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义素分析是现代语义学研究的基本手段,而对义素的类聚分析又是义素分析的基本方法,因为以一个义素为基点,通过不同范畴的聚合,可以形成语义场中不同的义位,而义位是语义表达与接收的基本单位。本文从多义类聚、近似类聚、对立类聚三个方面对义位间的义素类聚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2.
义位,义素等语义学术语内涵的界定在语言学界较为混乱,将语音学术语系统和语义学术语系统进行对比,语义学术语系统中几个术语的内涵可以重新得到较为科学的系统界定。  相似文献   

3.
按现代语义学观点,词义应以相当于义项的义位为单位。对义位构成的分析,即义素分析。义素是从分解义位而得出的构成义位的基本语义要素。一个义位至少能分解为两个义素。一个义位无论有多少义素,均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与概念中的某种概念相应的表现同场词词义共性的共性义素,一是与属概念相应的表现同场词词义属差的区别义素。一个义位只有一个共性义素,同时至少有一个区别义素。①例如:骊是纯黑色的马,骝是黑鬃黑尾的红马。二者的共性义素都只是马,而区别义素的内容和数量则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义位从静态进入到言语动态中,形成语用义位,其变化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用",一种是"变"。"用"是指静态义位进入言语中通过使用得到正常的实现,"变"是指静态义位进入言语之后由语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变异。这种"变"也就是义位从一个概念运动到新的概念,并以新的概念为基础形成新义,负载功能,实现交际,本文称之为语用义位的非常规变体,其内涵和外延与原义位(义位本体)不同。从义位本体到义位变体的转化有三种情况:义位本体的整体变异、义位本体的某个义素变异和义位本体整体成为变体里的义素。  相似文献   

5.
根据是否考虑特定的言语场 ,义句可首先分为静态义与动态义。静态义句指某个句子在不考虑特定的言语场时具备的意义 ,包括基本义句和附加义句。基本义句指义位或义位组合后产生的字面上的意义 ,蕴含义与预设义都是义句基本义的下位概念。附加义句包括形象附加义句、情感附加义句、语体附加义句、风格附加义句 ,前三种义句和义句包含的义素存在一致关系。动态义句指言语交际中的实际义句 ,是言语场对静态义句的选择结果 ,包括动态基本义和动态附加义。静态义转为动态义 ,表现为四种结果。  相似文献   

6.
义素简论     
一般认为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这是从语法学角度分析所得的结论。如果从词义角度看,词还可以再分为更小的单位,即义素。义素的概念得益于语音研究,语音学对语音作了深入分析之后,认为能够区别词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音位,而将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称作音素。词义学借鉴了这一成果,提出了义位和义素的概念。国内较早使用这两个术语的是高名凯先生,他在1963年出版的《语音论》中指出:“语言中的语义单位称为义位”,“构成一个义位的语义成素称为义素。”从那以后,语言  相似文献   

7.
汉语所有表亲属关系的义位的结构式实际上都不外“亲属”、“生育关系”、“男性”、“配偶关系”、“年长”5个义素的组合。这5个义素构成一个系统,在此系统中,“亲属”、“生育关系”、“男性”是常用义素,“配偶关系”、“年长”是非常用义素。  相似文献   

8.
义素分析是借自西方的语言学理论分析方法,最初是用来分析亲属词的义位特征的,后来在语言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而“因声求义”作为一种训诂释义方法,主要是根据音近义通的原理系联根词与源词,找出它们之间的意义联系。将义素分析的理论运用到“因声求义”的训诂实践中,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有些符合语法规则的短语不能成立,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语义。运用义素分析方法研究语义单位组合的规则是解释词语组合原理的科学方法。从目前分析的结果看,语义单位进行句法组合有三项重要的定律与一项规则,即:义位组合的语义成分不矛盾律,义位组合的语义成分条件关系律,义位组合的语义成分蕴含关系律,以及语义组合想象合理的规则。常规的义位组合必须遵守前三项定律中的其中之一,非常规的义位组合应该遵循语义组合想象合理规则。不违背句法组合原理的短语可以在语言中存在。  相似文献   

10.
词义既有理性义又有色彩义,还有联想义。词义的联想义是指在言语交际中,通过对某个客观对象的那些构成义位的义素和那些处于被抑制的、潜伏状态中的义素进行联想而凸现出来的、但尚未成为义位的理性义的言语意义。联想义之模糊性在不同语言中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本文通过汉语与其他一些语言的对比,从联想义的模糊性方面,探讨了词义模糊性的民族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典型理论的分析和解释及典型理论对网上新闻英语研究的应用,可以看出,网上新闻英语在词汇方面,以基本层次词汇作为典型意义,兼顾上、下位词汇,由典型意义映射到边缘意义,重视词汇的隐喻和转喻。  相似文献   

