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学者赫茨在调查了十万个孩子之后,归纳了孩子对父母的十条要求:1.孩子在场,不要吵架。2.对每个孩子要给予同样的爱。3.在任何时候不要对孩子撒谎。4.父母之间要互相谦让、谅解。5.父母  相似文献   

2.
一、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二、不能对孩子失信或撒谎,说话要算数。三、父母之间要互相谦让,不可相互责怪。父母对孩子要关心,关系应亲密无间。;孩子的小朋友作客时,应表示真心欢迎。、时孩子不能忽冷忽热,更不该发脾气。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权威机构通过对20多个国家的10万名孩子进行调查,发现孩子最希望父母做到的有:一、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二、父母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三、父母应对每个孩子给予同样的爱;四、父母之间要互相谦让、谅解;五、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撒谎;六、父母应尽量解答孩子的...  相似文献   

4.
1.孩子在场,不要吵架。2.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3.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说谎。4.父母之间要相互谦让,相互谅解。5.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平等关系。6.孩子的朋友来家做客时,要表示欢迎。7.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全面答复。8.在孩子的朋友面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合格父母的十标准  相似文献   

5.
美国学者尼赫茨为了弄清孩子对自己的父母究竟有什么要求,调查了10万个孩子。其中,有10条最有影响: 1.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2.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3.父母之间互相谦  相似文献   

6.
刘燕芳 《生活教育》2012,(11):74-76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要参加高考就会很紧张,建议家长做到"六不要、六要"。六不要:1.不要胡乱指挥许多家长认为,高考是大事,因此常常急得嘴唇都起泡了,夫妻俩也经常为孩子高考的事吵架,对孩子的学习不知道如何下手,一会要孩子这么做,  相似文献   

7.
《家教指南》2004,(10):33-33
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父母经常吵架的孩子比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更多;孩子对父母吵架的心理体验更为明显,受到的直接伤害更大。专家告诫:让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为人父母最起码的责任.大人不要认为感情是两个人的事.便相互攻击、谩骂.这对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将终生难以弥补。  相似文献   

8.
处罚是一种教育手段。当孩子出现错误的言行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处罚是必要的。处罚孩子要取得好的效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就事论事:在对孩子进行处罚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处罚的是孩子所犯的错误,而不是孩子本身,不要让孩子感觉受到惩罚,就代表父母不再爱他(她)了。  相似文献   

9.
一、父母首先要安慰孩子责怪孩子无能,教孩子“以牙还牙”,或者不问青红皂白,简单对待,武断处理问题,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些做法会造成孩子失去正确的是非观,心理上感到压抑,有委屈不敢向父母诉说,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会产生不良孩子之间的事情引起家长们之间的不和睦。老师对孩子间的交往负有一定的指导教育的责任。对孩子的纠纷,家长还可以通过老师找欺负别人的孩子或其家长谈话,协商教育。孩子被小伙伴欺负,你可以这么办@金马  相似文献   

10.
孩子对您满意吗?美国。心理学家对20多个国家的10万名8—14岁的社会各阶层的孩子进行了一次调查,让每个孩子写出十条“要求父母怎样做和不怎样做”,将其主要的归纳为10条。1.孩子在场,不要吵架;2.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3.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  相似文献   

11.
你对孩子说过“不”吗?你知道怎样对孩子“说不”吗?有许多父母由于非常喜爱自己的孩子,所以从来不会也不忍心对孩子的请求说一声“不”;而有一些父母由于没有掌握拒绝孩子请求的技巧,因此他们生硬、冰冷的话语往往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针对0~3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长要采用何种方法,才能既拒绝了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又能避免对他造成情感上的伤害呢?  相似文献   

12.
《青海教育》2004,(5):48
1.教育孩子要从根本入手,如果用我们现在家长的那种高度社会化的思维去对待来自自然的孩子,教育注定要失败。2.教育孩子是一门神秘的科学,目前我们对此知之不多,对孩子的心理要把握到火候,采取的措施要恰当,使用的语言要到位,就要靠我们自己的摸索。3.家长和孩子没有人格意识上的平等,就会在精神上被对方驾驭,双方的交流就会很困难,更不会有实质上的沟通。4.遵循自然法则,不要用“下岗”、“失业”之类的词去恐吓压迫孩子,否则,好孩子也会变成坏孩子。其实坏孩子和好孩子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家长和老师是一个核心因素。5.如果父母不能成为孩子…  相似文献   

