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一个学生违反了课堂纪律,老师暴跳如雷地将他扯出教室,大声呵斥道:“去找你家长来!家长不来,休想进教室!”这个学生急忙哀求:“老师,你打我骂我都可以,千万不要找家长,我保证再也不犯了”。一句话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找家长”真有魔力!据这位老帅说,对调皮的学生光靠说理根本不行,你说一句,他顶两句,教师既不能打又不能骂,只好“找家长”。因为家长听说孩子惹  相似文献   

2.
曾经有位家长说他们的女儿十分害怕老师,问及原因,孩子的回答竟是“老师太高了。”这句听起来有点幼稚可笑的话.却能引发我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3.
家长之累     
孩子是家长生的,一旦孩子在学校有了问题,就要找家长,正像商品有了问题,就得找生产厂家一样———这是一些老师潜在意识中的逻辑。如今有些老师,不仅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套,而且在牵住家长方面也有一套。根据笔者的了解,大致有三种方法:一谓“签字法”。作业完成情况,由家长检查后签字;考试考差了,试卷由家长阅后签字;学生逃学,由家长每天送至学校签到……。笔者办公室的同仁大多受过为孩子签字之累,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二谓“陪训法”。孩子在学校一犯错,家长往往会被“请”到场,低头含羞陪着孩子受训。客气的老师,只训孩…  相似文献   

4.
二、漫画略赏 这幅漫画在构思上是比较巧妙的;“意料之外”指两个人,一是孩子考了零分之后,以为要挨爸爸痛打,但这回爸爸却指责老师,孩子感到“意外”。二是指“爸爸”。考试考不好,只怪孩子,或者怪老师,从来不怪自己,把自己看作“意料之外”的人。这也正是漫画讽刺的核心,也就是说,漫画家不在讽刺孩子,不在讽刺老师,而是讽刺家长只知埋怨他人,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正面立意也是清楚的: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也应该投入精力,帮助孩子学习;毒打与指责都是无济于事的。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是很多的,我们可以联系实际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5.
又到家长接孩子的时间了,每到这时,也是我们老师最忙的时候。一位老师守在门口看着幼儿离国,另一位老师和保育员则忙着给幼儿找衣服,不停地问家长有没有孩子落下的衣服。真是忙得团团转。一个家长问:’“老师,孩子的蓝色牛仔衣呢?”我赶忙帮她找,可找遍了整个教室都没有发现,只好向家长道歉:“真对不起,不知被哪位幼儿拿错了,明天一定给你找回来,”这类事情时常发生.使我的工作很被动。小班幼儿穿脱衣服的闭力差,家长又怕孩子着凉,经常给幼儿穿很多衣服来园。结果,小朋友每次户外活动玩起游戏来就满身大汗,老师就把他们的…  相似文献   

6.
“老师,我孩子写的是哪张啊?”A家长一脸茫然,找不到自己孩子写的话。“老师,这张是不是我孩子写的?”B家长指着月牙形的小纸条不确定地问。“这孩子,想不到有那么大的心理压力,我平时真是太忽视他了。”C家长凝视着自己孩子写的纸条,一脸愧疚……  相似文献   

7.
魏美红 《山东教育》2003,(27):43-43
育家长如何走进我们的教育活动?我们每年五月份都要鼓励家长积极申请“助理教师”职位。我们把“入选”的家长编排到班级和老师身边,让家长和老师一起制作教具,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上课——意在让家长直接参与到教师组织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中来。每个教师都要做好“助理教师”的指导工作,这也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一次考验。毛毛妈妈在协助老师组织孩子们“幼儿早期阅读”活动后,感慨地说:“一个简单的字,一句短短的诗歌,经老师的嘴一念,在孩子眼里,会变得那么神奇!以前总以为自己的孩子不可教,现在才明白是我们家长不会教,真该好好学学。”孟…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常有学生逃学之事发生,特别是初中一年级逃学的孩子比较多。孩子逃学,家长恼火,教师也伤脑筋。有些教师诉苦道:“话说得重了点,学生找不见踪影,教师还得承担责任,真是深不得,浅不得,现在的老师真不好当啊!”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逃学呢?我带着这个疑问与曾有逃学行为的孩子谈过心。有的孩子说上学没有意思,不爱读书;也有很多逃学的孩子是因为老师让请家长而又不敢跟家长讲,到了学校又不好向老师  相似文献   

9.
说起家长、老师之间的相处之道,可以说是许多家长、老师都很关注的问题。很多老师在学生违反了纪律、学习总是很差的时候,或者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受阻后,也会找家长一起寻求解决的办法。但是,就像孩子害怕老师一样,许多家长害怕老师的“召见”。因为有的老师就像训斥  相似文献   

10.
老师:最近你的孩子在与别的孩子打架时说:“你打我,我就打你。”我问他为什么要打架并说这样的话,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孩子告诉我是你们家长教的,是这样吗?家长:是这样的。老师: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之间打架有时会相互造成一些轻伤。家长看了后心疼,也常常有家长找老师问罪。我们理解家长的心情。但这种情况的发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希望家长  相似文献   

