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立项背景 小麦白粉病、赤霉病、黄矮病与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随着肥水条件的改善和矮杆、半矮杆品种的推广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我国用作白粉病抗源的Pm8(携有1R/1B代换的洛类品种及1RS/1BL易位的高加索、阿芙乐尔、山前等)丧失抗性,白粉病对我国小麦生产危害有加重趋势。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南方麦区和东北春麦区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通常3-5年流行一次,中等流行年份减产10-15%,  相似文献   

2.
立项背景小麦白粉病、赤霉病、黄矮病与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随着肥水条件的改善和矮杆、半矮杆品种的推广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我国用作白粉病抗源的Pm8(携有1R/1B代换的洛类品种及1RS/1BL易位的高加索、阿芙乐尔、山前等)丧失抗性,白粉病对我国小麦生产危害有加重趋势。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南方麦区和东北春麦区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通常3—5年流行  相似文献   

3.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性的麦类病害之一.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的重要产地,近年来小麦赤霉病的加重对小麦的生产构成了较大的威胁.综述了近年来河南省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特点与规律,分析了小麦品种抗性、菌源数量、气候条件、栽培条件等赤霉病发病的成因,指出了今后的流行趋势及应对措施.浅析了当前河南省对小麦赤霉病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在农业生产大跃进的高潮中,要保証高而稳的产量,除了精耕細作,合理施肥,及时排灌外,更重要的是消灭病虫害,其中病害最为严重。今年上海小麦由于赤霉病而减产20%,此外水稻的稻热病,小麦的锈病等等均是上海郊区較为严重的病害。农民在斗爭中积累了不少的宝貴經驗,发展了大量的土农藥,例如大蒜汁液治疗稻热病,洋葱治棉蚜虫,烟叶治銹病,泽漆治赤霉病等等,不胜枚举。但是这些土农藥,往往由于植物品种的差异,栽培条件,使用濃度和方法不同)而疗效不稳定。究竟土农藥有效成分是什么?疗效如何?对植株生長是否有妨碍等等一系列問題,急待解决。因此土农藥的筛选工作;以及发現新的有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年,一种新的小麦病害--小麦黑胚病(又称小麦籽粒黑点病)在我省不少地区已有发生,直接影响到我省的小麦生产.为了进一步了解小麦黑胚病在豫北地区的发病情况及感染该病后籽粒的症状表现,为今后的防病治病、引种育种提供一些依据,笔者于2000年小麦收获后,对所引种的8个小麦品种进行了观察研究.这8个品种除豫麦49(温麦6号)为普通高产小麦品种外,其余7个均为优质专用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6.
对108个小麦品种进行了田间抗赤霉病评价、聚类及性状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品种之间发病率差异颇大,病穗率为0~31.5%,严重度为0~1,病情指数为0~26.145%.通过对各品种的病情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将抗病性从高到低分为 9个类群,分别有52个、12个、11个、17个、4个、7个、3个、1个、1个品种,其中第Ⅰ类群有33个品种可直接应用于生产.相关分析表明,病穗率与严重度、病穗率与病情指数、严重度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严重度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两类强筋小麦品种播期播量优化组合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黄淮麦区近年来小麦冻害频发问题,选用当地两类强筋小麦主导品种(半冬性新麦19和弱春性郑麦9023),进行播期播量组合选优试验.每类品种以当地群众习惯播期为中基,差值6 d提前和推后各设2个播期处理;以当地群众习惯播量为中基,播量差值50%各设1个播量处理.结果表明:豫北地区气候条件下,半冬性小麦品种10月7日播种、播量7 kg/667m2为最优组合;弱春性小麦品种10月13日播种、播量8 kg/667m2为既高产又安全(预防冻害)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8.
《滁州学院学报》2016,(2):70-74
筛选"免晾晒"小麦品种(种质),实现小麦籽粒在穗上脱水至安全水分后直接入仓是小麦规模化生产的新需求。以安徽省主栽小麦品种及部分新育成苗头品系为材料,于小麦蜡熟初期至收获期,测定了籽粒含水量、脱水速率和穗发芽率等指标,结果表明,蜡熟至收获期不同小麦籽粒含水量呈"慢—快—慢"的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3.07%,14.77%和3.06%(5月29-6月1日籽粒含水量),白皮(半冬性)小麦品种同期籽粒含水量高于红皮(春性)小麦品种,并随籽粒成熟度的推进,差异逐渐缩小;不同小麦品种间籽粒脱水速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小麦具有脱水快的特性,1天内籽粒水分可从25%脱至13%左右(5月30-31日,6月4-5日籽粒含水量),其中脱水最快的品种为新麦26,为4.83%/d,最慢的品种为生选6号,为3.13%/d;相同籽粒含水量下不同小麦品种穗发芽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红皮小麦品种穗发芽抗(耐)性明显高于白皮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9.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2012年河南省新乡市该病发病严重,从气候、小麦品种、菌源3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该病严重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中草药对植物病原真菌的室内抑菌作用和田间防效.结果表明,白藓皮对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菌、小麦黑粉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的菌丝生长,对番茄早疫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的孢子萌发具有较强抑制作用,0.2 g/mL白藓皮对番茄早疫病、番茄灰霉病、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分别为76.3%、82.3%和75.1%;胡椒对小麦纹枯病菌、小麦黑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山芋黑疤病菌的菌丝生长,对番茄早疫病菌孢子萌发具有较强抑制作用,0.2 g/mL胡椒对番茄早疫病防效为74.5%;甘草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较强抑制作用,0.2 g/mL甘草对番茄早疫病防效为70.9%.  相似文献   

