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高职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探讨自我同一性与生涯成熟度、学习投入的关系,文章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性测量问卷(EOM-EIS-Ⅱ)、高职学生生涯成熟度的测量问卷、投入量表(学生版)对429名高职学生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水平对生涯成熟度和学习投入有重要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解决同一性危机。  相似文献   

2.
采用自我同一性地位问卷测查高职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特点发现:高职学生同一性地位分布不均衡,处于同一性扩散一积极的延缓中间地位(D—M地位)人数最多,随着年级的升高,M地位、F地位、AF地位、A地位比一年级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高职学生同一性发展存在着年级和性别差异;在学校担任职务及家庭因素对同一性的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青少年有可能遇到自我同一性危机。相较于一般大学生,高职“9+3”学生在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信仰、价值等方面存在更多差异。这些差异可能让他们更容易陷入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困境。本文以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为基础,以S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案例,探究“9+3”教育计划下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现状及成因,以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高职院校“9+3”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问题,为承担“9+3”教育计划的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教育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4.
同一性问题是青春期人格发展的核心,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身心特点为出发点,探索从学校,家庭、社会如何营造良好环境,促成学生积极的自我同一性的认同,避免消极自我同一性,探索自我同一性培养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的发展模式中,许多高职学生的自我同一性问题都延期偿付至大学阶段进行探索。文章立足于高职学生身心成长和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从破除权威影响,增进人文关怀,塑造积极情感等维度入手,探寻解决高职学生的自我同一性问题和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高职生的学习投入是衡量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探讨高职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采用职业同一性量表、成就目标定向问卷、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以及学习投入量表对977名高职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的职业同一性正向预测学习投入;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在高职生职业同一性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在高职生职业同一性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促进高职生职业同一性发展,帮助其树立正确成就目标定向,提升学业自我效能感,以增进其学习投入程度。  相似文献   

7.
以12名高职学生质的研究,探讨高职学生成人初显期的个体特征,对该理论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成人初显期的五个特征同样适用于高职学生,其中自我同一性探索基于较低的水平,不稳定感较弱,过渡与夹缝感、自我关注感较明显,充满机遇这一点在部分学生身上有表现.  相似文献   

8.
在新一轮职业教育的浪潮中,由于技能与品能不具有同一性,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礼仪成为社会和用人单位关注的焦点,如何能够达到礼仪教育的目标,为社会和用人单位培养出能力与品能俱佳的实用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中笔者尝试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关键作用和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根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观点,高职院校应将职业意义的建构融人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建立职业意义建构的支架帮助系统及学生入学状态、学校教学过程和社会职业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更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同一性,使高职教育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对861名民办高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民办高校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在总的自我同一性和意识形态领域中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民办高校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在总的自我同一性、意识形态领域和人际关系领域呈现相似的年级特点,即扩散型同一性、延缓型同一性和成就型同一性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排他型同一性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且三年级得分显著高于二年级得分;(3)民办高校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在总的同一性和意识形态领域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11.
研究以17-26岁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自我同一性与自我适应、情绪适应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早闭状态得分上表现出一定的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即大一学生比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同一性早闭,男生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同一性早闭;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大四学生在同一性扩散、同一性延缓、同一性获得状态的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同一性扩散状态与情绪适应呈显著正相关;同一性早闭状态与自我适应、情绪适应呈显著正相关;同一性延缓状态、同一性获得状态与自我适应呈显著正相关;自我适应在自我同一性和情绪适应之间不存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培养和干预,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对民办高校861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年级特点,不同的同一性状态的发展趋势不同,同一种同一性状态的发展趋势在总的自我同一性、意识形态领域和人际关系领域的发展趋势略有不同;处于扩散型同一性状态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延缓型同一性、排他型同一性和成就型同一性。这说明民办高校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很不成熟。  相似文献   

13.
以马西娅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为基础,运用EOM-EIS-Ⅱ(中文版)对听障高中生和普通高中生进行了自我同一性测试,旨在通过比较研究听障高中生的自我同一性特点。结果表明:两组学生在自我同一性阶段上存在显著差异;两组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同一性状态以及人际关系领域的同一性状态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对两组学生的同一性状态没有显著影响。最后从促进听障高中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湖南、甘肃两省的420名重点高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重点高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整体不容乐观:女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比男生更为积极:家庭文化及学业成绩是影响重点高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重视对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引导.重点关注两个群体.努力加强理想教育,积极构建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从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从把握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同一性上,改革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运用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完成以德立人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能够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有利于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提升精神境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担当意识,培育新时代好青年。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职院校思政课具有内容上的同一性,目标上的同向性。高职院校思政课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做到有机融入;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做到有效融入;积极拓宽教学路径,做到广泛融入,切实提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成都中医药大学学生学业拖延原因及自我同一性状态相关情况调查,分析得出学业拖延与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相关性。方法:将《学业拖延量》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改编后用于对561名成都中医药大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学业拖延及其评价焦虑、决策困难、任务厌倦与低受挫折性、懒惰、完美主义、依赖与求助、缺乏自信、缺乏主张、害怕成功、压抑与糟糕的时间管理、对控制的逆反、冒险、同伴影响等13维度与自我同一性的同一性扩散、同一性早闭、同一性延缓、同一性获得四方面均存在两两显著相关(p<0.05)。(2)学业拖延各维度均与自我同一性状态部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个体的同一性扩散和同一性延缓水平越高,则学业拖延水平也越高。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对长沙市某寄宿制中学高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状态整体上不容乐观,尤其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值得关注;城市寄宿制中学学生中自我同一性处于消极状态的占一半以上,处于积极状态的不到1/3.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不容乐观;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对城市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中学阶段是对学生加强自我同一性训练的关键时期,城市寄宿制中学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该丰富对自我同一性训练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大学是形成自我同一性最重要的阶段,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所做的研究,并且总结了研究的特点,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旨在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家莉 《职教通讯》2012,(29):61-65
基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其学生学风建设不仅要致力于培养为当前学习服务的学风,还要服务于其终身学习、主体性发展乃至未来生活、专业发展应具备的一切特性,学风培养目标应当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自我监控学习者。与此相适应,高职院校应当以促进学生的同一性获得、重建学生的职业愿景和生活愿景,以及实现教育理念由教育本位向学习本位的转移作为中介性措施,加强入学后的早期引导,制定并实施目的性、可得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的激励措施,培养有益的爱好并校正广泛涉猎中存在的浅尝辄止,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和共享行动,提升校园活动的文化格调和学术品位,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学风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