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从“形象思维”研究的困窘谈起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中,有好几件激动人心的学术大事件是应该写进历史的。其中持续最久,影响最大的便是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讨论。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形象思维”的概念(最初译为“形象的思索”)就被引进我国。此后的40年代、50年代、60年代“,形象思维”一直是文艺理论界和美学界的研究课题。由于“文革”初期郑季陶先生发表了《文艺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形象思维论的批判》"!一文,形象思维论被戴上“反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修正主义文艺思潮”的帽子,于是,在“…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文艺?什么是文艺的本质特征?对于文艺理论中这个牵动全局的根本问题,解放以来文艺理论教科书中的传统观点是: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形象性是文艺区别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特征.近几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界为了建立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体系,一方面认真研究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艺思想,另方面又批判吸收了西方近代美学思想,普遍认识到关于文艺的传统定义,只把文艺看作是种认识,是个明显偏重于理智、客观、再现的定义,其严重缺陷是忽视了文艺的表情方面.而我国古代文论中的“言志”说和“缘情”说,西方近代文论中的“表现”论和“移情”论,则都从情感着眼来考察文学艺术.因此探索文艺的情感问题,对更加科学地把握文艺的本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实际上,不少同志已经作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文论的思想体系,存在着一个对文艺本质作形而上探讨的文学本原理论,它的理论形态在《易传》里有完备的体现,而在魏晋玄学那里得到了精致的发展。古代文论关于“文”与“道”的关系,就是在《易传》及魏晋玄学的启发下获得一种周密的阐述,文艺本原论、本质论和功用论在这里得到了系统勾连和完整揭示。  相似文献   

4.
文艺理论家包忠文的特点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把求实作风、探索精神和新的综合结合起来,抓住文艺的审美特性和文艺发展的客观实际,对文艺作品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分析。他的主要成就是:在国内较早地编写了《马恩列斯文艺论著选读》等马列文论教材,并作了较具体深刻的阐述,最早地提出了应当特别重视恩格斯的“合力论”思想等;在鲁迅研究上,坚持“美学的历史”的分析方法,对鲁迅研究中的“国民性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一般的看法;他对三十年代的文艺斗争不拘于陈说,思想解放,实事求是,进行了新的分析;他还关注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发展,辩证地阐发了“文学即人学”等理论命题,致力于文艺学新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在此前后又发表过许多与此相关的意见,它们一起构成了“工农兵文艺”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创作目的论、创作源泉论、创作动因论、创作主体论、创作过程论、创作效果论和创作鉴赏论等。这一理论体系和西方的文艺理论不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也占有独特的地位,我们应该好好珍视并发展它。  相似文献   

6.
2012年我国文学理论界对马列文论“中国化”的建构做出了新贡献,突破了传统研究的理论视阈,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相联系,公认《讲话》蕴涵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变革力和推动力,对于当前建设文化强国来说至关重要,影响深远;《文艺科学发展论》是当代文艺理论建构的创新成果。应以科学态度对待“西马文论”,克服对马克思主义本源解释中存在的“泛化”和“窄化”问题;既要避免将“西马文论”“神圣化”,也要避免将其“虚无化”。应在注重理论指导实践、植根中国现实土壤的“接地性”和立足中国语境基础上,不断推进我国马列文论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文艺反映论是文艺本体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本体”原为哲学用语,其内涵为关于存在的本质或本源。文艺理论上将这一术语用于对文学本质、本源问题的论述。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于文艺本体论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论命题,也曾是理论界争论的热点之一。这里仅就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谈一点心得体会。毛泽东同志批驳了“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重复辩证唯物论创作方法的错误,就要妨害创作情绪”的论调,要求我们“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他又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  相似文献   

8.
2008年4月24至26日,“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与文艺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山水甲天下的广西桂林召开。本次会议由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审美人类学研究中心和《东方丛刊》编辑部协办。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大会就“中国文论的传统与当代意义”、“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关系”、“中国文论的特色”、“中国当代文学实践与审美经验”、“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与文学理论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把自然科学原理或旧唯物主义哲学等用于解释分析文艺现象和本质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文艺理论都可以被称为泛科学主义文论。以摹仿说为核心的古、近代科学主义关于文艺本质论、典型论和文艺真实论启示并催生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文艺观。西方近、现代科学主义文论实际上是古典科学主义文论的延续和变异。随着文艺创作的发展和对文艺认识的深入。科学主义文论的局限性也应正视和超越。  相似文献   

