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史书。古宁“尚”通“上”,“书”本义“史”,故王充说:“尚书者,上占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  相似文献   

2.
胡花尼 《培训与研究》2007,24(4):54-55,62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基本内容是虞、夏、商、周君王的谈话记录。本文主要讨论“和”在《尚书》中的语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尚书》中体现的“和”文化进行初步的探讨,尝试对《尚书》中“和”文化进行分类整理。  相似文献   

3.
《尚书》的天人关系思想是中国天人关系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内涵丰富而深刻,对后世影响也极大;同时,它也是《尚书》历史思想的重要源头。《尚书》的“天”或“帝”等至上神并不具有“创世”和“完全的人格神”特征;“人”在《尚书》中的天人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天子”在《尚书》中的本义是“天之元子”而非“天之独子”,但是后者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取代了前者。《尚书》中的天人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本色彩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印记。  相似文献   

4.
这是第一篇探讨《尚书》“有+S”式复音词的专论。文章通过详细分析《尚书》“有+S”的主要结合方式,对学术界的一些传统见解提出不同看法。文章认为“有+S’式是汉语词汇附音式复音化的最早形式,“有”没有词汇意义,“有”既不是助词、介词,也不是类似西语的词缀,“有”仅为一个附加音节。汉语词汇复音化的早期动因是调正音节、和谐语调。“有”大约在《尚书》时代进入附音词的构词系统。  相似文献   

5.
《尚书》是上世帝王的遗书,《尚书》开始用散体形式述史,是中国第一部散体史,首先发端的史学思想是“治国论”,贯穿全书主线的是理政,治国安邦问题。这与西方最早散体史有很大的不同。就史学思想而言,表现史学思想的早熟性,《尚书》以“治国论”开中国史学之端绪,这也是中国史学源流的特色,总览全书,《尚书》总倾向是强调袭旧,不同开来,要人们效尤尧舜禹与汤王,周王,周武王,没有开拓未来的新思维,显现保守性色彩。  相似文献   

6.
今文《尚书》中否定副词的用法比甲骨文有所发展,同后世文献相比,又有所不同。通过对今文《尚书》中的5个常用否定副词作穷尽性的研究,对它们的用法进行了详尽地描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尚书》时期,“不”和“弗”、“勿”和“无”之间的分布无明显的对立现象;“弗”和“勿”的用法同后世有所不同,其及物动词后都以带宾语为常;“非”字用于判断句还不是最常见的用法。在汉语史发展过程中,《尚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尚书》最早只叫《书》,汉代称《尚书》,《孔传》解释为,“上古之书”。《尚书》成为儒家经典以后,又叫做《书经》。 《尚书》的内容都和政事相关,《荀子·劝学篇》:“《书》者,政事之纪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尚书》实际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尚书》的文字歧异现象十分突出.《尚书》各篇的异文别字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开篇《尧典》的第一节“平章百姓”,“平”就是“采”的异文.《周书》开篇的《泰誓》,篇名是汉代《尚书》本来就有的,整篇文字却都是后人编撰的.研究《尚书》的文字歧异现象,探讨形成《尚书》文字歧异的各种原因,不仅对于《尚书》的校勘和整理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对于其它文献典籍的研究和整理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文爵 《老年教育》2010,(11):49-49
1、《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古代“尚”与“上”通用,因为这部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所以叫作《尚书》。  相似文献   

10.
一、人之美“彦”、“穆穆”、“徽”、“懿”训为美,在《尔雅》中均有收录,从其在《尚书》中的语境用法来看,内涵都指向人之美。如“彦”在《尚书》中出现4次(《今文尚书》3次),均训为美:“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孔传:“言政当用一善,善在一言而已。欲其口无择言。如此我则终惟有成德之美,以治我所受之民。”)(《周书·立政》)(李学勤《尚书  相似文献   

11.
彭海 《家教指南》2003,(2):47-54
对于敦煌写卷《古文尚书孔氏传》以及唐代日人抄本 ,王国维、顾颉刚等认为源于汉代出现的孔府壁藏本。敦煌写本《尚书》中 ,保存秦火余经中商殷的国族称谓“越”、“有”、“匿”和“若彝及”(即《礼记》伊耆氏、郑玄《注》“古天子有天下之号”)等称呼。伏生传授的《今文尚书》里 ,“”改写成“厥” ,湮失了yuch(禺知、月支、郁郅 )的族称原音。而若、丽、华若彝及等称谓却为西亚波斯语、南亚印度梵语、东亚韩日岛国所吸取。辨析敦煌本《尚书》与壁本《尚书》的关系 ,有助于梳理上古中外交流、部族迁徙的史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刘向校书与古文献流传为背景,重新讨论了西汉“中古文经”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秦府图书的存佚、《别录》的性质等问题。认为西汉秘府所藏“中古文”《尚书》在书写形式、抄写时间、庋藏地点、考校今文的时间四个方面与“孔壁古文”《尚书》不同,它们不是同一版本。“中古文”应是秦府图籍的遗存,未栽入《汉书·艺文志》的原因则是《七略》实际上是刘向刘歆父子所整理图书的目录,而非西汉中秘及外府的藏书目录。  相似文献   

