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冯广军 《成才之路》2014,(29):65-65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更蕴含着美的情感、意境和形式。诗歌教学万不可脱离诗歌的本质之美。"多维朗读,触摸诗人情感之美;品析词句,破译诗歌形式之美;促发想象,玩味诗歌意境之美;拓展资源,开掘诗歌深度之美",从而让诗歌教学行走在"美"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2.
南朝永明时期,诗坛审美趣味从刘宋元嘉时期的追求"富丽"之美转为追求"清丽"之美.永明诗歌之"清丽",主要表现为语言的自然和谐和情感的细俗通透.诗人对诗歌声律的高度重视推动了永明诗歌语言向音律协和方向的发展.永明诗人更为内敛的情感体验和对乐府民歌的喜爱,使永明时期诗歌中的情感变得细俗.在情感表达上,永明时期的诗歌佳作实现了诗歌语言的意象化,代表了诗歌创作艺术的一次飞跃,同时也以其清丽风格给当时的诗歌评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古典诗词中常有超常的"省略",从审美角度而言,诗歌语言中的省略与中国水墨画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语法成分的省略并未使诗句的整体语义减损,相反可使诗歌语言产生语义的扩展.因而,在诗学上,"省略"具有独特的诗学审美价值:从语言形式表层而言,可形成语言风格的简约凝练之美;从欣赏心理深层而言,使诗歌产生含蓄想象的艺术之美,拓宽诗意联想的空间,是形成汉语诗意的诗化基因.  相似文献   

4.
<正>唐代大诗人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语言的选择和锤炼。教师也应学习杜甫创作诗歌的态度,精心锤炼课堂语言,努力追求课堂语言之美。一、追求语言灵动之美课堂语言之美是灵动之美。所谓灵动之美,即教师的语言灵活变换、灵巧有趣、动感十足、美不胜收。语言灵动之美,表现为鲜活生动、风趣幽默、节奏明快、甜润灵秀、柔婉含蓄、热情豪放等。鲜活生动。语言生动鲜明、惟妙惟肖、呼之欲  相似文献   

5.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语言清新活泼、生动形象、富于哲理,在使人产生高端的美感的同时,也能给予人以智慧的洗礼,完美地诠释了诗人的高尚情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从弗罗斯特诗歌的自然之美、义象之美、语言之美和意蕴之美四个方面对他的诗歌审美特征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发现和感受其诗歌卓尔不凡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诗歌的美是多方面的。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如何进入诗歌的意境至关重要。本文从三个角度启发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了解诗人的人品,进入意境;组合诗歌的意象描绘图画,还原意境;合理比较相似题材的不同作品,凸显意境。希望读者借助诗歌具有音乐之美的语言、意象组成的图画,在精神上领悟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7.
正在诗歌鉴赏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应试的训练,还应凸显诗歌的人文价值,关注生命的意义,让流传千年的诗歌依旧可以在当今学生心中彰显出应有的魅力。一、反复吟诵,感受诗歌音韵之美"诗言志",诗歌的本质就是诗人情感的诉说,是包含着情感的吟唱。因此,诗歌教学的第一步应当是诵读。中国的诗歌非常讲究音韵之美,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的节奏、韵律与诗人的情感是相协调的。诗歌的音韵之美,不仅是一种美的外  相似文献   

8.
古典诗词中常有超常的“省略”,从审美角度而言,诗歌语言中的省略与中国水墨画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语法成分的劣并未使诗句的整体语义减损,相反可使诗歌语言产生语义的扩展。因而,在诗学上,“省略”具有独特的诗学审美价值,从语言形式表层而言,可形成语言风格的简约凝练之美,从欣赏心理深层而言,使诗歌产生含蓄想象的艺术之美,拓宽诗意联想的空间,是形成汉语诗意的诗化基因。  相似文献   

9.
宋人杨万里所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被苏教版教材编选入五年级下册,以形象而简洁的文字展现杭州西湖别致的夏日之景。整篇诗歌,诗人景物选择精当、结构设置精妙,语言斟酌更是别具匠心。教学这首诗,教师应该紧扣诗句语言,引领学生体悟蕴藏在诗歌中的独特之美。提出要辨析想象,感知红绿相间的景色之美;整合对比,感知不同寻常的别样之美;拓展资料,感知情景交融的祝福之美;另辟蹊径,感受挽留友人的含蓄之美,从而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表达魅力。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向来就有"诗国"的美誉,从古至今的诗词作品可谓浩如烟海,而其抒发的情感类型也丰富多彩。这些诗词作品之美,或美在诗人卓然高标的精神品格上;或美在具有丰富意蕴与文化内涵的意象上;或美在独具匠心、新颖传神的炼句上。这些"作品之美"都可作为诗歌教学的"赏点"。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考量,本文围绕"古代诗歌赏点"这一论题,分别从诗人品格、意象、佳句等三个方面进行实例分析,赋予古代诗歌课文一种个性化、语文化、人文化的审美解读。  相似文献   