11.
周末晚上接到孩子同学家长的电话,问我们的孩子回家没有,说他们孩子出去一天了,老师让去“找春”,现在未回来。撂下电话,我脑子里闪动了一下:“找春?这显然是一次作文实践活动,我们家的孩子怎么没去呢?”晚饭后,电话又响,孩子去接的,正是那个“找春”刚回家的同学打给他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们在北京的陶然亭小学、体育馆路小学、板厂小学与部分家长进行了座谈,搞了问卷调查,并恳请他们一定要实话实说——如果老师不喜欢自己的孩子怎么办?现把它整理出来发表。当然,每一条都是家长的个人之见,又都是毫无掩饰的心声,登出来,只是想使老师与家长能了解、沟通、理解、配合。家长谈——如果老师不喜欢我的孩子,我怎么办?△老师应该喜欢所有的孩子。如果遇到老师不喜欢我的孩子,可以找老师了解一下情况,分析一下原因。另一方面,要教育孩子自己喜欢自己,并且告诉他:“家里人都喜欢你!”△我会告诉我的孩子,要努…  相似文献   

13.
镜头(1)小学的放学时间到了,孩子们排着队伍由老师带领到校门口,门口围满了来接的家长。过了一会儿一位家长气冲冲地跑到老师面前:“我的孩子呢?”老师说:“我已经送到校门口了。”家长责问:“我怎么没接着?我的孩子还小,如果孩子出了什么事你能负起责任吗?你这个老师是怎么当的?……”老师真是有苦说不出,只好到处地找,最后在学校门口的小店里找到孩子。镜头(2)四年级的小明跑步时不小心跌倒了,头擦破了皮,老师随即带他到校医处进行了处理。第二天家长找上门来,说:“孩子怎么会跌倒?要你班主任干什么用的?怎么不负责孩子的安全呢?如果孩子…  相似文献   

14.
“这孩子怎么会讲脏话?”、“小小年纪脾气这么坏。”……不知家长们在责备孩子的时候,有没有从自身找找原因?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们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不要找借口“工作忙”多数家长不愿意与老师进行沟通,往往借故于“工作忙”等原因。建议这样的家长,要改变与老师沟通的态度,明白积极配合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傲家长的“天职”。主动走近老师,是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新闻观察     
“知识型陪玩保姆”流行上海 据《新闻晨报》报道,今年暑期,上海不少家长给孩子找家教不再为补课,而为了陪孩子玩。在复旦大学家教部,记者看到十几份要求家教老师全天“陪玩”的登记单。和普通家教相比,家长更看重“陪玩”家教老师的素质,一致要求“诚实可靠、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大学生作“陪玩”,有的家长甚至还提出字要写得好、至少有一两项爱好专长等要求。为了让老师和孩子能够“亲密接触”,不少家长还包老师吃住。 据了解,暑假留校的学生多是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外地学生和志愿考研生,其中不乏品学兼优者和优秀学生干…  相似文献   

17.
随着幼儿升入大班,即将上小学,不少家长开始焦虑,纷纷找老师询问孩子要不要上学前班,甚至有的家长说:“幼儿园各方面都很好,但是不教孩子拼音、写字、算术,我担心小学会跟不上。”“我每天回家问孩子在幼儿园学了什么,孩子什么都说不出来。”“幼儿园什么都不教,孩子每天就是瞎玩。”  相似文献   

18.
当我问几个学生“你认为合格家长应该是怎样的”时,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现在没有几个家长合格,整天就知道让孩子学呀学。”“作为孩子,你谈谈对合格家长的看法?”我进一步征求学生的意见。于是学生们便提出了几条建议值得我们做家长的思考。不打孩子。孩子希望能在自己犯错误特别是考试没考好时,家长能与孩子一起找错误,而不是打一顿,来个“皮带炒肉丝”。有一名同学说他数学考了62分,老师要家长签字,几个同学一起回家时,一路上他都不吭声,问他原因,说是今晚要挨打了。另一名同学给他出主意说:“你就装作头痛恶心,上次我就这样,结果…  相似文献   

19.
和朋友谈天,常常听到这样的感慨:“我那儿子太不听话了,我快管不了了。”“我那女儿不行,到现在还不会算题。”听后我心里总有说不出的酸楚,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干嘛非要让他识几个字算几道题,家长才算有了夸耀的资本呢 ?连这么小的一个孩子都“管”不了,家长也需从自身找一下原因,要用心体会孩子的心理。   我女儿尚赏在中二班,自入园以来,她在各个方面较同龄幼儿相比发展得较为平衡。这首先应当感谢幼儿园的科学管理和带班老师的精心教养,同时,我们也努力尽到家长的责任,积极当好老师的助手,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与习惯,使…  相似文献   

20.
焦卫燕 《山东教育》2004,(36):55-56
要养成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交往习惯.只靠幼儿园是不行的.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不下课的常任老师。孩子的许多不良习惯是由于家庭教养不当形成的。有时.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在一些公共场所.孩子由家长牵着、抱着,每当孩子跑去找小伙伴时,家长便追过去把孩子抱回来说:“快过来,当心人家打你!”还有的家长担心小孩子到人家家里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