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消隐与重构: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指向的家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的价值标尺,而"家族"作为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文化心理情结和精神价值指认也从来就存在于人类的观念形态中.尽管在东、西方文明中家族文化有着不同的实践形态和价值认证,但家族文化自始至终"存在着"其本身就是一种人类历史的真理性叙事.20世纪以来家族文化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总体性复兴和阶段性消隐两者并存的状态;而现代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家族文化则表现出"寄生性再生长"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体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上.  相似文献   

2.
"宣言"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常见的文化表达方式.晚清以降,中国文化策略的核心问题,简言之,就是对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文化在价值上的合理迎拒和技术上的科学对置."三次文化宣言"于观念和实践上仍然以偏执步履踯躅于古今东西之间的中国文化困境下,承接近代以来文化策略推进的逻辑理路,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策略上带有某种"终极"意义的理性趋势,即作为文化策略"体"的价值取向的"为我"优先和发展本位与作为"用"的技术选择上"损益传统"和"折衷东西"的取向.  相似文献   

3.
漾濞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许多古道从漾濞穿境而过,留下了无数的历史印迹,也为漾濞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近年来,漾濞提出了"注重历史文化,发掘旅游人文资源"的思路,并对漾濞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为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我就漾濞的古道文化谈点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几十年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历史经验,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三个代表"的历史必然性.本文对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代表作了历史考察,指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80年中,每一次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正确选择并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5.
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主要内容.深入研究体会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今天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综观中国共产党80年历程,从它建党那天起,在各个历史时期,均自觉地与先进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先进文化的进步,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新的世纪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中国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把握时代精神,处理好各种关系,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继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6.
《大理文化》2012,(12):112-112
《大理文化》是由中共大理州委宣传部主管,大理州文联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社科类文化期刊。于1979年6月创刊,是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创办历史最长的刊物。创刊以来,便以其浓郁的大理少数民族风情,悠久厚重的人文历史文化,精彩纷呈的文化艺术作品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1996年10月被评为"云南省一级社科期刊",2007年被评为"云南省A级社科期刊"。  相似文献   

7.
"文化"小议     
一说起"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文明".在一般人看来,"文化"就是识字撰文,其实不然.从1871年至1951年间中外学者对"文化"一词作过164条定义,时至今日,没有一条被世人所共认.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观念形态和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以茶论人生     
刘瑜 《华夏文化》2010,(3):49-50
<正> 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茶文化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茶文化受到儒、道、佛等传统文化思想的浸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具有浓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历史上,茶向来都与文人雅士关系密切,因为饮茶可以令人宁神静心,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及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从而形成高雅的精神文化品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饮料种类日益繁多,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似乎不再青睐于喝茶,即便现在有人喝茶,也很难体会到茶文化的精髓所在。俗话说"琴棋书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傩文化的的历史命运就是面具文化的历史命运.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经历了从早期的历史宠儿、中期的"弄潮儿",再到近现代的"弃儿".改革开放以来,面具文化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照,又成为当代的"幸运儿".30多年来,这个"幸运儿",得到了多方面的保护,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20世纪80年代两套集成的编写工作;加快了傩文化遗产抢救、整理和研究的步伐;与傩文化相关的民俗活动、演出活动得到恢复,业余表演团体逐步建立,面具制作工艺的传承得到延续;充分利用博物馆的功能,采集和收藏各地遗存的面具,并向广大观众展示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的风采;通过"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深入,一批与面具文化相关的傩戏、傩舞、傩祭等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地区(市)级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生命范畴是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潜藏在中国古代典籍以及汉字之中的中国文化的生命范畴是与黑色联系在一起的,而非我们常常误以为的红色.这一"生命-黑色"意象渗透于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尤其体现在"玄"、"娩冥"、"幼黝"、"嫁以昏时"、"母晦"、"墓暮"等语词的系联之中,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这一意象实际上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原型,支配着中国人,尤其是古人的哲学、审美以及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1.
云龙县位于大理州西部,处滇西北"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南端,这里地广人稀,山高谷深,但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特别是盐井文化、桥梁文化、兰花文化、吹吹腔文化,以其独具特色和魅力吸引着州内外有识之士前来云龙进行调研考察.……  相似文献   

