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历时研究以及中国翻译理论与西方译论的共时对比研究,发现翻译美学作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回顾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翻译美学的形成经历了“文译”“雅训”“达旨”和“美”四个标志性节点。  相似文献   

2.
翻译忠实问题一直是现代翻译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就“忠实”引发的争论似乎也未曾停止。在传统译论中,“忠实”一直被视为翻译的唯一标准。那到底“忠实”是不是翻译的唯一标准?译作是否一定要忠实原作呢?本文作者从中西文化差异和西方翻译学派对翻译标准的进一步认识这两方面来论证传统译论中把“忠实”作为翻译的唯一标准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3.
张鸿凡  曾薇薇 《海外英语》2011,(10):234-235,243
安德烈·勒菲弗尔是20世纪西方译学巨匠,他的翻译思想包含了对翻译的意识形态研究、诗学研究及文化研究,融合了操纵学派和文化学派的理论观点,打破了传统的译学研究范畴,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该文论述勒菲弗尔不同时期的翻译观点,并指出其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4.
持续近千年的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翻译高潮,留下了数量惊人的译文和宝贵的译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已对佛经翻译做了深入细致的爬梳剔抉,对其发展脉络和历史作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是深得堂奥。然而,细致剖析其诸多译论中的翻译比喻,仍然给予人们新的启示。本文专论佛经翻译时期的翻译比喻,旨在通过评析该时期对翻译做出的种种妙喻,彰显其中深藏的传统根基,辨析其中寓意的翻译本质,更鲜明地揭示佛经翻译时期的理论起源和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发展的一脉相承,以期对中国自身翻译理论发展体系的研究做出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黄嘉德编《翻译论集》是民国时期较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文集之一。然而,学界鲜少对其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将其置于中国传统译论的历史坐标中,基于内容分析,采用以点带面、文本细读的方式,解读该书所折射的翻译理论观、问题意识和体系架构,以期表明民国时期翻译理论话语已然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并论证民国翻译理论文献汇编或著作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目前国内电影片名翻译研究存在的三个主要视角,即中国传统译论与电影片名翻译、功能派理论与电影片名翻译和操纵学派与电影片名翻译,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2022年11月25日,“第五届桂子山翻译与传播高层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顺利召开,其主题为“中国文学翻译与传播研究”。与会学者的主旨报告涉及译者认知模式、译文审美标准、传播效果评估方法、译史书写、学科构建等多项议题,拓宽了翻译与传播的研究视角,深化了对中国文学传统、世界文明观念的认识。这场学术盛会为中国文学的海外推介贡献了学术力量,有助于推进中国文学外译研究话语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8.
奈达博士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对全球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奈达的论著自传人中国译界之后,为中国翻译学术界开阔了视野,以全然不同于我国传统译论的研究方法、理论基础打破了“信,达,雅”一统天下的局面,丰富了中国译学的内容。谭载喜教授在其专著《翻译学》中将奈达的翻译思想分成了三个不同的主要阶段:(1)描写语言学阶段;(2)交际理论阶段;(3)社会符号学阶段。其中(翻译理论与实践)是第二阶段的代表作,也是其翻译思想成熟期的集中表现。它深入浅出,列举大量的事例,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与理论相结合,提出许多颇有见地的翻译原则和思想。既重视理论又强调实践,堪称学术著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词与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相承,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中华古典文化的传播使者。作为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唐诗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长篇叙事诗,更是展现诗词之“意”“音”“形”三个维度平衡美的巅峰之作;“化境”论是文学大家钱钟书的核心翻译理论,植根并发展于中国传统译论,极具中国特色,对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研究起着重要指导作用。从“化境”论视角对中国古诗词英译美学的分析研究既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检验和发展,也是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政策的积极回应,通过将中国古典文化推向世界舞台,让更多人广泛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将有益于消除译语读者对传统中国文化美学理解的壁垒,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助力中国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译学理论空前繁荣的当下,一方面,西方翻译理论源源不断地被译介到中国,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译论也渐次得以挖掘与梳理。一中一西,一内一外,各显特色,话语相异。倘若各自为阵,恐囿于西化与本土化之争,无益译学之兴。南朝梁任防在《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中写道:“公道识虚远,表里融通。”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译论以其深远的哲学和美学基础在译界占有一席之地,许多影响深远的翻译思想与西方翻译家不谋而合。然而,就其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关注方面而言,中国传统译论则稍为逊色。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突破对等理论的限制,强调翻译的目的,使译者与译文的地位凸显,对中国的传统译论既一脉相承,更有超越之处。将傅雷的“神似”说及钱钟书的“化境”论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进行比较,探究译者地位的提升和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进而探讨译者由“媒婆”向“千面人”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译论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具有显的论色彩和美学特征。而西方译论,学派林立,最具影响的学派有符号美学和接受美学理论。中西方译各具特色,总的来说,我国传统译论更倾向于从主观和感性方面去体验翻译过程,品评译作,而西方翻译美学则倾向于从客观和理性方面去思辨和分析翻译过程,品评译作,因此,两翻译理论形成明显的对照。  相似文献   

13.
作为20世纪颇负盛名的哲学家和翻译家,贺麟不仅在翻译理论方面有深入的探讨,在翻译实践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贺麟关于可译性、译名翻译的研究包融传统译论,而他关于重译、深度翻译的研究又关照现代译论。重新发现并认识贺麟翻译思想对中国译论译史方面的重建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不断涌入我国,广泛地为我国译学界译介、移植和引用。广大国内翻译研究者借鉴国外翻译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提出或创建自己的翻译主张,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翻译学建设的根本问题。其核心就是中国的传统译论如何与西学翻译理论在融合中不断创新以贡献于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5.
试论翻译策略的灵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把“等值”放在首位,要求译作尽量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与原作保持“对等”,但传统译论长期以来一直忽视了一点,即有为数不少的成功译作在分析原作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原作做了相应的增、删、改等调整。事实上,国内外翻译界已有人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和国内黄忠廉提出的“变译理论”等。在实践中,译者应打破传统译论的束缚,从潜在读者的实际需要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黎敏 《培训与研究》2006,23(12):124-126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德国。它既继承了传统译论的合理的成分,又突破了其束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为整个翻译界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发展思路。本文将着重论述功能学派的四位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并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随着女权主义的进步而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增多,传统的女性翻译理论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需要结合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方式来进行,使翻译作品更具有中国韵味,降低读者的理解难度。女性翻译理论的发展能够拓展人们的视野,同时也丰富了当代翻译理论,为翻译者提供更多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渠道。通过与中国传统译论的结合,可以让作品更加中国化,促进我国女性主义的理论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女性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进行研究,从而为我国翻译理论注入更为新鲜的血液,使我国女性翻译理论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功能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它既继承了传统译论的合理的成分,又突破了其束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为整个翻译界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发展思路。文章主要论述功能学派的四位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和该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翻译史上,鲁迅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一些翻译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鲁迅先生的翻译思想及翻译理论涉及到翻译的许多重要方面,许多在今天看来仍不失新鲜,可说是折射出中国传统译论的精华,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从性别研究的角度对传统译论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了重新阐释,颠覆了传统译论中译者“隐形人”的角色,彰显了译者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由于过分强调“性别意识”,因而在译介活动中会在某种程度上偏离,甚至歪曲翻译活动的本的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