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雨 《新闻与写作》2002,(11):3-4,11
经过十五大、建国五十周年、建党八十周年等重大成就报道的历练,各个媒体在成就报道上不断创新,整体水平节节登高,而本次迎接党的十六大报道,力度、密度、强度、深度更是大大加强,体现在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创新、数量和质量的明显提升,其中新华社稿件的铿锵落地,为众多媒体十六大前期报道提供了坚实保障。新华社认真研究和破解“开拓‘成就宣传’的思想内涵”、“加大‘成就宣传’的信息含量”、“强化‘成就宣传’的共鸣效应”三个课题,其迎接党的十六大第一阶段的成就报道呈现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2.
张雪娜  凌洁 《军事记者》2002,(11):58-58
八月份以来,《解放军报》以迎接十六大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有声势、有特色、有亮点、有创新的报道,在成就报道的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总结解放军报迎接十六大报道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转换视角,寻找成就报道的最佳切入点,是创新成就报道,提高成就报道宣传效果的关键所在。一、“平民化”视角:从群众的话语权利切入增强贴近性,运用“平民化”视角,把“话语权利”交给受众,是成就报道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例如在每天的“赞颂新成就,迎接十六大”集纳专栏里,都是全军各部队的基层官兵在唱主角,文…  相似文献   

3.
今年的“十六大”报道是网络媒体第一次参与党代会的报道,5年前召开“十五大”时,中国的网络事业兴起不久,真正有影响的网络媒体还屈指可数,但经过近年来多次重大战役性报道的锤炼,网络媒体在今年的“十六大”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媒体网站、商业网站以及一些政府部门均开辟了“十六大”专题网站,充分发挥网络媒体时效快、海量存储、互动性强的优势,大力报道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5年来我国各条战线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反映中国共产党建设成果与理论创新,报道各地迎接“十六大”的各种举措,为“十六大”营造出了昂扬向上、热烈喜庆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各媒体的两会报道做得越来越好,机关报台在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和旗舰作用的同时,积极创新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市场化媒体则侧重于开展各种专题报道,既反映焦点热点又贴近社会民生。但是,两会报道从选题、内容到报道形式,总有些老套的痕迹,语言枯燥、信息量少,这些都是媒体应当着力避免的。如何才能改进两会报道、提高报道质量?笔者认为必须从选题、内容和版面设计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阶段性的成就报道对于媒体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一种报道形式。但在年复一年的成就性报道中,一些记者感到厌倦,而模式化的成就报道也远离了观众。如何避免成就报道的程式化、雷同化,争取出新、出彩,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是一段充满了盛事、喜事的激情岁月。从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建国50周年,到迎接新千年新世纪、纪念建党80周年,再到喜迎党的十六大,这些重大的历史时刻或事件,一次次地为新闻传媒提供着丰富的新闻报道资源,也搭起了展示媒体采编实力的舞台,但同时也对媒体特别是对承担着成就报道重头任务的各级党报提出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课题:如何在密度如此之大、头绪如此繁多的成就报道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如何在新的媒体竞争形势下增强成就报道的时代性、可读性、可信性。  相似文献   

7.
成就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地贯穿于媒体日常报道中。多少年来,媒体虽对如何做好成就报道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报道程式化,落入俗套;工作性强,面孔生硬;就事论事,缺乏深度等文章仍时常见于报端,导致读者不爱看、不认可的现象多有发生。如何进一步破解这一难题,目前仍是各类媒体,尤其是各级党报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重大节庆活动期间,媒体往往出台各种专栏、专版、专题,积极投入成就报道当中。这些成就报道,为加快两个文明建设步伐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对团结、鼓舞、引导、激励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存在的不足也很扎眼。概括说来,成就报道过程中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旧与新的矛盾成就报道的内容大多已成为历史,是旧闻,新的信息稀少。炒炒冷饭,没有新玩意儿,自然不能满足受众求新的需求。这是不少成就报道难以吸引受众注意的第一原因。旧与新的矛盾还体现在成就报道的形式上。自新民主主义革…  相似文献   

9.
成就报道是当前各种媒体普遍重视、大量推出的新闻报道题材。大到国家庆典,小到一个地方的纪念活动,从党和国家某项大政方针的贯彻实施,到某项重点工作的回顾总结,几乎都少不了成就报道。随着电视媒体的迅速普及,其在成就报道中的优势也目益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成就报道是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既有与重大事件及特定历史时期相联系的战役性报道,也有随时随处的日常性报道。在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重要历史节点,中央及地方各类媒体组织了大量成就报道,积累了经验,获得了感悟。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本期《前沿关注》以成就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创新为主题进行研讨,就成就报道的探索与创新、成就报道如何在新形势下取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以及新技术条件下成就报道的范式和手段等问题刊发以下文章。  相似文献   