12.
南越族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先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越族不是"男耕女织"的农耕民族,而是"以射猎为业",具有海上航运悠久历史的海洋民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先驱.  相似文献   

13.
王秉钧 《寻根》2004,(3):42-47
节日放烟火在中国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于新春元宵,或逢重大喜庆节日,火树银花,鱼龙夜舞,焰火与彩灯相映生辉,更添喜庆气氛,令人想起辛稼轩<青玉案·元夕>中描绘元夕夜灯彩烟火的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也令我们萌发起探索古代烟火文化的盎然兴致.  相似文献   

14.
历史学是建筑在文字记载之上的,是重视"起源"和"传播"的。当历史学成为强势学科的时候,中国文化的历史就被肤浅地描写为汉族中心或帝王中心的历史。而羌文化的特色不是为观光、为表演、为换取金钱而存在的;相反,它是羌民族本身,是羌民族的生存智慧和历史。而这段历史也不能理解为华夏文化史或中原文化史的附庸。  相似文献   

15.
川滇交界的泸沽湖摩梭人,因保存着反应人类社会历史上母系社会的"母系大家庭"独特文化而被世人誉为"女儿国"。泸沽湖风光秀美、气候条件适宜休闲度假,近年来旅游发展迅速。目前,泸沽湖即将进入旅游大发展时期,摩梭文化保护面临着现代文明发展的巨大冲击。本文提出在旅游发展背景下,应通过积极引导文化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文化来实现文化保护,从而实现摩梭文化保护与现代文明发展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 《寻根》2012,(5):144
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与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信阳市台办、台湾师范大学国际与侨教学院、台湾夏潮联合会共同举办的"2012两岸青年中原文化研习营"活动,于2012年7月23日在信阳开营,来自台湾清华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和信阳师范学院的师生70多人参加了开营式。为期一周的"2012两岸青年中原文化研习营"活动,继2011年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和台湾师范大学国际与侨教学院等单位举办"东亚儒学研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是如何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本位文化."五四"以来中国三次文化宣言<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甲申文化宣言>,其显主题是中国学者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认识问题,隐主题是中国本位文化的建设,即有建设中国特色的本位文化问题.从文化心理来看,这三次文化宣言展现的是中国文化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到真正确立"文化自信"的复杂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国际交流历史上,有学者借用郭沫若"洪流与溪涧"的比喻,形容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的文化交流在过去300年间的不平衡状况:在18、19世纪,中国文化像"洪流"一样涌向俄罗斯,而流入中国的俄罗斯文化却十分有限;到了20世纪,俄罗斯文化像"洪流"一样涌向中国,而流向俄罗斯的中国文化却像小溪。进入21世纪,在中俄互办"国家年"的框架下,在俄罗斯大规模、高水准举办的"中国文化节",表明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均从溪  相似文献   

19.
本文赞同"以中国解释中国"的主张,认为必须回归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用儒家思想和义理来理解、研究中国法文化。作为初步尝试,选取古代判词为研究视域,总结出"是非在理,轻重在法"的中国法文化义理结构。  相似文献   

20.
聂元松 《寻根》2010,(2):74-81
<正>辰州,一个古老的地域名称,一个充斥着巫傩神秘的文化符号,于今已成为湘西地域文化的象征。千里沅水奇在辰河,万代旧梦尽藏湘西。古往今来,这滔滔不尽的辰河水不知创造了多少文明的奇迹,长河上下至今仍回荡着历史千年不绝的绵绵涛声。在这里有一个传唱于辰河流域,五百年生生不息的古老戏种,它的前身甚至可以追溯至远古湘西先民的巫傩演艺,享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