11.
对108份"西农"系列、"宛麦"系列小麦新品系在南阳地区的抗性、产量性状进行分析,探究适应南阳气候的小麦特征,为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冬性品系容易遭受冬季冻害,春性品系容易遭受春季冻害;大部分品系对条锈病和叶锈病表现出较好的抗性,白粉病很少发生,全部品系均遭受赤霉病病害.对筛选出的16个抗性好、产量高的品系作进一步分析,发现冬前蘖与基本苗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春季蘖和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穗数与冬前蘖呈显著正相关.在满足综合抗病性好的基础上,冬前发育稳健且春发能力强的品系能够增强抗寒性、增加穗数、协调穗粒数,容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2.
钾是作物必需的营养物质,作物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钾。钾的抗病虫害的作用随作物种类、品种的不同而有差异。钾肥施用适当时,可减水稻胡麻斑病、条叶枯病、稻瘟病,麦类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小麦锈病,玉米黑粉病,甘薯疮痂病,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大豆霉病,马铃薯黑斑病和茎腐病等。钾能增加作物茎杆的抗倒伏能力,加厚禾谷类作物的角质层,增强其抗霉菌和其他侵染的能力;还可使植物细胞膨胀压增加,使其难于在雨后感染病害,有助于减少作物萎缩、霉坏的发生。钾还能部分消除施用过量氯肥和磷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平衡氮、磷营养。所…  相似文献   

13.
豫北地区两类强筋小麦最佳播期及晚播极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黄淮麦区近年来气候变暖、小麦冻害频繁发生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半冬性、弱春性两类强筋小麦品种最佳播期及晚播极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豫北高产麦区,半冬性强筋小麦品种常年的适宜播期范围是10月1日-11月10日,最佳播期为10月1日-10月15日,晚播极限是2月10日,2月份播种没有经济意义,3月份播种不能形成产量。弱春性强筋小麦品种适宜播期范围是10月15日-12月15日,最佳播期为10月15日-10月25日,晚播极限是2月底,3月10日播种没有经济意义,3月底播种基本不能形成产量。  相似文献   

14.
1993~1996年连续4年对豫麦2号、豫麦41号、豫麦54号等12个小麦品种小麦纹枯病抗性和产量损失测定结果表明所推广各品种中没有免疫或高抗品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感病性。实验结果还表明产量损失与病情严重度级别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严重度每提高一级,产量损失增加约10%~20%左右;在产量损失的构成中,千粒重下降处于主导地位,粒数的减少其次;始病愈早,发病愈重,相应的产量损失愈大。不同地区,播期不同,发病期亦不同,从生育期来看,却是基本一致的,返青期为小麦纹枯病的复苏期,抽穗期为发病始盛期,乳熟期为发病高峰期,与温湿度有关。品种间发病差异明显,但未发现高抗品种,河南省目前生产上广泛应用主要品种的抗纹枯病的特性不同,中抗至中感。增施磷、钾肥能显著地减轻病害和增加产量,可作为防病措施推广应用。另外,大田调查还发现,轮作、间作和控制种植密度能减轻病害发生与其作物的纹枯病相似。  相似文献   

