过分层教学,关注学生差  相似文献   

9.
<正>一、指导思想以《课标》为依据,以《纲要》为依托,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的认知、身心发展及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从排球的对抗、健身、娱乐等功能进行教学设计。本课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教学理念出发,设计的所有练习方法均从"会比赛"出发,通过单一身  相似文献   

10.
<正>一、指导思想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理念,本着寻求适合儿童实际的体育教育教学,在实践中开发与运用器材的思想,设计了水平一(二年级)"趣味投掷"教学单元。本课为本单元的第1课时,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在多种方式的体验练习中掌握基本的抛投(竖抛与横抛)方法和用力原理,提高抛投技术的运用能力及对运动物体的判断能力,并懂得安全、有序地进行投掷活动。  相似文献   

11.
<正>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倡导的"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这一理念为理论依据。根据水平二的目标要求,遵循体育教育教学原则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及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能力基础、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和场地器材情况,对本节课进行设计。力求体现小学中高年级小篮球教学"以赛代练,练赛结合"的教学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学校体育》2021,(7):49-50
<正>2021年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优秀课评选活动,笔者执教了水平一(二年级)《前滚翻:坡垫前滚翻》。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使每名学生受益,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下设计并实施课堂教学。以"游戏"为主要形式,通过变化不同的摆放方式、折叠方式、组合方式充分利用三折垫,用层层推进的诱导性游戏,推动学生学习动作,解决本课的重点(后脑着垫)和难点(团身紧凑)。  相似文献   

13.
<正>一、设计理念本课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文简称《课标》)为指导,以《跨越式跳高》为载体,依据上海市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要求,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自制跳高架、多样的教学手段与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以问题引导与方法叠加有效地促使学生达成本课教学目标。在注重学生多元化评价的同时,通过挖掘跳跃项目的德  相似文献   

14.
<正>一、指导思想本课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理念和《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书用书》(以下简称《教师用书》)要求,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充分关注他们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来确定耐力跑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并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有效策略。整节课始终围绕少先队队旗这一教  相似文献   

15.
<正>一、指导思想本课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预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课的内容融入在橡皮筋的教学游戏中,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  相似文献   

16.
<正>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依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性质与基本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针对初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以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以及表现性评价等作为理论依据,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一、指导思想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引导学生参与体  相似文献   

18.
<正>一、设计理念《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现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潜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和个性的机会。本课依  相似文献   

19.
<正>一、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的基本理念。根据本教材和学生发展的特点及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应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在学、练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颁布与实施,围绕《课标》的讨论层出不穷。伴随着《课标》研究的深入,对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课标》与《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课程目标"设置看到,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由《标准》中分开阐述到《课标》中进行整合阐述,从五个维度修改成四个方面的目标,并在文字表达上进一步进行修正与界定。面对体育课堂教学对如何科学的实施"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一直是个比较难以把握与实施的课题,《课标》中重新将此进行整合与阐述,这给一线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难就难在如何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怎样结合才是一个适当的度地把握,这主要需要一线教师正确的理解并能在体育教学中加以实施,以此达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