13.
1.教育孩子要从根本入手,如果用我们现在家长的那种高度社会化的思维去对待来自自然的孩子,教育注定要失败。2.教育孩子是一门神秘的科学,目前我们对此知之不多,对孩子的心理要把握到火候,采取的措施要恰当,使用的语言要到位,就要靠我们自己的摸索。3.家长和孩子没有人格意识上的平等,就会在精神上被对方驾驭,双方的交流就会很困难,更不会有实质上的沟通。4.遵循自然法则,不要用“下岗”、“失业”之类的词去恐吓压迫孩子,否则,好孩子也会变成坏孩子。其实坏孩子和好孩子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家长和老师是一个核心因素。5.如果父母不能成为孩子…  相似文献   

14.
<正>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的教育往往会决定孩子的一生。所以,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为重要。一、以身示范,了解孩子,做好第一任老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楷模。家长的一言一行将深深地印在孩子的心中。大家也许看到过电视广告的宣传片:一位母亲给她的婆婆洗脚,而这位母亲的儿子也蹒跚着端来水给妈妈洗脚。这是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所以,家长的语言不要粗鲁,对孩子不要张口就骂,抬手就打。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好  相似文献   

15.
双休日,怎么过?孩子们要求家长们让他们自己安排时间,不要把他们关在家里;大多数孩子要求家庭有个宁静、和谐的环境,不要在双休日里请客、搓麻将、吵架,而希望父母带自己出去玩玩的,他们认为学习的时候,要认认真真地学习,休假的时候,要痛痛快快地游戏、玩耍。这都是孩子们合情合理的要求。我们作为家长,要千方百计地指导孩子过好双休日,如指导孩子读些有益的书报,看几场有益的电影电视、外出爬山、钓鱼和进行各种体育竞赛等等。不过,通过调查,我们发  相似文献   

16.
杨光 《家教指南》2007,(5):41-41
尊重儿童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父母都是先指责孩子,但是在法国,大部分父母总是先问清原因,问清孩子当时的想法?对孩子就像对大人一样。听完孩子讲的事情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就可以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一个互相  相似文献   

17.
有些新入园幼儿总觉得在幼儿园不如在家里那样自由,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各项纪津等都使他感到很不习惯.有的不愿到幼儿园,有的成天哭闹.为使新入园幼儿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与教师应当相互配合,尽量做到以下几点:一、家长对孩子的爱要适度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明显.然而,父母对孩子的爱要适度,不要过分溺爱,使孩子变成家里的“小皇帝”.要吃什么就给什么,要玩什么就买什么.要骑马,父母就得爬下让他骑.一切部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办.慢慢地便养成他任性、执拗的不良习惯.这样的孩子入园后就觉得处处满足不了自己的要求,不乐意在幼儿园学习、生活,厌恶幼儿园.这就要求家长做到,在孩子进幼儿园前,让孩子知道:不是任何要求都能满足的,如买东西,有需要和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陈伟秀 《文教资料》2013,(1):138-139,142
家长的威信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的力量和资望",是无声的命令,是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条件。家长不要等到孩子上小学中学了才想到树立威信,威信应该在学龄前就要有意识地建立。关于家长威信的树立,论述较多的是提高父母修养,在品德、言行方面做好孩子的榜样,但是,如何拉开亲子距离,树立威信,却常常被忽略。要树立幼儿家长威信,家长对待孩子要注意亲密有间、满足有限、自由有界、严而有格,适当拉开亲子距离。  相似文献   

19.
家长“软暴力”现象及其心理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家长“软暴力”的表现类型1.过度否定型讽刺挖苦、数落训斥,乃至于辱骂,这是家长“软暴力”最常见、最典型的行为表现,是家长对孩子某方面或整个人持否定态度的体现。一些调查表明,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满意度普遍偏低。孩子在哪个方面不和父母心意,就对孩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你怎么这么傻?”“你怎么这么笨?”成了一些家长经常脱口而出的口头禅。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为了发泄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讥讽孩子说:“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上来,简直是个榆木脑袋!”“你连狗都不如,狗还可以看家护院,还可以宰了吃肉;你既不能看家护院,又不能宰了吃…  相似文献   

20.
一、召开家长会 在开学前召开一次新生家长会,由园领导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办园情况,让家长初步了解幼儿园的常规管理及基本教育目标;讲解三岁孩子的主要心理特点,请家长对孩子入园时的心理状况和情绪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要求家长配合教师安抚幼儿情绪,并提出具体的建议,比如在家里多和孩子聊幼儿园的生活,让孩子对幼儿园生活充满向往,送孩子时不要停留太长时间,不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不安心,中途不要偷偷来探视,要相信老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