11.
苏雯 《教学随笔》2013,(6):93-95
胡先骕先生所著的《忏庵诗》集不仅充分汲取了我国古代诗歌韵律的精髓,而且在此基础上又充分表现出诗歌的美感和情韵。他虽然是中国近现代享有国际声誉的植物学家,在植物学界成绩斐然,著有论著十余部,尤其是发现了有"活化石"之称的水杉,但他在教育界和文学界也同时造诣颇深。作为诗人,他是中国传统诗词的捍卫者,这部《忏庵诗》就是他的代表作。该诗集所著诗歌以律诗为主,其诗歌的修辞手法,主要从诗歌中押韵的运用、词语的选择、结构的安排等方面来分析,向读者展现诗歌中语言的声音美、意义美、均衡美及联系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诗人田禾的诗集<野葵花>集中地展示了广大人民在苦难生活中的坚韧与美丽.对故土、对乡村、对广大农民生存状态的深情歌唱,表现出了诗人田禾执着的生命意识和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诗歌中"原初语言"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情感美与艺术美.  相似文献   

13.
诗歌艺术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艺术主要体现于语言的凝练,意象的丰富,主题的含蓄,形式的独特,等等。在诗歌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在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时要充分考虑诗歌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某种程度上讲,诗歌教学凝聚了所有语文教学中的精华内容,集形式之美、内涵之美、语言之美等众多美育因素于一体;某种程度上讲,我们语文诗歌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让学生领会这种诗歌之美,并将这种诗歌  相似文献   

14.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近40多首内容丰富、情文并茂的古代诗歌,它们以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负载着诗人浓浓的或热爱大自然、或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感,其中更加包含了诗人极其丰富的审美内容。所以古人常以"言有尽而意无穷"来形容诗歌的无尽之美。那么,在条件极为简陋、现代化教学媒体非常匮乏的偏远农村小学,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古诗的这种艺术之美呢?这个问题不由得让我想起古人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古句来。诚然,作为古诗这种意蕴深远、感情浓郁的古代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引导学生去细细地进行品读,不去细细地品味和推敲,只靠教师支离破碎的分析和指令式的"包办式""填鸭式"教学,就无法使学生从根本上感悟中国古代的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15.
郭小川是当代卓有成就的优秀诗人.他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一直锲而不舍地探求着诗歌的语言美.他指出:"语言要表现出美好的环境,美好的情思,诗必须是美的."打开郭小川的诗集,他那匠心独运、驱遣自如、炉火纯青的语言,首先给人以美的感染.诗人精心营建起来的一座座精彩别致的诗歌大厦,不但闪耀着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光辉,表现了鲜明的中国传统、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而且显示出一种自然美、音乐美、形象美,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要求与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6.
我们常说:语文学习,要得法于课内。同理,鉴赏诗歌的语言,我们也可联系教材中学过的诗歌,从鉴赏高中教材中重要诗歌的语言人手,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参照并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举一反三,为鉴赏高考诗歌的语言做好准备。一、着重"炼字"炼字是指锤炼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诗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诗人锤炼的  相似文献   

17.
《玉台新咏》这部诗歌总集,作为宫体诗的代表作品,大多诗人将他们的笔墨放在了对女性的描写之上。而作为表现女性之美的服饰成为一种意象频繁出现在诗歌中,它不仅体现的是魏晋六朝诗人的一种审美观念。而且有些意象还深深地表达了诗人相思之意或者愁苦之情。本文着眼于服饰意象,力图从"罗类衣物"、"带"、"巾"等意象群来分析诗人的情感,解读六朝诗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王绩是初唐时期"独树一帜"的诗人。他一生三仕三隐,大部分时间在隐居中度过,这对他的诗风产生了重大影响。王绩诗歌的一个重大特点是具有一种"平淡"之美,这种"平淡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造语疏野,平淡简易;其次是平淡中寓有深意。王绩诗语言与情感完美结合,达到"自然圆熟"之境。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其本身又蕴涵着深厚的科学精神。诗歌的求善求美求真与科学的精神价值对人的塑造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研究诗歌的题材、内容,分析作者创作态度和诗歌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理性的怀疑和宽容的激励精神,感悟诗人求真创新的科学品格,对培养和建构学生为真理献身的科学品质,不容或缺。  相似文献   

20.
从诗歌艺术创作规律和审美的角度 ,论析西部诗人昌耀诗歌的总体内涵和艺术特色以及其语言从古典特质到现代叙述语式和不分行诗体的流变 ,可以看出其综合风格中的朴素、明朗与空灵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