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目前家庭教育问题较为突出的社会环境下,对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尤为必要。本文拟从家庭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的角度,通过对“家长”教育的系统分析来诠释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所具有的特点和独特功效,探讨提高家长教育效果的途径,为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理性指导。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城中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许多原本地处城郊的农民的土地被征用,而村庄作为一个特定的聚居群落,则往往被保留下来,成为所谓的“城中村”。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和普通的农村家庭和城市家庭相比,“城中村”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是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各中小学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这充分地表明了农村学校在学生家庭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使命。当前,我国农村学生家庭教育不尽人意,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削弱了学校和社会教育效果,制约了农村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此,广大的农村学校应高度重视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在学生家庭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加强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以促进健康全面协调发展。一、农村学生家庭…  相似文献   

4.
权威是教育中的重要因素。对于“权威”概念的正确认知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文章分别从权威的“分寸感”、权威的本质、权威的张力空间三个维度阐释了“权威与权威主义”、“权威与责任感”“权威与自由”这三组概念。并进而得出权威这一因素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讲到 :“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 ,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 ,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来关心和支持。”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在目前的“减负”问题上 ,除学校和教育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社会各界要积极配合外 ,家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不少迹象表明 ,家庭已是这次“减负”的瓶颈。为此 ,本文着重探讨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家庭因素及家庭教育在“减负”中的作为。一、对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反思我国具有注重家庭教育的历史传统 ,形成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家庭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这对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起到…  相似文献   

6.
在目前家庭教育问题较为突出的社会环境下,对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尤为必要。本文拟从家庭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的角度,通过对“家长”教育的系统分析来诠释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所具有的特点和独特功效,探讨提高家长教育效果的途径,为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理性指导。  相似文献   

7.
王东 《福建教育》2023,(45):18-20
<正>2015年10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切实加强对行政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202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该法指出,“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家长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学生的特点,定期组织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改革理论大讨论中,授课老师角色的转换已形成共识。而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还不够。目前大多数家庭教育多“溺爱教育”、“强迫教育”、“补救教育”,而缺少“赏识教育”、“养成教育”、“阅读教育”。这是教育改革深化中应加强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 为提高全市人民的家庭教育水平,使每个家庭都能配合学校,社会肩负起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太原市北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去年举办了两个每期二个月、每班二百余人的“家庭教育习班”。“讲习班”开办以来深受家长们的欢迎,收到了显著效果:第一,“讲习班”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阐明了家庭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位置,唤醒每个家长都来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第二,“讲习班”为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开辟了新的途径,促使学校、家庭紧密配合,形成一个有力的教育阵  相似文献   

10.
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家庭。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家庭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从“一张白纸”到“丰富多彩的画面”的形成,家庭环境的熏陶、感染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孩子品格、个性、心理的发展。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和成才意义深远。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洪明 《教育学报》2007,3(1):10-16
"课堂主渠道"观点批判的实质,就是否定学校教育在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否定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依然起着主渠道作用;它是当前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过火"现象中的典型事例,非常值得重视.此论的错误根源在于,缺乏对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误解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的关系.正确理解"课堂教学主渠道"观点,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辩证地看待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树立科学的批判观,正确对待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要立足于教育改革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三德”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农民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由农村向城市过渡的转型时期,其“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复杂性与不适应性,导致角色错位与冲突,造成诸多社会问题的频繁发生,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加强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三德”教育是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而艰巨的难题,更是公民道德建设所面临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现今农村"留守孩"教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留守孩"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缺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心理上容易"感情饥饿"。为此,应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突出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保障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使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加入打工的行列,导致“留守”子女家庭道德教育问题日益凸现。这与家长追求生计难以履行家庭道德教育职责、隔代监护弱化了教育和家长道德教育认知偏差息息相关,必须从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层面去着手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过程中,我们按照“边研究、边实践、边出成果”的试点思路,构建了开放教育教学的“四课模式”,即面授辅导课、双向视频课、网上导学课和自主学习课。推动了开放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由于开放教育“四课模式”尚处在探索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其日臻完善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有偿家教”的经济学视角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偿家教”市场是通过各个参与主体的成本一收益分析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思考,并受教育资源稀缺、传统文化和人口等因素的影响而自发形成的。“有偿家教”问题的治本之法是发展经济、完善民主政治,治标之法是改革教育制度、高考制度、人事制度、更新教育观念、增加教育经费。  相似文献   

17.
生活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便有什么样的生活形式。生活过程是保证人成为人的重要场域,如果离开生活世界,人们的生活及人类的发展都很难想像。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教育史上出现过“教育生活一体说”、“教育准备说”、“教育过程说”、“教育建构说”、“教育交往说”等,都是针对某一个时代教育与生活关系所表现出的问题而言的,都在尝试走出教育与生活脱离的困境。现代哲学中的“生活世界”理论为我们理解新时期教育与生活、教学与生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我们可以从课堂生活的构成出发,变革课堂生活的样态,进而促使教师和学生从单一的教育“专业世界”回归真正属于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8.
农村“留守子女”入学难、辍学率高、学习成绩不佳、心理健康异常、犯罪与越轨现象严重等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之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到位、同辈群体和社会传媒的不良影响等是造成这一难点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社会难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正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家庭教育亲情缺失、学校教育安全缺失和社会教育空白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学校、家庭与社区联手形成合力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丹 《中国德育》2008,(4):17-22
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从“虚拟”走向“现实”具有两层含义: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的产生虽然与“虚拟”的网络社会或网络环境紧密相关,但究其实质,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个体现实道德问题在网络中的体现,因而网络道德教育需要从现实入手;学校是网络道德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应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从幕后走向前台。其基本路径是:探索和遵循网络道德教育规律;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网络化”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