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国女子教育发展经历了迅速兴起与传统定位、全面西化与独立性缺失、重新定位与政策调整三个阶段,其发展受到教育制度、传统文化、民主意识和民族主义思潮的深刻影响。由此反思,当前我国女性性别教育存在女性性别教育缺失、中性化性别教育的误区。要重建女性教育,需要有明确的性别教育目标、设置女性特色课程、营造女性教育的良好环境,民国女子教育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强调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教会女子大学进入中国的重要社会历史背景。传教士在中国率先创办女子大学的初衷是为了培养高层次的女性神职人员,以利于更广泛地传播基督福音,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教会大学在发展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方面的开创之功。中国的教会女子大学经历了从"传教机构"到"教育机构"的功能转变。  相似文献   

3.
中国女子现代教育萌芽于“五四、时期。这一时期,在激进的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鼓动下,一批女子深切觉悟:欲求独立,必先在教育上力争男女教育平等。因此一场以女子教育平等为特征的女界教育革命兴起,深刻地冲击了几千年的封建女子传统教育,对传统的女子教育宗旨、方针、教育内容、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批判和改革,从而使女子教育发展进入了现代教育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西方传教士重视女子教育,开办女子学校,开了女子学校教育的先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传统礼教对女子的束缚。文章在研究艾约瑟的著作和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相关研究资料基础上。阐述了教会女子教育在华的发展概况及艾约瑟支持中国女子教育的一些观点和行为。并分析了其对中国女子教育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女子教育观不仅影响着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高,更是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稳定。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观大致经历贤妻良母教育观、女国民教育观和男女平等教育观三个阶段。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观嬗变路径为:社会舆论对女子教育观进行导引、学制将女子教育观制度化、办学实践把女子教育观落地生根。社会舆论、学制、教育实践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推进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观迭代发展。  相似文献   

6.
吴贻芳是我国现代女教育家,我国第一所女子大学校长,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校长;杨荫榆也是我国现代女教育家,我国第一所女子师范大学的女校长。比较我国现代史上这两位早期女大学校长的人生经历、学校管理思想与实践及其功过是非,对认识中国现代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发展的历史,揭示地方文化对人才成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发端于近代的中国女子教育在辛亥革命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此间通过兴办女子学堂、允许男女合校、发展女子留学教育以及创办女性团体和女刊等多种形式,拓展了女子教育的规模,加快了女子教育的发展速度。这不仅极大地解放了中国妇女的思想,唤醒了中国女性的主体意识,而且有利地推动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进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8.
女子教育,尤其是女子高等教育,是文化变迁的寒暑表。清朝末期,女子教育和女子高等教育在争议中萌芽;教会女学首开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之风,更是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肇基者。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和女子高等教育经历了从两性双轨制到混合双轨制的演变;"五四运动"前,中国政府一直无视女子高等教育;"五四运动"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才真正起步。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教会女子大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成为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9.
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认识、视野、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广芬 《教育研究》2006,27(11):73-79
中国女子学校产生、发展、消亡、复兴的历史,突出地反映了人们对“女子要不要受教育”以及“女子受怎样的教育”这两大焦点问题的探究与实践。人们对女子学校教育的认识不断加深、完整的过程,凸显出妇女观念从外在的、强调功利的工具性取向转变为内在的、张扬女性主体性的价值性取向,标志着人们正从一个封闭的单向思维模式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视域向开放的、多元化、理性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这一发展变化,女子教育发展的使命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10.
1843-1937年的上海女子教育:阶段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在“西风东渐”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几乎与此同时,上海女子教育悄然发轫。本文考察上海女子教育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发轫期、发展期与多样化发展期三个阶段,在归纳每一阶段上海女子教育特点同时,希图连缀起1843-1937年上海女子教育发展的脉络,并藉此管窥上海女子教育对中国现代教育发展之增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经历了奠基、定型、繁茂、拓展、转换等时期。女子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夫权社会的需要,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家庭教育,女子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一种以道德教育为主的生存教育。古代女子教育阻碍了妇女站到历史的前台。  相似文献   

12.
清末,社会上逐渐掀起发展女子教育的热潮,加入这一热潮的亦有统治阶层中的少数人物,端方即是代表之一.端方在发展女子教育的过程中,"趋新"与"守旧"的双重心态并存:前者表现为他对女子教育的倡导不遗余力;后者表现为他在思想上严格遵循男女之间的"礼教之防".但是,正是由于双重心态的支配,端方发展女子教育的实践有时并不按照其思想所预设的走向,而在不自觉中超出思想认同的范围,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和国外家政学专业教育发展概况 家政教育有着优良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家政"的民族.从1907年清光绪颁布"女子学堂章程"起.就开始了正式的家政教育.  相似文献   

14.
青岛作为中国教育史上诞生女子学校较早的城市,其女子学校已有百年的历史,特别是建国后女子学校发展轨迹清晰,女子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全国影响巨大。通过对青岛女子学校发展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可见中国人对女子学校教育认识的不断加深、完整的过程,凸显出妇女观念从外在的、强调功利的工具性取向转变为内在的、张扬女性主体性的价值性取向,标志着人们正从一个封闭的单向思维模式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视域向开放的、多元化、理性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这一发展变化,女子教育发展的使命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这一巨大的变革中女子教育开始兴起,这一时期的女子教育是中国社会动荡、变迁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在其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思想观点,这对当时社会女子角色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民国初期,成人女子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表现为:开始形成新的成人女子教育观,即开始由“贤妻良母”观嬗变为更加重视女子自立自强的“养成完全之人格”和“超级贤母良妻”的教育观;成人女子职业教育得到一定发展,受教育对象走向平民化;成人女子留学教育兴起并逐渐规范化;成人女子社会教育得到较大发展,教育目标多元化,教育内容丰富化.与此同时,在成人女子教育中,还存在着在教育观上传统色彩较严重,在职业教育上发展不平衡,在留学教育上发展缓慢,在社会教育上内容仍不够丰富等方面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学制是教育发展的制度上的保证,中国近代学制的频繁出台,昭示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艰难演进历程。透过学制这扇窗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的曲折轨迹。  相似文献   

18.
清末新政时期国人自办的近代女子师范教育孕育而生,作为新生事物的清末民初女师教育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规模.同时,它打破了传统的"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等级思想,促进了近代中国女性的觉醒,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对现代女子教育及女子师范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福建近代女子教育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近代教会创办的女子教育和中国人自办女子教育有各自产生的历史社会背景和发展变化以及基本教学形式,通过对比这2种教育方式的利弊得失,指出它们对福建的近代化进程都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人类而产生的教育应该为人类所共同享有,但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女子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近代殖民主义者入侵的炮声终于惊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华民族,面对着殖民主义者商品的倾销,文化思想的传播以及洋化教育的实施,一批中国近代的思想先驱者逐步地从物质的表层深入到思想文化以及教育层次认识到了中国在各个方面的差距.于是培养人才、发展教育成为时代的重要话题.女子教育便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被提了出来.本文试图以我国女子教育的发展及其在学制中的逐步确立为线索,历史地考察我国女子教育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