12.
在训诂研究中,词语的搭桥现象是指没有同义关系的词语之间基于一个多义词或音变同源词构成了训释关系或同源系列。词语搭桥现象存在于词义训释和同源系联中。在词义训释中,被释词因与释词的一个义位相同而得以训释另一个义位,这归因于古人不同的字观念。在同源系联中,不同的词由于源于一词的不同义位而构成同源系列,各词有不同的语源义特征。确认同源系联中的搭桥现象需要辨别相关义位是否源自一词,排除同形词、字的双本义和假借用法形成的搭桥假象。词义训释和同源系联在搭桥现象上存在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13.
由于语言发展不均衡以及各地风俗文化差异等原因,方言与普通话词汇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意义差异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运用现代语义学义位理论分析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的意义差异即将成为方言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4.
形声字在汉字系统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不同时期形声字表义的具体情况更是纷繁复杂。本文以《说文解字》中的支韵形声字为研究对象,在力求准确界定声符字本义的基础上,从声符字所表词义和源义素之间的关系入手,对每组形声字进行系联,从中梳理出汉字字族,并由此总结出汉字字族具有系统性、潜在性、层次性和承继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闽语的“卜”和“挃”都是“要”的意思,是口语中的常用词,也是未见于外方言的闽语特征词。但是在各地闽语中,“卜”和“挃”不论是用字还是读音、意义或用法都有许多差异。通过对闽语的“卜”和“挃”的分析,研究认为,方言词汇的研究应着力于常用词,尤其是口语常用词。但是,常用词的比较研究,不能只取某一个词义作孤立比较,而必须从整个义位的系列并联系义素的组合,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才能认识单个常用词的完整含义和功能。而且,常用方言词的比较。应对内比较同区方言之间的异同,对外比较方言与古今通语的异同,如此才能准确提取归纳方言的特征词及其历史层次中的语言事实与演变规律。最后,对方言常用特征词的词源考证很重要,但必须经过音韵论证、字义分析和古籍用例引证等环节,这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缩略语的内涵和外延、缩略语特球的词汇性质、词汇化和结构关系、构造规律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对于如何规范使用缩略语也提出了不少建设。但是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贯彻,对于缩略语内部不同类型和与缩略相关的各种语言现象的比较还不细致、不系统,跨语言或跨语系的比较非常薄弱,还没有把缩略语的词汇化和汉语词汇化中的其他类型纳入到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体系中,因此导致我们的认识裹足不前,很多更为根本的规律还没有清楚的认识到。文章回顾了汉语缩略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如何进一步深化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全面整理中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周礼.考工记》(以下简称《考工记》)色彩词语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传统训诂学的训诂原理、语义观念以及词汇语义学原理,运用义素二分法,①[1](P19-24)类聚、梳理并分析《考工记》色彩词语关系。文中概括《考工记》色彩词语系统的层次性、关联性、有序性三大特征,提出《考工记》色彩词语之间具有纵向、上下和横向的结构关联,由此形成词语立体网络,进而体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8.
词汇语用学是语用学的新研究方向,人们对自己的母语都有"格式塔(完整心理)机制",所以能够凭直觉来弥补词汇空缺,但学习者对于外语通常没有这种机制。词汇语用学研究以此类方式,检视词汇在某一沟通情/语境中的意义,这个研究领域今年来蓬勃发展,致力于探究字词从字典定义延伸出来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前,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化问题的凸显和教育改革深化的需要,课堂教学文化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对教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对教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问题有了新的诠释,课堂文化的社会学研究、新课堂教学文化建设等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得以开拓。然而当前的研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基本概念尚未厘清、研究主题孤立分散、研究范式单一、形式化严重,等等。对此应加强基本理论研究,厘清基本概念的意蕴,建立研究对象的分析框架,重视人类学研究基础上多种范式的整合,把握课堂教学文化研究的精神实质,从而彰显本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20.
旧词改变原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旧词新义的主要形式之一。文章从社会发展、词义系统内部调整两个方面阐述了旧词改变原义的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它的类型。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是词汇新质要素增加的表现,是词汇发展变化的又一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