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对其责任对象的自觉意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个人责任、他人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民族责任以及生态责任教育。通过课堂专题教育、第二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联合家庭与社会力量等途径,运用理论灌输、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示范等方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责任认识、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行为是构成责任感的四要素,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既包括对他人、群体、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也包括自我责任感.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说以及关于责任与自由的哲学理论,是理解和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理论基础.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及其构成的研究,注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和养成引导,有利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不仅事关其自身的成长,而且还关系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以及民族的前途。通过对东北地区五所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来看处于较高水平,但仍然存在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差异显著、荣誉未能带来与之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学习成绩的自我认定对社会责任感影响显著,以及社会责任的实践活动实效性弱等特点。高校应当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为主阵地抓好社会责任认知教育,以榜样示范为引领加深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情感认同,以志愿活动为载体激发大学生社会责任的践行动力。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表现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倾向明显,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凸显,对待自我责任,存在无责任化倾向。同时,还应充分肯定当代大学生仍然是有强烈责任感的一代。在对国家、民族的社会责任感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肯定责任感对社会、对个人的积极作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自己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在对他人责任感方面,具体体现为关心他人;对自己责任感方面,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学习责任。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道德责任感培养可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升其综合素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社会、高校、家庭是影响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重要因素,因此,以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现状为基础,构建三位一体道德责任感培育机制,加强大学生道德责任认知,并通过拓宽社会实践活动减少社会环境对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社会责任是一个社会人应该对社会承担的使命、职责、义务。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正是以每个人出色地完成社会责任为基础的。当代大学生除了应当承担起普通社会成员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之外,还对社会负有更多的特殊的责任:一是承担着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责任,二是承担着推动发展先进文化的责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新世纪民族复兴的要求,如果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具备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那么只能说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因此,树立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应是大学生不可忽视的问题,培养大学生适应新世纪要求的社会责任感是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覃晶晶 《文教资料》2007,(23):70-72
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趋于淡化,难以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对于部分大学生重才而轻德的现象,高等教育应该承担一定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就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原因,并对高校如何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其中责任感是一项重要的品质。面对部分大学生责任感趋于淡化,责任意识不强的现状,如何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责任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全新挑战。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应是一项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等方面齐抓共管的育人系统工程,特别是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对环境的责任感。新时期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应从四个方面入手:自我责任感教育、家庭责任感教育、职业责任感教育以及社会责任感教育,从本质上提升大学生的责任品质,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相似文献   

9.
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现象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责任感是大学生主要人格特征之一,责任感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出现了自我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和群体责任等方面的缺失现象,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当代大学生角色意识模糊、角色实践不力、角色价值物化所引起的.只有加强当代大学生角色意识教育、强化角色实践及责任教育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借鉴了80年代以来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证研究数据,运用组织行为学原理从认知、价值观、能力与环境等4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并非当今大学生所独有。不成熟的人格特点、典型的经济型价值观和工具型价值观、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不足以及社会总体责任感不高等因素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造成直接影响。大学应该从4个方面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一是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二是要树立社会责任担当的神圣使命;三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四是要根据大学生的能力条件对其社会责任感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11.
责任感对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对社会负有更多特殊的责任。但由于一些社会的不和谐音,淡化了他们的责任意识。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分析原因,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建立全方位的责任教育环境,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真正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生道德观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高校学生道德观念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责任感、使命感等方面,主要原因是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学校和家庭教育存在缺陷、自我道德修养不够。本文旨在归纳高校学生道德观念存在的主要问题,揭示产生这些问题的真正原因,从而为探索高校德育工作方法和措施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王云白 《江苏高教》2021,(1):106-109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三方面的困惑:追求私利,无法担当自我;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群体情感淡漠,公共参与缺失;生活方式西化,缺失人类关怀与世界格局。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应从人类价值的最高立意来澄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以人与社会自由发展的共同理想、平等真诚的共同话语、多元文明的共同价值、推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责任等四个方面作为主要内容,通过重申人文主义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重塑教育话语体系等三个层面作为主要路径,构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14.
培养大学生的廉政观念,目的在于让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懂得做人和为官之道,树立以清廉为荣,以腐败为耻的观念,从思想道德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堤防,做一个诚实公正,富有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在实践中应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法律知识,道德规范,历史知识教育等入手,利用高校优势,发挥教师的垂范作用,有重点、分层次以及运用正反典型,在两课教育中渗透廉政反腐内容等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的廉政观念。  相似文献   

15.
一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取向将孕育出一个新社会。从德育视角看,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理路上需要树立大学生与社会和谐发展有机统一的目标;坚持紧迫感与常态心理相结合;做到由具体到抽象、由个人到社会、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结合。在方略上,需把握整体性;彰显层次性;扣准结合点。在路径上,需融入课堂、诸科并进;走进经典、体悟真谛;典型引领,榜样示范;潜心实践,增强体验。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也关系着自身能否健康成长。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不容乐观,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不相适应,时此,我们应予以重视。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不仅是高校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新形势下全社会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又称之为“天之骄子”,是一个备受社会青睐的群体,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很高。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实现问题不仅是一个个体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要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就应该对人生价值进行评价。然后,从个人、社会、个人与社会的结合几个层面来考虑:在个体层面要明确个体的社会责任,树立责任意识;社会层面,大学生要立足社会,把个人价值的实现立足于社会价值的实现之上;当然,大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及时践行。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在婚恋观的构建过程中,既要正视盲目追求现代性所带来的认识误区,又要考量传统婚恋思想中的美德伦理。实践意义上,物化与享乐主义思想,逃避义务、虚无责任的态度,违背善良风俗、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不利于积极婚恋观的培养,而贤贤易色、相济相生、互敬互爱、忠贞不二等传统婚恋道德有助于健康婚恋观的生成。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强弱不仅关系到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发展水平,而且关系到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历史使命。培养大学生担当意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成长过程的客观需要,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必修课程,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担当意识培养现状的分析,发现当前对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养方面存在着家庭教育认识偏颇、社会教育环境乏力、学校教育失范、自我教育缺失等问题,给出了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养需要从高校、家庭、社会、学生自身等方面实施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