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志刚 《考试周刊》2010,(12):148-149
本文作者通过对赫哲族体育项目的研究,理清目前对赫哲族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传统体育在分类上的混淆,以民族学和民俗学及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对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传统体育相关概念作了深入分析.合理地把赫哲族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民间体育区分开来,得出赫哲族民间体育、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之间的关系是:民间体育包括了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传统体育又包括了民俗体育,民俗体育是赫哲族民间体育和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体育和传统体育的基本因子。  相似文献   

2.
学校体育面临青少年学生的体质逐年下降和体育伤害责任的认定无法可依的尴尬困境。其走入困境的归因,在学校体育层面,主要是体育课程难以保障;体育资源难以满足;体育安全难以立法。学校体育深化改革,需要更新体育理念,强化体育政策,抓紧体育立法,加大体育投入,深化课程改革,实行齐抓共管。  相似文献   

3.
课余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学生体育实践的重要形式。随着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课余体育活动将打破学校界限,与社会和家庭体育相融合,未来的娱乐体育、休闲体育、保健体育、竞技体育都将纳入课余体育活动的体系中来。就我省小城镇而言,作为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4.
于志超 《考试周刊》2013,(54):119-119
<正>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它是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体育教育层次构成终身体育的教育全过程。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生的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  相似文献   

5.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青少年体育,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中,青少年体育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后备保障。青少年体育的主要形式是学校体育,而我国却面临着学校体育不足以成为竞技体育的源头活水。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原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关系,现在很大程度上却共同存在、独立发展。这也导致了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青黄不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稀缺且不足支撑我国竞技体育的蓝天,因此让"体育回归教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郑永健 《考试周刊》2011,(71):152-152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受到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愉快,终生受益。它包括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三个方面。而学校体育是一个长达十几年的教育过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不同阶段的学校体育教学具有各自的目标、任务和特点。学校体育教学既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又是终身体育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它对学校体育的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  相似文献   

7.
浅议如何树立学生的终生体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薄连霞 《成才之路》2009,(16):68-68
学校体育是形成终身体育观的关键。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体育应伴随人的一生。如果我们把人生中的身体锻炼活动分成若干个环节的话,那么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整体中,刚好处在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学校体育还为培养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提高了实践环境,  相似文献   

8.
体育组织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具有其特有的属性和界定范畴,体育组织的功能与影响也随着社会的进步日益丰富与发展扩大。体育组织的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标准,其主要可分为正式体育组织与非正式体育组织、赢利体育组织与非赢利体育组织、政府体育组织与非政府体育组织、国内体育组织与国际体育组织、临时性体育组织与永久性体育组织、综合性体育组织与单项体育组织等。  相似文献   

9.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终身体育对体育改革有深刻的影响。但现实是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严重脱节。在全民健身计划出台的大好形势下,学校体育如何与终身体育接轨。必须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开拓人们的体育思路,并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对未来学校体育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0.
体育文化是发展繁荣体育运动的具有相对稳定的软实力,要打造全民健身的理念,塑造终身体育意识,必须在当今体育的中坚力量——高校大学生中大力推广体育欣赏教学活动。体育欣赏教学的大力推广对于体育知识的积累、体育意识的养成、体育行为的发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体育欣赏推广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文化的水平、体育文化的层次。因此要大力推广体育欣赏,以此来构筑校园体育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