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它语言美、意境美。入情入境地阅读,会油然而生“桂林山水秀,美溢胸怀间”的审美感受。教学本文时可以读为本,恰当借助多媒体为辅助手段,力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美,理解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一、诱发“入境”阅读寻找美要想学生入境,教师就要做好“导游”。教学时可用质疑式导入: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二、互动式阅读感受美教学中,抓住“读”这一感悟语言的主要方法,将“朗读”与“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读中悟,以悟促读,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1.初读课文,整体感…  相似文献   

2.
周晶瑾 《广西教育》2011,(22):12-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我在近三年的《班级读书会的策略与实施》课题研究中,深切感受到:要把读书变成学生的乐事,让他们在读书中幸福地成长,教师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以及家庭的重视、社会的支持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为什么要这样强调读书呢?笔者认为,其一,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二,读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  相似文献   

4.
《语文大纲》中明确指出:“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读,在语文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忽视读书的现象却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中读书的时间太少,学生读书的时间往往被教师的“讲”挤掉了,语文课程式化教学倾向比较严重,教师“架空分析”课文,以讲代读。二是读书质量不高,表现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唱读现象较普遍。初中学生读书声音很低,错读、漏读、读破句的现象大有存在,更谈不上表情朗读。三是读书的数量太少。目前各科配套作业很多,课  相似文献   

5.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握理解文句的基础在于读。古人读书有悬梁刺股,韦编三绝等典故,言其读得勤奋刻苦,可谓勤读。读诗诵文,唱念作势,抑扬顿挫,以声传情,可谓“美读”。叶圣陶先生主张“美读”,认为“美读”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用声音传达出来。他认为读得美因得其法,与作者心灵相通,就能感受到作品中的美。语文教学要突出“读”的指导,让学生读得其法,读有所获,“美读”应成为我们实现《大纲》“读”的目标的重要方式。一、“美读”可以进入情境,引起共鸣,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语文学科的范文都是文学作品或…  相似文献   

6.
朱晓华 《新教师》2019,(6):31-3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悟、有所感,培养语感。因此,教师要创造让学生主动阅读的机会,提供充裕的读书时间和思考时间,让学生读整本的书,让课堂“活”起来。据此,我们探索出了“五读”的语文教学模式。所谓“五读”,即“读”的五个步骤——找读、说读、品读、评读、赏读。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书的积极意义是众所周知的。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对知识的传授和当学生技能的训练方法谈得多,而对如何指导学生读书却谈得少。各地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年级越高,问题越大,高中学生更甚。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深以这种重讲重练而轻读的现象为不然。对学生进行读法指导,要求学生多读书,实在是语文教学的一件大事。古人强调书要“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对名篇佳作要精读、研读、以读来领会主旨,明白事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讲的是多读博览,以博览群书来提高说话和写作的能力。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有目的地引导  相似文献   

10.
读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文本背后蕴含着的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的精神家园,要理解它、感悟它、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可见,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就能在教师情感的推动下和文章情感产生共鸣,达到升华。在教学中,我着力用不同层次的读弹奏语文课堂的情感乐章,从而使学生爱读书,好读书,乐读书。  相似文献   

11.
雷铭 《湖北教育》2007,(2):41-42
古人对读书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见解,语文教学中读书是一个核心的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以说,几  相似文献   

12.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呢?  相似文献   

13.
一、怎样理解新大纲中的“读”新大纲在“关于阅读”中指出 :“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一阐述给我们的启示有三 :其一 ,阅读课姓“读”。在教学中须以读为主 ,贯穿始终 ;其二 ,阅读课要真正还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地读书。一节课 ,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应少于 2 /3;其三 ,在阅读课中的“感知”、“感悟”、“语感”、“情感”要寓于读书训练之中。由此 ,可以说 ,“读”是新大纲对阅读教学的一种定…  相似文献   

14.
蒋小红 《新疆教育》2012,(19):62-6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时代的使命,是中华崛起的呼唤。笔者经过对教学中学生阅读种种现状分析,提出了解决阅读问题、拓展学生阅读途径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煮书》是一篇指导学生读书方法的应用性课,于老师创造性地组合教材,课前让学生自学《煮书》,课上让学生运用“煮书”的方法“煮”读《荷花》,还学生以真正的“读”地位,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把发现留给学生”,使其在创造性的阅读中展现个性。学生“煮”中见悟、  相似文献   

16.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为了激发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还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那么,怎样才能依照《课标》精神,通过阅读教学,以促读写、以读悟写、读写结合,促使学生写出有创意的文章呢?一、提倡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期倡导的一种读书方法———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是叶老对“美读”的解释。不难发现,咱们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典范的语体文,在课文中词语丰富多采,句…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相似文献   

19.
读书与治学     
一生大半时间在与书本打交道,或读书,或教书,或写书,——当然,主要是读书。《江苏高教》杂志社要我谈点有关“治学”方面的体会,自己的学问尚没“治”好,不敢妄谈,但书倒是读了几十年,就谈谈读书吧。多读与善读。书要多读,此乃老生之常谈。但真正做起来并非易事——特别如果“书中已无黄金屋”,要做到这一点更属不易。要多读书,最基本的前提是要坐得了冷  相似文献   

20.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六个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