15.
例1.(2003年新课程高考理综卷第26题)小麦 品种是纯合体,生产上用种子繁殖,现要选育矮杆 (aa)、抗病(BB)的小麦新品种;马铃薯品种是杂合体 (有一对基因杂合即可称为杂合体),生产上通常用 块茎繁殖,现要选育黄肉(Yy)、抗病(Rr)的马铃薯新 品种。请分别设计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以及 马铃薯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要求用遗传图解表示 并加以简要说明。(写出包括亲本在内的前三代即 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麦棉套作模式对棉花影响的研究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与小麦共生期间生理生态等因子的影响不同,导致棉花产量结构因子的差异,最终导致棉花产量的不同.套作棉花产量与单作棉比较,均表现出减产.减产幅度介于2.06%~7.06%.究其因在于单位耕地面积成铃数少.四种套作模式相比,以31式产量最高,产量达72.43kg/666.7m2,其成铃数、铃重和衣分最佳.  相似文献   

17.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重要的检疫性病害,我县1995年首先在于林乡发现,到1999年已扩展到16个乡(镇)的41个行政村,发生面积近万亩。小麦感病后,损失率一般为15%~20%,重者减产50%~80%,甚至绝收。该病一旦传入,很难根除,为杜绝该病的传播蔓延,做好该病的早期防治工作,了解该病的发生特点具有及其重要意义。 1 发生特点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腐性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根和茎基部,地上部的其它症状都是根及茎基部受害所引起的。它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传播途径广   小麦全蚀病可通过混杂有病根、病茎、病叶鞘及其残屑的土壤、粪肥和种子等多种途径传播。 1.1.1 远距离传播  种子夹带病残组织是种子传病的唯一方式,也是病害远距离传播,造成新区发病的主要来源。此外,跨省、市、县运送小麦秸秆的车辆,将疫区小麦秸秆运往无病区,也是造成新区发病不可忽视的一种传播途径。 1.1.2 近距离传播  除种子、秸秆可进行近距离传病外,土壤、粪肥是引起该病短距离传播的重要因素。土壤传播的主要来源是土壤中的病残组织,麦收后,小麦的病根残茬大部分留于田间,使土壤中菌量逐年积累,造成连作麦区发病程度逐年加重。同时,通过犁、耙、播种、中耕等农事操作活动,使发病区的面积逐年扩大。粪肥传病是病区发病面积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病区的落场土和麦糠中,都混有大量的病组织残屑,采用一般的方法沤制肥料,不能使病菌死亡,所以使用这些原料沤积的土粪便会把大量的病菌带入土中,导致无病田块发病。在以麦秸做为牲畜料草的地方,牲畜的粪便也是病害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1.2 隐避时间长   由于种子夹带病残组织是造成新区发病的主要来源,而种子夹带的病残体数量很少,对植株根部为害较轻,地上部不易表现症状,所以靠种子传病,在一、二年内往往不易发现。试验表明,从病菌传入到植株出现明显“白穗”症状,一般需要3~5年时间。  相似文献   

18.
科技奖励推动农业科技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扬州市农科所虽然是一个地区级的研究所,但40多年来先后育成了10个小麦品种,累计种植面积4.6亿亩,增产粮食100亿公斤以上.建国以来长江下游小麦品种的六次大面积更新,有三次是由我所培育的品种实现的,每次更新的结果都使小麦大面积产量上升到一个新台阶.我们育成的扬麦系列小麦品种曾多次获得国家奖励.其中扬麦5号于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本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扬麦158在产量、抗病性及品质方面都全面地大幅度地超过原来的当家品种扬麦5号,初步解决了世界上小麦大面积丰产与抗赤霉病、抗白粉病难以结合的难题.每年种植2000多万亩,是我国当前种植面积和覆盖率最大的小麦品种.我们的科研成果,推动了农业发展,得到了国家的奖励,这是对我们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肯定.这不仅使我们得到巨大鼓舞,而且由此提高了知名度,使我们这样一个基层农科所先后承担了一些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863课题等).这使得在许多像我们这样的地区级农科所正把大部分人力投入创收的时候,我们却能稳定住科研队伍,促进了科研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据2012年4月9日《科技日报》援引该报济南4月8日电,眼下,我国小麦主产区———黄淮麦区进入小麦拔节期,4800多万亩(合1ha/15)"济麦22"长势正旺,为夏粮丰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工》2014,(11):F0002-F0002
茹振钢主要从事小麦育种科研与教学工作。30多年来,他承担了多项国家和河南省小麦科研项目,致力于育种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和科枝成果转化,针对我国最大麦区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和生产需求,培育并推广了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和百农矮抗58等一系列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