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具象是与抽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象一般多用于文艺创作过程中指称活跃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的基本形象.具象化的特点是直觉、感性、意象丰富.在信息传播中,具象化指传者通过可具体经验到的符号、人物、事件等表现其传播意图.具象化因为形象具体、可感可知,其传播容易吸引受众.它传递给受众的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抽象的概念,而是透过具体的形象承载体直接或间接地传达其传播主旨.近年来一些跨国公司正是运用具象化符号传播,有意无意之中弱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系统,造成对我国民族-国家形象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春节节日视觉符号的考察来探讨文化角度的国家形象传播问题.研究梳理了传统春节视觉符号的主要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传统视觉符号所传达的传统国家形象;又进一步分析了新世纪以来春节视觉符号的新增内容——如春节影视传播、春节旅游传播、网络传播、广告传播、邮票传播等,指出当前国家形象呈现出多元并存、矛盾和谐、主体意识增强的变化中形象状态;并依托新世纪国家形象,探讨了节日文化角度国家形象“自塑”的内容与途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建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逐渐从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延伸至历史、文化等领域,“真实、立体、全面”“可敬、可信、可爱”的国家形象正在形成。本文以热映动漫《中国奇谭》为例,探讨动漫与国家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并从文化内涵、主题升华、情感共鸣及文化符号维度分析《中国奇谭》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表现,从中得出做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运用好中国特色的价值符号、寻找共同的情感意义空间、加强动漫制作技术的应用等启示,以期为更多动漫创作团队在建构国家形象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陶心玮 《东南传播》2022,(8):107-111
国家形象传播的本质是信息的传播,信息的传播就是符号的传播。中华文明在水系流淌的进程中不断与世界文明碰撞、交流,这就形成了大运河文化自身融合、开放的内涵,而大运河知识谱系集合了运河文化基因,通过符号的生产即符号表征和意指关系以及创造性转化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媒介化过程向世界展现“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符号意义的生产是一种符号解释活动,这一过程离不开符号对象、符号本身、符号解释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语:传播学先驱莱奥·弗罗贝纽斯曾提出"文化没有脚",这一观点表明文化是靠人们的传播产生影响的。知识、信息、观念、情感、信仰等借助文化传播平台不断地延伸文化内涵,文化只有在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发展和进步。各国在文化交流中也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正如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已经成为中国的符号,代表着国家形象。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郑育娟 《今传媒》2020,29(3):55-56
当今时代,文化差异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地域文化符号作为城市个性的载体,是城市魅力形成的重要部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是为了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空间的需要而提出的。文化符号对于地方形象建构具有特殊意义,本文从文化符号传播角度出发,探讨在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过程中,构建地域文化符号并进行有效传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谢瑾 《传媒》2019,(17):59-6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传播好中国价值。电影作为一种载体,可以传播我国的民族文化,展现国家形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电影具有的虚拟化、影像化特征对受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中国电影的“走出去”也就成为必然,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也就承载了提升中国“文化自信”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和使命。《长城》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影,该片以中美合作拍摄为模式,位居“2013-2018年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影响力”排行榜首位,获得了国外受众的好感,进一步分析其成功经验可为我国电影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殷婷 《东南传播》2010,(1):126-128
在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一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与媒介中各类符号的传播紧密联系在一起。除了语言、文字、影像等传播符号之外,非语言符号中的服饰形象符号也是生动反映一国整体形象最直观的传播符号。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媒介覆盖的全球化趋势,服饰符号已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符号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着国家形象的建枸。  相似文献   

9.
王海燕  柴雪彬 《今传媒》2024,(3):106-109
“拉伊卜”作为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吉祥物,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尤其得到了我国受众的喜爱。本文运用符号学和传播学相关理论分析发现,“拉伊卜”形象是基于文化内涵的“像似符”建构和基于视觉共通的符号解构,经过拟人化和叙事化的视觉修辞后走向受众,受众基于“饺子皮”等形象与“拉伊卜”形成视觉共通,从而实现受众破圈以及彰显体育精神、国家形象和地域文化等视觉说服效果。“拉伊卜”的成功出圈得益于技术赋能传播的全过程,对于体育赛事吉祥物的创作与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孙浩  巩奕 《中国编辑》2024,(4):90-9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联结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短视频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借助符号学理论框架进行文化透视,发现短视频的媒介逻辑深刻发挥作用,通过贯穿符号生产、符号选择、符号释义的全过程重塑了文化传播机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呈现古今互通、“情”“境”互应、人机互构的全新图景。这对于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所处的环境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前,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以“国家形象”为重点的国际传播要向以“文化强国建设”为重点的全球传播转向。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全球传播中,要界定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关注国外年轻人尤其是Z世代,要借助国际组织等平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构建“一个世界,多种声音”的全球文化体系,促进文明融通和民心相通。  相似文献   

