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时事宣传与中心工作报道、理论宣传、文化副刊并驾齐驱,是办好报纸的要害和重中之重。在全媒体时代,时事宣传要正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规律,创新求变,紧跟时代步伐,和新媒体“互动、互补、互融”,否则就会失去读者,失去影响力,失去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2.
曹雪梅 《新闻三昧》2006,(12):34-36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创新,不创新就会渐渐走向衰败。同样,作为面对思想不断变化的读者群的纸质媒体而言,做新闻更需要创新,需要不断地迎合广大主流读者的口味,否则就会逐步失去读者的心灵阵地,市场辐射力也会大大减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在他所著的《媒体影响力》一书中说过:“报纸不但应该成为新闻纸,也应该是有用纸。”由此可见,报纸要想创新,就得将新闻朝着“有用”的目标迈进,真正做到读者的心坎里,做成读者关注、喜爱、难以舍弃的“大餐”。一、选材:新闻要素叠加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梁衡曾给新闻下过一个定义:…  相似文献   

3.
短新闻浅议     
最近,李瑞环同志在全国首屠现场短新闻颁奖会上指出:“提倡现场短新闻,既是新闻工作者能不能发挥更大作用的问题,又是新闻改革的要求,也是培养新闻队伍的一项措施。这件事抓好了,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读者、观众就会增加,影响就会扩大,我们的新闻工作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李瑞环同志把提倡短新闻提高到新闻改革的高度,提高到新闻工作能不能发挥更大作用的高度来认识,对我们有很大启发。实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运用背景材料的解释性、说明性新闻正在增多,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因果关系和环境条件日益复杂,很有说明交待的必要,不然就会使读者弄不清新闻背后的新闻,对事物缺乏全面了解,坠入"云里雾里",很难达到尽如人意的宣传效果。没有背景材料,新闻作品的主题就不那么突出,内容就不会那么完善,我们应当充分看到新闻背景材料的地位。背景材料的正确运用,对新闻作品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朱巍 《青年记者》2017,(6):29-30
眼下,新媒体内容制作的开放性和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已经使自媒体成为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不过,新媒体中的新闻作品侵权事件时有发生,已经严重影响到媒体融合的健康有序发展. 新闻作品并非没有版权 现在有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新闻作品本身没有版权可言.其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我国《著作权法》关于时政类新闻合理使用的规定;二是关于社会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的理论基础,时政类新闻属于公众知情权范畴,不应予以版权保护.笔者对此不敢认同,理由如下: 首先,从立法目的来看,著作权法体系中的“时政新闻”应该指的是事实类新闻,主要是对新闻事件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等纯粹事实性质的描述.实践中,这类纯粹事实性描述的新闻信息占的比例并不大.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社会更关注的是事实类新闻背后的信息,诸如事件背景调查、深度访谈报道、人物报道、事件评论、专家观点等.这些新闻作品的成分比较复杂,大都是基于新闻事实性描述基础上的深入加工,不能按照著作权法体系的时政类新闻标准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6.
新闻摄影最直观、最形象、最有说服力.正所谓"一图无语,胜似千言"、"百闻莫如一见",这"一图"、"一见"正是新闻摄影的优势所在.要体现这一优势,新闻摄影就必须在"情"上下功夫,以此体现作品的吸引力和视觉冲击力.情感是新闻摄影永恒的催化剂,缺乏情感投入,新闻照片就会无"情"无"昧",就无法打动自己,更无法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7.
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面对铺天盖地涌来的海量信息,读者在筛选信息时,对那些无吸引力的信息便弃之不阅。为此,要使读者看报纸,报纸上的新闻就必须有自己的"抓手",这个"抓手"就是新闻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新闻作品的感染力从何而来?本文从分析"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归纳总结出五种写作技法供读者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吴杰 《东南传播》2016,(12):87-89
随着媒体科技的迅猛发展,传播介质呈现多样化、传播渠道层出不穷,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更是让传播随时随地随心复制黏贴、转发、分享……传播便利性加剧导致传播内容难有版权保护可言,尤其是占据传播内容相当比重的传统媒体采制的新闻作品,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几近"裸奔",完全失去了版权规范和保护。本文将针对广播电视新闻作品在互联网和"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的特点,提出版权保护的相应策略,期望将对今后网络版权新秩序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1997,(11)
试论报刊新闻作品的可读性文/张中山在报刊林立,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现在新闻界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如何增强报刊新闻作品的可读性问题。没有可读性,或者说可读性太差,就会失去读者和订户,报刊就难于生存——这一点也与其它商品同样,读者(消费者)就是“上...  相似文献   

10.
一、开阔视野,拓宽报道领域。采写好党报的社会新闻,首先要开阔视野,拓宽报道领域否则,党报社会新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还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方式和条条框框去看待变化了的社会生活就会这也不能报道那也不能登报,最终丧失这块阵地,削弱党报的舆论引导力近年来,我们广开思路,拓宽视野,对发生在社会各领域的新事物、新现象进行深入的审视和发掘,采写刊发了一系列社会新闻。这些新闻有的平□刘利钧中见奇,看似登不上大雅之堂的社会事件,却对读者在思想、政策、法规、行为和生活等方式起到很大启迪作用:有的小中见大,一些发生在…  相似文献   

