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生于川北大巴山怀抱,一生与山结下不解之缘。六十年代我耕山耘地,是山区农村新一代农民;七十年代在一所山村小学任教,开门见山,每天爬山不止;从八十年代至今,我在县委供职,仍是用脚步量山的高度,量山路的长短,在县委担任市报驻县记者站站长和县委报道组长16年来,我敞开嗓子唱“山”歌,唱出了20余万字的新闻文集《大山的回声》,省委、省政府授予县委报道组“四川省先进新闻集体”,广元市委向我颁发了“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拔尖人才”荣誉证书。  相似文献   

2.
四问南充     
南充血案中的四个为什么,提出疑问的不独独是南充,还有四川还有中国。为什么案发地点惊人一致依山而建的南充市玉坪公园,林木葱郁空气清新。园内的插旗山,还是一个登高望远的极佳去处。站立于插旗山的半山腰,看南充市区,亭台楼阁,尽收眼底。顺着一条山路往山顶走,还可以品味一栋古楼,据称当年陈寿就是在那栋楼里写完了《三国志》。西山风景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整体规划出笼的。如今,昔日熙熙攘攘的两山风景区,差不多已成“鬼区”,游人稀少。一个看楼人站在楼上说,“案子破过后,只有个别喜欢晨练的老翁来过。”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我写的言论稿时而见诸报端。有人便问我:“写言论稿有什么秘诀?”我说:“打山仗!”“打山仗”在我的家乡就叫吵架。后来,也延用作大声争吵。那么,“打山仗”与写言论稿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4.
关于《环球绿色行》这部书的内容,我想用不着说什么,因为有些朋友已经读了,有些朋友以后也有机会读这部书。现在我想说说这本书有什么特点,和别的书有什么不同。说三点: 首先,有人同我这本书是怎么写出来的,我说是“走”出来的。从1980年我调到北京自然博物馆创办《大自然》杂志开始,到去年带领大学生绿色营去西藏,我整整走了十八年。我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什么学问家,但我有自己的特点。可能是从记者生涯到科普作家,我强调调查研究,强调第一手资料,强调亲身体验。在西双版纳采访野象,我一定要看到野象;在梵净山采访黔金丝猴,我一定要看到黔金丝猴;在神农架采访药用植物,我一定要药农带我采到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金钗石斛。看到它们是很短、也许只是瞬间的事情,但达到目的却是  相似文献   

5.
由记者而作家,由名记者而名作家,在世界在中国都是一条路。许多人正是这样走着,许多人是这样走过来。然而一个是“作”,一个是“记”,相去较远。近些年这二者的距离,常令我反侧辗转。作家重在自个儿“作”,把生活嚼细,咽下去,消化掉,再吐出来,“作”成文学作品,“作”成形象、情节、故事、冲突。而记者不然,重在“记”,记下哪儿有那么一档子事,记下航天飞机掉下来,记下赵紫阳在记者招待会上满怀信心地展望中国改革。如此等等。我以为读作家的作品,理所当然地感受到一个作家自个儿。小说、报告文学如此,诗歌、杂文、散文尤甚。“我欲乘风归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自个儿”就摆在明面上。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作家的“我”也是明摆着的,焦大若登临泰山,未必有“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再如鲁迅杂文、巴金小说,即使没露出一个“我”字,读者也是始终可以感到一个活灵活现的作家自个儿。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光学不写,眼高手拙;光写不看,提高很慢。”有人把读与写比喻为鸟的两翼、车的两轮,是很有见地的。只有两翼发达,才能振翅高飞;只有两轮竞进,才能驰骋千里。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顾此失彼,要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首先说说学习。最近,我参加过一个部队的新闻报道工作会议。在会上和刚作报道工作的一些通讯员谈起学习,不少同志总是惋叹:“我啊,很想学习,就是忙得没时间学呀!”“时间”似乎成了学习的障碍。由此,想到西汉文学家刘安说的一句话:“谓学无暇者,虽暇亦不能学”。就是说,那种整天喊着没有空闲时间学习的人,有空闲时间他也不能学。我看这是一句真理.时间本来就是挤出  相似文献   