13.
1.关于《尚书》“子”句古今训释的比较《尚书·尧典》有这么一句话: 岳曰。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十三经注疏》)对此,古今有好些不同的训释。比较起来,以周秉钧先生《尚书易解》为最好。先看看古人的训释。孔颖达《尚书正义》解释“克谐以孝”三句说: 谐和、烝进也。言能以至孝和谐顽昏傲,使进进以善,自治不至于奸恶。  相似文献   

14.
易渡 《红蜻蜓》2023,(12):22-25
<正>商朝的甲骨文卜辞和铜器铭文很可能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也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起点。从殷商到战国,我国散文由萌芽至成熟。一大批优秀散文出现在这个思想启蒙的特殊时期。其中,就有一些专门记录历史的散文汇编。《尚书》《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尚”即“上”,《尚书》这个名字指的是“上古时代的书”,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相传,《尚书》由孔子编撰而成,但其中有些篇目是后来补充进去的托古作品。《尚书》被视为儒家必读经典,  相似文献   

15.
近年出版的《尚书译注》(下称《译注》),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许多新见。书中每篇有说明、注释和译文,可视为“尚书学”的入门书。读后,受益非浅,但又觉得有可议之处。现就《盘庚上》中的一个问题探讨之。《盘庚上》中的“其如台”应该怎样理解?各家有各家的解释,因此出现了不同的句读。就笔者所见,有如下四种: 卜稽日其如台!(辽师历史系《中国历史文选》) 卜稽曰台其如。(《古文选译》) 卜稽曰,其如台?(《尚书译注)》卜稽曰:其如台?(《词诠》第345页)不同的句读反映着不同的理解和释义。  相似文献   

16.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这部文献是先秦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以及政论文的选编,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学、哲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尚书》又是儒家经典,千百年来,它对封建社会曾产生过极其深刻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尚书》“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政治思想是历代统治阶级政治思想的蓝本。  相似文献   

17.
录尚书事官名。西汉始置,初称领尚书事,东汉称录尚书事。录是总领之意。尚书,原只是朝中传递文书的小吏,武帝以后其任渐重。及东汉光武帝,吸取数世失权、强臣窃命的教训,“政不任下”,“事归台阁(即尚书)”(《后汉书49仲长统传》),尚书遂成为“出纳王命”的重臣(《通  相似文献   

18.
邸永君 《甘肃教育》2011,(18):75-75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尚书·梓材》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中者,居中之意也;国者,诸侯之封国也。其本义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后来随着所指对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天子所在的都城,即京师(首都)。如,《诗经·民劳》有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苌注日:“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即京畿。  相似文献   

19.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典籍之一,早在春秋时代,已有其定本。它主要记载周代的史实,其中周代之前的记事,大都后人追叙。由于后代认为《尚书》曾经孔子删定,故儒家尊之为经典。古代学者往往以研习《尚书》为治学之基础。《史通》作者刘知几说过,“《尚书》者,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学者必先精此书,次览群籍”。《尚书》在儒家经学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而儒家经学又是我国整个封建社会文化的基础;故此,无论是否同意儒家学说,凡欲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哲学、文学乃至教育和政法者,均需深入研究《尚书》。但《尚书》是较难懂的古文献。杨树达曾说:《尚书》一经,以佶屈聱牙为病者二千年矣。”《尚书》之所以“佶屈聱牙”约有如下情况:一、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辗转抄写,字句难免错误。例如:“舜格于文祖”文祖是庙名。陆德明《经典释文》说:“写本‘文祖’作‘(文彡)(爪且)’。吴承仕云:‘(文勿)(爪且)’当作‘(文勿)祖’作‘勿’作‘爪’皆隶书之失”。类似这方面困难,大部分已由汉魏以来历代学者所考证,后代阅读减少了很多困难;二、《尚书》使用的词,多为古义,颇费捉  相似文献   

20.
《尚书·无逸》记周公告诫周成王“无逸”(不要贪图安逸),举“殷王中宗(太戊)、及高宗(武丁)、及祖甲(帝甲)、及我周文王”四个王作为“无逸”的典范。四个王各有其“无逸”的具体表现。周文王“无逸”具体表现之一,是“卑服,即康工、田工”。“服”,应该如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解为“事”(动词),《尚书》中“服”解为“事”是常见的,如《盘庚》“不服田亩”、《康诰》“子弗祇服厥父事”之类。“康工”应如郭沫若同志《周易之制作时代》(见《青铜时代》)解为“糠工”,“康”是“糠”的本字,“康(糠)工”就是春米的劳动。“康工田工”和《无逸》一再说的“知稼穑之艰难”相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