11.
两会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历来受到媒体的高度重视,两会新闻报道如何出新,是各媒体关注的共同话题。回顾今年两会报道,各媒体在报道内容、报道模式、报道方式、报道手段等方面不乏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12.
会议报道、成就报道是我国新闻媒体多年来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老课题。“十六大”报道专栏纷呈,内容丰富,首都媒体更是得地利之先,在内容、形式和合作机制上都有不少创新,而这些创新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更加重视按照新闻规律来报道会议,注重从受众本位、传播效果来组织报道,这也正是多年来贯穿于会议新闻改革中的重要共识。  相似文献   

13.
关燕 《青年记者》2004,(9):83-83
长期以来,会议报道充斥新闻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的新闻栏目一度成为每日更新的“会议秀”。在这些会议报道中一些流于程式化的空泛报道让人生厌,先是领导名字依次罗列了一大串,然后以居高临下的领导的“要求”、“强调”等口吻强塞给观众不知其所以然的信息加上画面单调乏味,语言呆板枯燥,有用的信息少之又少。面对这些会议新闻。面对内容变幻无穷、面积大小不一的各幅红色会标观众们最终作出了“看完头题就换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程波 《视听纵横》2007,(3):58-59
对于中国的电视媒体来说,成就报道始终占据着联播类新闻节目的重要版面,做好成就报道既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责任,也主流电视媒体喉舌功能的重要体现。今年各省的党代会和党的十七大将相继召开,创新成就报道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女性报道和女性报道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从全球的角度展现妇女和媒体研究在两个最主要的研究方面所得出的研究结果(一是女性报道,一是女性报道者),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一、媒体女性报道的数量在全球各种形式的媒介调查中,女性报道在全球媒体上出现的数量不尽如人意。美国有一专门从事女性报道调查研究的小组“女性、男性和媒体”(WMM)在1989年至1995年七年间每年都对美国二十家主流报纸进行这方面的调查,其中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美国著名的大报。199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1995年1月间在所有这些报纸的…  相似文献   

16.
郭凯 《军事记者》2003,(12):16-17
近年来,“成就报道”如一道隔三岔五就要吃的“家常菜”,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上。如何建构成就报道的创新机制,挖掘成就性报道的“创新点”,寻找成就报道改革的突破口,使成就性报道与时俱进、常报常新,是媒体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成就性报道:媒体“新宠”为什么现在成就报道这么多,这么频繁?笔者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和军队建设的大好局面,为成就性报道提供了更多的新闻素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是“一枝独秀”,GDP每年保持着7-8%的增长率,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新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仅表现为新闻信息量的多与少之争、时效性的快与慢之争,更表现为新闻报道的独到性与深刻性之争。因此,深度报道成为各媒体普遍采用的报道形式之一。事实上,深度报道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迅速崛起至今,已成为各媒体加强舆论监督、增强吸引力、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传媒品牌、提高媒体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多年来,各媒体对如何搞好深度报道不断探索与实践,积累了很多可贵的经验。但如何深化对深度报道的认识,如何深入搞好深度报道,如何提高深度报道的水平,这些问题尚需我们进一步探讨。本刊特约请新闻界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18.
省内外展会业的勃兴引人关注,汽车博览会、丝绸展销会、各类成果展示会等等,几乎涉及所有物质和精神产品领域,频频登场的各类展会,丰富、扩大了各媒体的报道内容和空间,其中像西博会的各类展会,作为政府搭建,发布、交流各行各业信息和发展经济的“平台”,自然也是媒体报道的重要方面。面对众多媒体共存,信息共享和不少类似展会的反复举办,如何避免报道雷同,根据展会特点,做出颇具新意、个性的报道呢?  相似文献   

19.
周峰 《军事记者》2012,(11):37-38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持续提高以及全球化、网络化不断深入,世界舆论对中国的关注程度空前加大。在一些媒体客观报道中国事务的同时。也有一些西方媒体有意无意地对中国事务进行负面解读。其中有些媒体更是拿中国媒体刊登的某些内容做文章,或者歪曲.或者断章取义,等等。因此,如何避免被外媒尤其是西方媒体负面解读、炒作,就成了中国媒体在进行相关报道时需要注意和把握的问题。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负面视角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20.
周小犊 《青年记者》2006,(14):17-18
2006年德国世界杯,中国媒体作了全面密集的报道,不少媒体表现出应有的理性。但是,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少,如假新闻泛滥、采访中的冲突与违规、主持人激情有余、专业不足等等。这些现象反映了中国的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欠缺及竞争的无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