7.
做新闻工作数十年,回忆一些往事,有甜酸苦辣之感。“第一名解放军”1949年10月初,我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西南服务团,从南京出发,经过长途跋涉,于12月初抵达刚刚解放的重庆,分配在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当记者。一上班,我就同北碚军管会的同志们一起去北碚采访。北碚距离重庆70多里路程。我采访的第一个地方是北碚最大的矿山——天府煤矿。它离北碚20多里路,位于崇山峻岭之中。我是苏北人,不善于爬山,加上又有气喘病,一走山路就气喘吁吁。但还是走到了天府煤矿。我到办公大楼去找  相似文献   

8.
一次灵魂的“洗礼”哈萨克人说,雪山冰水是圣水,能净化人的灵魂,也能映照出入的灵魂。雪灾面前,生与死、利与害的不和谐音强烈震撼着每个人的灵魂。通过这次20天的雪灾采访经历,我们这些记者的灵魂也受到一次洗礼。2月24日,我们在吉木乃县别斯铁热克乡采访时,听说在加勒哥斯哈拉盖村,有一个牧民党员耶生,在自己也受灾的情况下,无私地帮助了许多人。这是个典型人物,我们准备采访,乡长卡德尔别克劝阻说:“那里都是山路,雪又厚,路实在不好走。”我们执意要去。陡峭的山路上到处是雪,车几次陷进雪里,我们只有下来用铁锹挖,用…  相似文献   

9.
梁文祥 《传媒》2000,(9):23-24
每逢春运,广州火车站都是我必到之处,今年也不例外。就是在这“不例外”之中,我意外地拉开了一幅触目惊心的帷幕。 有人告诉我,就在火车站广场上东一堆西一群的盲流中,隐藏着百来号“瘾君子”!乍听,心头一惊,便独自去广场上转悠。在这些衣衫褴褛的人群中,我看见了一双双目光呆滞、令人心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农村记者,我每年都要到农村走几次,以便对每一个时期农村和农民的情况真正地有所了解;但是,深入到农村之后,我又常常感到惭愧。尽管我们有几十万新闻大军,尽管有人说“记者满天飞”。可就是有人想见记者而难以见到。这就是农民! 今年夏天,我们在湖北大别山区采访,当我提出要去农村到农民家里看看时,县委书记显得挺惊讶,对我说:“北京来的记者能下到县里就不错了。”就是在这个县,我听说,一次县委书记深入到山  相似文献   

11.
将高中低档三样莱肴摆放在您面前,您是先吃“高”的还是先吃“低”的?同理,在“大师”与“文瘩”之间,您先读谁?或者只选其一?游历黄山之后,对山我们就有了一种“眼光”;浮游大海之后,对水我们就有一份感悟。读名人传记,便如看山外山、天外天,总有洞天可观。那些唱了几支歌,逢年过节在大晚会上露一手的“星”们;那些演了几部戏,大报小报炒来  相似文献   

12.
吃东西,有人嗜甜,有人嗜酸,有人嗜苦,有人嗜辣,有人嗜咸,但究其实,不过是兼吃五味时对某一味有所“倾斜”罢了。倘若始终给他“五味”中的一味,即使是食性再“宽容”的人,也免不了会倒胃口的。所以,要想吃得有味,非得五味俱全不可。记者的采访生活也是如此。唯其在采访中有不同味道的体会,才会感到采访生活的有味。无论到哪里采访,无论采访什么,除了乐感,还是乐感,潇洒得可以。世间是否有这样的记者,我不知道。我因为没有这种“潇洒”的水平,所以今年三四月随参加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河南代表团采访,倒实实在在产生了多味的体会。先说对“急”的体味。第一次随团参加全国人代会报道,走得很匆忙,一到北京李长春省长就指示说,全国人代会期间,《河南日报》天天要有反映。一听此言,心里不免就有点急。大  相似文献   

13.
有人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讲的是读书要随手作笔记。并非一味在书上写字。有些书,版本平常又易于购置,在书的天地头和字里行间写下想说的话, 自然可以;有些书,版本贵重又属罕见,还是以不信手涂鸦为好。我有过教训。有一部五家评五彩印《杜工部集》,还有一部三家评五彩印《李义山诗集》,都是清代精刻本,现在不多见了。买来的时候,一边读一边在书楣上写了一些字。现在看来,评语很不精采,字又写得难看,十分后悔。好在“污染”不多,否则  相似文献   