12.
钟育平 《新闻世界》2013,(9):251-252
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文化成为了大国形象最直观的体现。目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中,成都成为了为数不多在国际上被广泛认知的“文化符号”城市,成为了中国城市对外传播中的翘楚。本文以成都为例,分析了成都的对外传播符号与传播技巧,并结合目前的传播现状与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谭强  杨帆 《新闻前哨》2024,(5):35-37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之根,在现代艺术与数字技术的浸润下,它已演变为内涵深化与外化的多元符号。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中国人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一场视听盛宴,更在于守正创新地推动了非遗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本文从文化符号学视角出发,探讨非遗在春晚仪式化传播下文化符号的生成与意义建构,以期探究非遗文化符号在“编码”和“译码”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索文化符号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符号开始融入外国电影并逐渐受到全球受众的关注。本文就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系列中的中国文化符号的应用及传播为例,对好莱坞电影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内容以及传播过程中的不同因素的考量和受众进行分析,总结好莱坞常用的中国文化符号传播策略与手段,以期促进中国电影市场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实现中国文化符号的全球传播,塑造更为正向良好的中国形象,实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相似文献   

15.
城市与文化符号这二者紧密相连,在城市文化符号的建构过程中,大众媒介已经成为重要的渠道。为了科学调查民众眼中的北京文化标志,以及大众媒介对文化符号的建构作用,本次研究运用量化方法,采用李克量表测量91个文化符号对北京文化的代表程度,同时考察传统媒介以及网络媒介对不同类型文化符号的建构影响。结果显示,北京文化符号前十位多是传统意义上的北京文化符号,同时,一些社会问题也在其列。通过因子分析可知,北京文化符号中可归为京味文化符号、社会文化符号、政治文化符号、皇家文化符号等七大类型。数据还显示不同媒介对于七类文化符号的认知分别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也就是说,文化本质上是符号的系统,传播符号的媒介对建立在它之上的文化形态具有决定性的塑造作用。故本文提出可继续巩固不同媒介对北京文化符号现有建构中的长板建设,同时补充短板不足;以七大板块为基础,推动北京文化符号坐标体系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蒋晓  陈敏南 《今传媒》2024,(4):120-123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尤为明显,讲好中国故事显得更具战略意义。传统文化类影像节目作为传播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融合了国家意志与大众审美需求,为国家形象塑造与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提供了引导和想象的空间。因此,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理论和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了当前文化类影像节目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实践策略,旨在探讨如何借助当代影像媒体的力量,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向海外观众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促进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国际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要注重中国化符号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应用,应当采用最大通约性的文化符号,采用有效的中国化符号国际传播策略,从不同的渠道实现中国化符号的国际传播,较好地克服不同文化交流的认知误差,跨越和突破文化交流的异质性障碍,实现中国化符号的现代性重构,更好地增强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认知与了解。  相似文献   

18.
李思涵 《东南传播》2022,(3):104-108
“门当户对”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婚恋嫁娶的遵照之一,传播广泛,构成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符号。该词由建筑构件向婚姻标准演进的过程体现了本文符号化的三个阶段:实体符号阶段、混合符号阶段、语言符号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其又充当着自然、精神、关系、流动、代际等多种特质的复合媒介,发挥了传播媒介的功能,体现了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特质。在华夏一元传播体制中,“门当户对”观念的传播在“天人合一”宇宙观的根本指导下,受到宗法与封建制度的强力控制、礼制思想与贵和观念的巨大约束,体现了传统中国“差序格局”的传播模式。而作为一种悠久的历史习惯与传统,“门当户对”观念在当代中国社会仍被遵循使用,其中所内蕴的独特民族精神对构建中国叙事体系、丰富华夏传播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周婧  贾婧 《青年记者》2020,(6):44-45
在融媒体环境下,文化品牌的建构与文化形象的塑造已成为推动文化价值传播的重要路径之一。传统红色文化形象,是具有深厚内蕴的文化符号,红色文化的品牌塑造可以传播文化内涵,也是推动经济产业转型和资源产业链完善的文化名片。我国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这些文化内容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历史的真实经历与历史实践中沉淀与积聚,包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精神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元素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标志。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象征和标签,出现在不同民族影视作品中的民族元素文化符号不仅是源自艺术追求的需要,而且还因为其携带的深厚传统文化内涵和所表达的民族审美观念,给民族影视作品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素材组合,它对于提升整个影视作品的民族文化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