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教师专业发展是新生代乡村教师“留得住”的内源式路径,乡土文化是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新生代乡村教师增强乡村教学生活适应性,提升自身专业发展,须保持必要的文化自觉。“乡里人”身份认同、“潮土共生”的理性自觉以及“回乡为农”的实践自觉是新生代乡村教师文化自觉的内在意蕴。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乡土身份迷失、乡土素养匮乏和学校文化落伍等诸多文化困境。通过重塑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聚焦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特质、变革乡村学校的学校文化,以提高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乡土素养以及乡村文化振兴参与度,成为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自觉的突围路径。  相似文献   

2.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舞台,浙江省教研室于4月14日至16日在文化名城金华市举行了2008浙江省小学语文“新生代”教师教学风采展示活动暨低年级教学研讨会。  相似文献   

3.
实施新课改以来,我校也在摸索中前进,既开辟了请进来给予教师析疑解惑、专业引领的“专家论坛”,也实践着同伴互助交流,给身边的“专家”以展示平台的“教师论坛”。这两种校本教研的形式都深受广大教师欢迎,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天,我们深刻体会到“教师论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教师论坛”的理念——行动研究我们开展教师论坛活动的基本理念是:以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发展为本,以解决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实际问题为宗旨,“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1“.问题即课题”。教师在实施新课…  相似文献   

4.
能否从教师教育低层次的“技术传递”,转向哲学占位上的“内力发动”,找到一种能够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素质,培养起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再拘泥于教师某一特定的工作素质,不再深陷于教师教育粗放层次上的“就事论事、低水平重复”……夹江一小教师发展性素质的提出,使我们从本质上看到了解决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可能性。依托学校文化和教师自身经验,聚焦于教师发展性素质及其培养,着力于教师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开发——“夹江一小的探索,对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当代教师成长规律,并进而改进教师教育工作……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愈加关注“教师专业成长”问题。而年轻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发展过程,为此,学校应营造氛围、加强指导、开展研究等来尽快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教师,主要是指80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受教育程度高,工作热情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但社会阅历浅,工作耐受力低。面对繁杂的班级工作,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怎样成为受学生喜爱的“新生代”教师呢?  相似文献   

7.
《教育文汇》2006,(3):9-9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者的专家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一个普通教师能否成长为优秀教师,奥妙就在能否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有效的反思。曾有一位退休教师回忆自己一生的教书生涯竟吃惊地发现,自己  相似文献   

8.
林静 《教学月刊》2005,(2):8-10
在我国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了许多教育新现象、新事物。其中,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被人们日益重视的新事物。教师的专业应该“专”在哪里?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怎样的平台?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如何尽快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本文就这几个话题展开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广大教师和学校领导能将教师的专业成长纳入新课程的实施目标中,使新课程的实施不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也“以教师的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9.
世界范围内对教师专业化的讨论引起了我国对教师职业地位的关注。教师专业化是一种促进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地位的成功策略,但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关注带有技术主义倾向的教师群体专业化。本试图以价值与事实作为讨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两翼,把宏观群体教师专业化问题和作为教师成长的个体专业发展结合起来,肯定了教师个体专业动态成长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着重探讨了以反思性实践为主的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同伴是教师专业成长中最基本的支持力量。当遇到教育教学问题时,寻求同事的帮助是教师最常用的方式。面对教师对“同伴互助”的需求,作为校长,该如何引领学校形成‘同伴互助”的文化?作为教研组长,该如何在组内促进真实有效的“同伴互助”?作为教师,又该如何积极地参与“同伴互助”并借助“同伴互助”的力量实现自己一步步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广泛深入,社会对教师的专业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管理部门也增加了关于教师必备的条件标准与素质要求的规定。许多教师都认识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素质教育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本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还要综合提升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素质。但是对于这个话题,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存在很多疑惑,正如有的老师所说:“今天考计算机,明天考口语,整天为‘证’而忙碌,这样就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吗?”那么,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怎样才能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呢?应听听教师主体的心声。下面是几位教师的不同观点。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也来加入我们的讨论吧!  相似文献   

12.
王成 《甘肃教育》2011,(20):24-24
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树立自我发展意识,这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面对农村中老年教师“不想学”、“害怕学”、“没时间学”等现状,各校可以举办相关讲座、讨论会,使广大中老年教师认识到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是知识技能层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策划人语 走近“新生代” 初识“新生代”这个概念,是在罗大佑的歌声中。与我的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我是听着罗大佑的歌声长大,并由此由衷地喜欢上他的。罗大佑的歌声古典苍凉,声声敲在我的心坎,也敲在我的同龄人的心坎:我要作优质新生代/爸妈的苦恼给我解开/我会是精英新生代/我努力翻江覆雨倒海…… 作为一个新词,还没有人给“新生代”作过权威的解释。依我的理解,“新生代”首先应当是一个时间范畴——出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长大且成名于新世纪前后的一代;它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范畴——他们是教育的“布波族”,与父辈们相比,他们显得朝气蓬勃,不仅观念前卫,而且没有别里柯夫所谓的“套子”,像华连卡兄妹一样,他们敢想敢说敢为。在他们的人生辞典里,没有“困难”和办不到的事,有的更多的是梦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教师职场生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国际性的热点话题。在我国,制约教育改革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两大瓶颈问题之一,就是教师素质能否有实质性的提高。倘若你在“百度”里键人“教师专业成长”.十之八九的词条中会含有“促进”、“引领”、“打造”、“搭建”等动词。  相似文献   

15.
多元发展,是当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来源于生活、阅读、经验、阅历等各种因素的总和。教师专业发展如何从根本上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夯实专业底气,建构广阔的知识背景,储备长久自我发展的动力,需要有策划、有组织、有引领。“特级教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是基于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解决的研究团队,它是行动研究组织,同时也是学习型的合作组织。依托工作室这个有效载体,不失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笔者作为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专业自我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最终落脚点。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成为教师能否完成专业化的关键所在。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体性差异,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色化成长,使其成为有个性的教师。  相似文献   

17.
名师工作室作为新时期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模式。不仅是教师成长的有力“助推器”,而且也成为了优秀教师的重要“孵化器”。名师工作室以名师“授徒”的方式。在各种学习、交流和研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名师的领衔、示范、激励、凝聚和辐射作用,通过传、帮、带有效缩短了教师成长周期,促进教师快速成长。“水相荡而成涟漪;石相击而发灵光”,名师工作室的创建,既有利于总结升华并推广名师的成功经验,也有利于带动一批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成人达已”的过程巾.师徒形成了一个“成长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教师对“观念”的认知,直接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的质量。在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一体化背景下,无论是教师群体还是个体仍然有诸多陈旧、落后甚至是错误的观念制约着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专业发展。主要表现为缺乏专业属性的“教职观”,被动、他主的“发展观”,僵化、静态的“角色观”,本文着重从以上三个角度探讨制约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观念因素。  相似文献   

19.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种种挑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亟待有一个质的提高。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怎样立足本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此,我校尝试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教师们也认为,这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20.
杨才付 《教师》2012,(31):31-31
“‘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的实施。增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意识.构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点燃了湖南省保靖县(以下简称“该县”)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激情。”在“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实施近一年之际,笔者日前走近湖南省保靖县教育局师训股.听到负责人欣喜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