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0年前,我刚刚钓鱼的时候喜欢用弓形钩,因为它硬,飞鱼不会拉直,不管钓什么鱼都用它。当时只知道用蚯蚓做饵,钩柄长一点装饵方便。后来用面团、香干和煮熟后切成块的红薯做钓饵,钩柄长了露出一大截,鱼咬钩变得非常谨慎。于是用这类钓饵的时候就换了钩柄较短的丸形钩,但钩柄短了也有麻烦,鱼吸饵将钩吞得很深,摘钩像给鱼动手术。随着经验的积累,我注意到钩形的选择与跑鱼、掉鱼、鱼飞起后半途脱钩是有联系的,可是那时候可供选择的鱼钩不多,惟一能做的就是把现成的鱼钩在火上烧红后用钳子将它重新整形,再通过淬火恢复它的硬度。本来是根据钓饵的…  相似文献   

2.
管察 《钓鱼》2010,(1):16-17
钓鱼人对鱼钩的取舍主要凭经验,由钩形的宽窄长短、钩条的粗细软硬和钩尖的锐利与否等方面入手,崇尚小钩钓大鱼、一钩通用,什么鱼都能钓。其中对钩形的选择是出于它适合装哪种形状的饵,以及钓饵与鱼目的配合。如钓饵用蚯蚓,地蚕等软体虫饵,钩柄就长一点;用面团或红薯块装钩,则用钩门宽、钩柄短的钩。  相似文献   

3.
吴芜 《钓鱼》2011,(7):18-19
传统钓鱼多坠钩沉底,出于藏钩于饵的需要,都是按钓饵形状选择鱼钩。如以蚯蚓、蛆、米蛀虫、鸡鸭肠管、虾虫等饵装钩用袖形,用玉米粒、熟红薯、面团、米饭粒作饵用丸形。两者的区别主要是钩柄长短和钩弯的宽窄,虽也有钩条粗细和钩颈长短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严实 《钓鱼》2010,(5):12-13
鱼钩的造型各有特点,不过它的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如何把饵顺利地送进鱼嘴,既要迎合鱼的摄食特点,又要有合理的持钩性。然而传统钓鱼关注鱼吃什么,强调了饵形与鱼钩宽窄长短的配合,而很少对鱼的口型和摄食特点去作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郑巍 《钓鱼》2010,(18):12-13
国人对日本鱼钩的好评始于伊势尼。此前,我们对国产鱼钩的认定主要是安装饵和钓法需要,从钩柄长短、钩门宽窄、钓底还是钓浮去选择合适的钩形。如钓底用蚯蚓、蚕蛹、虾装钩,多选择钩柄较长的袖形、鹤嘴形、环形:用煮熟的红薯块、面团、玉米粒装钩,则用钩柄短而钩门宽的丸形。  相似文献   

6.
搓饵之误     
管察 《钓鱼》2013,(21):18-20
搓饵是商品饵之后才出现并予以规范的上饵方式。此前用蚯蚓、蛆、红虫、鸡鸭肠管做饵都是藏钩于饵,钩刺入虫体犹如穿衣。以螺肉、麦子、米饭粒、玉米或切成小块的糕团、熟红薯做饵体积小,装饵时两指捏饵轻轻按到钩上,盖住钩尖、钩颈而裸露着钩弯和钩柄。商品饵作搓,三指撮饵压实后连钩带饵揉搓成卵形、丸形、水滴形或再整成菱角形。搓饵快捷省时,饵入水后阻力小,慢慢雾化,钩柄和钩口处有饵芯残留,适合钓见饵就吞的圆口鱼。  相似文献   

7.
吴芜 《钓鱼》2011,(3):20-21
从远古时代的骨钩开始,鱼钩的形状就定型了。几千年来,无论中外,鱼钩都作U形弯曲状,其特征是钩柄直,钩颈短、钩弯呈圆弧,同时为防中钩之鱼挣扎脱逃而在钩尖内侧增设倒刺。  相似文献   