10.
1950年代苏联关于审美本质的讨论,标志着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由长期以来对文艺的简单化和片面化的理解,转入了在更广泛的视野中进行阐释.其中社会派理论在这一讨论中影响最大,其主要代表人物为亚·布罗夫和列·斯托洛维奇,前者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框架中重新审视了艺术的本质,而后者则将这一问题在价值论层面上进行考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文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周扬从上世纪20年代末开始涉足学批评到70年代末复出后的理论述,可以见出他走过了一条由主要根据20—30年代苏联学理论来检视中国坛到最终摆脱其狭隘框架、直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来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学理论的道路。这条线索约略显示出中国学界接受马克思主义论在中国传播的一幅侧影。  相似文献   

12.
瞿秋白从文艺与政治功利、阶级本位、哲学观念等维度出发,围绕客观主义、象形论、不充分的辩证法等论题,深入批判了普列汉诺夫文学理论,其主要成因是现实斗争的需要、苏联风潮的误导、研究视界的影响。瞿秋白的批评服务于具体历史语境,推导逻辑的基础是政治立场、阶级身份,客观促进普列汉诺夫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参与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话语实践与价值建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以不同路径和方式继承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其中本雅明技术决定的艺术生产论改变了文学艺术的构成方式及其与大众的关系,为现代艺术发展指明了一个目标,即如何处理文学与图像的关系;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生产论体现出对文化现实和政治处境的关注,预示着有界的文学向无边的文化推进。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生产"到文化的"政治实践"变迁所引起的文学媒介化与文学边界的移动反映了传统文学的惯例、规则遭遇的解构。  相似文献   

14.
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关于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讨论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革命性改造和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事实,说明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新时期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本质论,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本质观的重要理论成果,否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观的学术见解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5.
俄苏文学的接受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经历了三个阶段:蜜月期、疏离期和深化期。蜜月期的影响表现在中国文坛紧随苏联文学的步子,苏联文坛的事件大都在中国有及时的回应;中、苏作家互访频繁;全方位译介俄苏文学作品;影响了一批中国作家。疏离期的影响:别、车、杜现实主义美学的中国化接受;民间传阅和对“文革”的“地下文学”的影响。第三阶段影响的“深化”体现在:从政治价值取向转向文学自身的价值;突破主流话语的限制,力求全面系统把握;对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革命浪漫主义文艺观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艺观与中国革命发展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论述了毛泽东文艺观形成的哲学基础,并着重阐述了它在不同时期的文学实践中所走过的历程,分析了作家们在文学创作上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7.
为总结"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经验,赵家璧将新文学运动最初十年的创作、理论、资料加以整理汇编成《中国新文学大系》。呼应这一时代的要求,阿英将闲散的著作收集起来,对新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及创作实绩,作了大规模整编。以《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入手,概括《史料·索引》(1917-1927)的编撰特点,以小见大,借以完善对《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作为当代具有国际声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批评家的伊格尔顿,他的著作具有广泛的公众影响力。因此重温和细读伊格尔顿的经典理论著作,可以昭示当今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走向。伊格尔顿在其著名的理论著作《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中提出一个核心命题:一切文学批评都是政治的批评。  相似文献   

19.
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学会第20届年会就马克思主义论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论与中国论建设、俄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论及批判、马克思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等六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有益的交流。其会学术氛围浓烈,与会代表都提出了具有创设性的论题,这些无疑为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太阳社在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8年1月至1930年5月,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海风周报》、《新流月报》和《拓荒者》这五个刊物。通过这些刊物,太阳社刊载了很多关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作品、译文和锋芒毕露的论争文字,初步展现了革命文艺界倡导无产阶级文学所取得的实绩。太阳社创办的刊物为20世纪20年代革命文艺界的文学活动乃至阶级斗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平台,进而为30年代左翼文学的繁盛提供了重要的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