11.
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新闻标题的优劣,常常是新闻作品高下的标志.一篇新闻作品如果有一个好的题目,就等于文章戴上了一顶华丽的桂冠,使文章即刻生辉.一位老报人说过一句话:"题好一半文".这句话对记者编辑而言,有一定的道理.好的标题可以吸引人的注意,激起人的阅读欲望;差的标题,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常常被一掠而过.从这个意义上讲,标题是否吸引人,决定了一篇新闻作品是否被读者阅读,题好不止一半文了.  相似文献   

12.
郝青 《新闻采编》2003,(2):13-14
党 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了新的党章。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今天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指导报纸舆论宣传、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认真学习 ,自觉地用以指导新闻实践。理直气壮地宣传党的宗旨突出报纸的群众性现在 ,新闻界都在研究如何使党报更加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对此 ,许多报人已经形成共识 ,报业竞争 ,最根本的是对读者的争夺。笔者认为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至上 ,落实在报纸上就是要强化读者意识。不能占有读者 ,就会失去舆论引导阵地。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改…  相似文献   

13.
一篇新闻作品,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除新闻标题之外,就是新闻导语了。就同一新闻事件采写的稿件,导语写得好,读者就会认真读下去,而且可能还会回味无穷;导语写得不好,读者就有可能"过眼不见",新闻报道就失去了功效。可见,导语写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对新闻事件报道的成败。我们先看看对同一新闻事件两种不同写法的新闻导语吧。2001年,铜陵市公安机关破获一起农民团伙系列诈骗案。几个甚至没有上过学的某县的农民诈骗做矿石生意或矿石加工的一些国有、集体企业和个人。  相似文献   

14.
方言有妙语,得者文气新.翻阅众多报纸,方言词句在特写、通讯等新闻稿件中被频频使用,意味深长,吸引读者眼球. 方言是群众的语言,也是地方文化的结晶.如果把适当的方言词句运用到新闻稿件中,那么,新闻语言就会鲜活起来,新闻就会"悦读"起来,无疑有利于烹调出适合读者口味的"新闻大餐".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这一新的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报纸这一最古老的新闻传播媒体,正在受到严重挑战. 报纸要想在激烈的各种新媒体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必须使其所刊载的各种新闻作品富有吸引力.这除了新闻本身必须要具有感染性外,新闻作品中的动感,也是提升新闻作品吸引力、感染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新闻作品有了动感,读者方能在阅读时身临其境,心随人(事)动,受到感染,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16.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新闻报道真实,观点正确,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新闻报道虚假,就谈不上新闻的可信性、公信力,也就失去了新闻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失去了大众对媒体的信任.新闻也就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基础,也就更谈不上什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新闻报道出现的失实或虚构,夸大和片面性报道,不仅新闻工作者失去了职业生命,而且社会影响恶劣,负面作用广泛,因此,新闻工作者在加强从业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在采访中还要深入实际,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在采访和组织稿件的工作中,处理好"短、快、活、强"与"真"的关系,避免新闻报道的失实.  相似文献   

17.
接近性是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重要尺度。一般来说,离读者越近,离生活、生产一线越近的新闻作品,读者就越爱看,就越引人注目,新闻价值也就越大。消息{我省农业生产史上的一次飞跃》之所以受到读者和专家的好评,并荣获1998年度陕西新闻奖一等奖和全国省区市党报新闻奖一等奖,作为采写者深有体会。接近性是新闻的生命力之所在.没有接近性新闻作品就很难引起读者关注,自然新闻作品也就失去了意义。这就需要记者很好地把握欲使知者与欲知者的关系,了解党和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读者的需求。在接近性上下功夫。第一是抓党和政府重视和群…  相似文献   

18.
现今社会,新闻传播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传统媒体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新闻传播行业需求,新媒体技术便应时而生,其对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新媒体技术重在一个"新"字,本文详细介绍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行业的应用以及新媒体技术给新闻传播行业带来的利和弊,分析其之于当今社会媒体人群的现实体验,同时还对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行业的未来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19.
鲍丹禾 《传媒》2018,(8):40-43
澎湃新闻是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进行的第一个新媒体项目尝试,它的定位是"专注于时政与思想",一经推出,就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作为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一次大踏步迈进,澎湃新闻的确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地方.为了适应新时代媒介传播的特点和受众需求,澎湃新闻从组织架构、新闻业务、运行流程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新媒体技术的助推作用下,我们不仅有多重信息渠道去了解新闻,而且对新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新媒体针对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使其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阵地,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社如何做出改变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已经成为行业中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就新媒体背景下,报社在新闻宣传工作中的创新措施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