8.
谢葵 《中国钓鱼》2007,(9):16-16
一、钓具。在有黄颡鱼生活的河流垂钓,因黄颡多在近岸贴边活动,最好用手竿,3.6米、4.5米均可,上饵、摘钩、取鱼等操作简单、便利(尤其是夜钓,定点多竿,更显优势)。1.鱼钩。要大些,好处是①钩大穿大蚯蚓方便麻利,且小杂鱼不易噬食,不必担心大嘴的黄颡吞不进口。②黄颡嘴硬,钩大取钩方便。③夜间易遇较大鱼类,钩大牢固结实易扎牢鱼嘴,不易跑鱼。  相似文献   

9.
一、垂钓装备的科学配伍钓竿:台钓高手在竞技时,多使用3.6米和2.7米两种,其由:1.钓竿运动轨迹短,操竿迅速。2.钓点距岸近,观察漂的动态清晰,减少失误。3.饵钩落点易掌握,散布小,引鱼速度快而集中。4.短竿重量轻,减轻持竿的疲劳度,相对地增强手脑配合,少失误。5.竿硬,弯幅小,扬竿时,鱼钩在水下运动速度快,增强刺鱼强度,提高中鱼率。鱼钩:台钓高手一般选用小型无倒刺钩。这是根据:1.钩小,隐蔽性强,鱼吸食大胆。2.钩无倒刺,钩尖锥形长,刺入鱼体快速,痛感小,减小鱼的挣扎程度,相对地缩短取鱼时间,同时避免…  相似文献   

10.
炸弹钩钓组炸弹钩,也称爆炸钩,组钩、团钩,常见的有子母型、豆饼钩、飞钩。炸弹钩一般为6只一组,多为锦纶编织线作为子线扎制。其主要用抛竿沉钩底钓钓取个体较大的鱼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钓钩。在面广水深的水库、湖泊等自然水域,深受广大钓迷的欢迎。炸弹钩钓大鱼的原理:将糟食饵捏制成团再把鱼钩按6个方向,嵌入3~5厘米的团饵中。钩饵入水后3~5分钟,饵团膨胀。当鱼吸食饵团时,钩饵进入鱼嘴。鱼感到有异物欲吐,锋利的钩尖已刺入,在鱼儿转变方向时扯动用于定位的铅坠,铅坠的作用力将鱼钩牢。当鱼儿越挣扎,钩子就会钩得更紧。使用炸弹钩钓组铅坠越大,钓钩的穿刺力就越大。炸弹  相似文献   

11.
吴世雄 《钓鱼》2006,(6):25-25
太小的钩子用于钓吐口快的猾鱼时,鱼儿容易将入嘴的钩饵一并吐出口外,造成空竿。当鱼儿就饵后,发觉口中有异物的瞬间,想吐口为时已晚,进嘴的大钩已牢牢地钩住鱼口内的某一部位,使之很难将钩饵吐出而束手就擒。钩大钩小,在钓生口鱼时似乎不是什么有争议的问题,因为鱼口生,对鱼钩的要求并不是那么的严格。但在钓猾鱼时,用钩的大小就很有讲究。在与钓鱼俱乐部的朋友们聊起这个话题的时候,也多有听到不同的见解。有的钓友说,遇猾鱼换小钩钓效果不错;有的钓友说,钓猾鱼时不可换小钩,只能换子线。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执己见,难分仲伯。那么,在钓猾鱼…  相似文献   

12.
滑钧"又称脱钩。是指在垂钓活动中,鱼儿咬钩提竿,但未能钩住,或虽钩住而没钩牢。其原因大致如下:一、鱼钩质量差,钩尖不锋利,或钩尖钝、断,钩尖受伤变形,未能将鱼钩牢,使中钩之鱼逃脱。克服方法:选购使用优质鱼钩,钝秃锈蚀变形鱼钩要及时更换。二、提竿过早。钓饵尚未完全进口就提竿,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浅水区域垂钓,浮漂到饵钩之间的距离较短(30-40厘米),鱼刚含饵抬头,浮漂即有较大的反应,且用力过猛,将刚含到嘴边饵钩拉出,或饵钩吞进不深,把鱼嘴拉豁,或拉下一节嘴吻圈,使鱼负痛逃遁。对策及方法:掌握鱼情,熟悉…  相似文献   

13.
郅辽 《钓鱼》2005,(18):43-43
其实.早在我们认识日本袖钩之前.国产铁锚牌鱼钩就有了“袖钩”雏形,即所谓3字头.从大到小有9个规格。它的特点是强度高.钩柄长.钩弯平打.适合穿蚯蚓.在钓鲫时能兼顾鲤鱼。因钓组差异导致提竿技术的不同.在底钓用蚯蚓做钓饵时,我们注重了提竿发力.用深剌穿透来防止脱钩跑鱼.故而对钩条的要求是强度而不是细.对钩尖的锐利也只是一般性的要求。日本制造的袖钩有平打和不平打两种.平打的钩条比较硬.适合搓饵钓底:不平打的钩颈细.阻碍小.穿刺力强。随着拉饵速钓术的出现,细钩条白袖流行了.这与它的钩颈短而细.容易拉出饵球是一致的.但搓饵钓底也用未经平打袖钩就暴露出缺点来了。  相似文献   

14.
赵峰 《垂钓》2007,7(3):43-45
鱼钩由柄头、钩柄、钩弯、钩尖、钩门、钩底六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针对不同的鱼种、鱼情,以及不同的钓法,鱼钩的钩形也被设计得各有千秋,据资料显示约有数千种之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侃海钓用钩     
看了《中国钓鱼》2007年第四期刊出了关于《鱼钩的故事》的有奖征文启事后,一次在钓位上由于好长时间不上鱼,老庞、老韩和我这三个多年在一起垂钓的老友便开始议论此事。老庞开始说:"关于鱼钩的故事我实在是没啥讲的,我只知道钓什么鱼用什么钩,钓大嘴鱼用大钩,钓小嘴鱼用小钩。比如钓鲈鱼、刺毛子、鲅鱼等  相似文献   

16.
现在海竿钓鱼常用的钩是爆炸钩,我在使用爆炸钩时发现它存在一些弊病如:装饵比较慢;投入钓点后只能紧一次线,时间长了就不能再紧线了,如紧线或遇风吹浪打线移动钩饵容易分离,就成了空钩钓鱼;钓上鱼后由于鱼的挣扎,鱼钩和脑线容易缠绕,整理很费时间;容易挂钩等。  相似文献   

17.
衣善新 《钓鱼》2009,(10):22-23
我在《再谈盲区》一文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话: “在上面的分析中,为了便于理解和说明,大多没有考虑鱼钩的重量。实际上,在钓鱼活动中,鱼钩对漂尖的影响很明显。如果调目多于钓目,饵的化散和鱼吃饵抬头引起的漂尖反应是不同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钩的重力所引起。钓饵化散时,钩对漂尖仍有作用,漂尖上送少些。鱼吃饵上送时,钩在鱼嘴里,已不对漂尖发生作用,漂尖上送的距离要大些。”  相似文献   

18.
海钓三字经     
滩上钓准甩线,随风转。北风天,钓南岸。南风天,去北岸。来半潮,到海滩。钓鱼线,备二盘。钓鱼钩,小而尖。钓鱼坠,笔帽贯。鱼饵料,喜新鲜。蚬子饵,海蛆卯。钩落底,扯紧线。不咬钩,别心烦。鱼吃饵,快刹线。拔上鱼,把饵换。擎起手,甩出线。能钓者,凭手感。手头灵,是关键。多钓鱼,甩远线。一百米,最客观。沿边鱼,有规范。潮涨满,鱼扑滩。潮罢印,吃钩欢。潮退半,鱼离岸。  相似文献   

19.
李进山 《钓鱼》2006,(22):32-33
海竿钓鱼的原理是鱼饵在水中溶成一堆松软且有一定黏度的饵团,炸弹钩就分散在饵团中,当鱼吸饵时,鱼在自己作用的力量下将鱼钩吸进口中,使鱼中钩(量),主要来源鱼自己吸饵的作用或  相似文献   

20.
跑鱼再析     
严实 《钓鱼》2014,(20):12-13
冶炼和锻打技术出现后有了金属鱼钩,几千年来虽然鱼钩的材质、规格在不断变化,但造型稳定,没有大的改进。然而钓鱼列入社会体育运动项目,有了钓对象鱼、钓混养鱼和国际、国内的钓鱼交流之后,钓鱼观念变了。关注鱼钩从钩形适合钓什么鱼、装什么饵的简单认识扩大到钩形、钩重、钩条、钩尖以及脱鱼与线组的关系。钩形、规格选对了还得与钓法、线组、竿相配合才行,否则难免跑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