14.
读范     
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本书。应该补充的是: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要了解一个人实在太难了。你觉得了解了,其实并不了解;你觉得看透了,其实未曾看透;你认为伟大的,其实未必伟大;你看似平庸的,或许品质非凡。肯定了的又会否定;否定了的重又得到肯定。一生可以读完许多书,却很难读完一个人。喜欢把事情简单化的人,提出的问题只是“好人还是坏人”或者“尧舜还是桀纣”。其实,这远远不能描述人物的丰富内涵。且不说“好人”“坏人”的分野标准各异,就是“尧舜”“桀纣”,又何尝可以将天下之善恶尽归焉。这回想说范仲淹,这是我始终钦佩的一个历史…  相似文献   

15.
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利害相关,休戚与共,也是党报报道的一项重要内容,理应为群众所“特别关注”。但长期以来,却恰恰是这类报道为读所不喜所不取,好像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问题出在哪里呢?我看主要还是出在我们报道自身上。不客气地说,我们有的政府工作报道,就像是某些市长作工作报告,冗长、滞重、死板,不自知,还嗯呀啊呀有许多官腔。这且不说,更有重要性一大堆,必要性一大摞,措施、办法用火车拖。搞了半天,与老百姓有啥关系呢?反过来,我们还要责怪读不关心国家大事,没有政治素质,这是不是有点不讲道理呢?有人说:“干脆,尽量减少政府工作报道。”照我看,作为基层党报,这一点较难办到。那么,出路只有一条,努力改进政府工作报道。改进涉及诸多方面,我想,最起码,报道政府工作要多从读关心的角度切入。  相似文献   

16.
说来也怪,从实际从事新闻工作到跨入全国唯一的军事新闻系一回想这几年走过的新闻道路,几多艰辛,几多欢乐。我和新闻批评结下了不解之缘,乐此不疲一愿为之呼吁,为之冒险。有人说我思想太偏激,专爱挑刺。也有一些关心我的首长和战友劝我:在部队摘新闻要报喜不报忧,还是少搞批评报道为好,但我天生就是块冥顽不化的石头。认准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以至于在我的周围,一些‘搞明”新闻同行背地里都称我为“傻冒”。别人怎么评价对我来说无所谓。记得但丁曾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想,只要自己走得正,行得端,开展新…  相似文献   

17.
陈实 《传媒》2003,(5):45-45
高凯明文崇孙犁,体近四叶,风格于清简潇散之外透出从容徐婉,思想在朴素平淡之中藏有深曲悠远,几乎篇篇有别人的故事,自己的故事,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轻松,读起来愉快,即使像卡尔维诺那样头朝下脚朝上地倒立着读,大概也不会累的。 《简朴生活》收入散文18篇,体裁、风格与他的《静流则深》基本一致,还是有那种齐鲁的豪爽和岭南的灵秀,还是有他个人体性的自然流淌。不同的是,两本书成了两个创作阶段的象征——90年代守住的是“宁静”,新世纪则走向了“简朴”。我把两本书的60多篇文章一一读过,相信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有某种内在的创作规律或趋势隐匿其中。 散文有“大”有“小”,有人善  相似文献   

18.
或许有人看了文章的题目会感到奇怪:报纸当然是编辑办的了,记者写稿,编辑编稿,然后印出来,就是报纸。怎么可能是报纸来“办”编辑呢? 话是一点也不错的。从报纸的“生产流程”来说,报纸是“我”生产的。但是,无论是7年多的记者生涯,还是7年多副总编辑的工作中,却常常有一种被新闻赶着走、被报纸赶着走的感觉。比如说,当记者时,确实常常在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发现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事物、有感人  相似文献   

19.
李泽厚先生是一个自负而有趣的人,前几年读他与陈明的对谈录《浮生论学》时就有这种感觉,如今读《李泽厚近年答问录》,这种感觉又浮现出来。比如,当记者问他“能否对自己做个评价”时,李的回答是这样的:“近两年已经有好几位这么问过我了。我对自己不好做评价,让时人特别是后人评价吧。我总不能像牟宗三说自己是‘古今无两’吧,有人说我已在美学上远超朱光潜,哲学上远超冯友兰。我心里倾向接受,口头却连说不敢,我还没想清这到底是我的谦虚还是虚伪。  相似文献   

20.
报道关全局,得失寸心知。有一回,我向报社老领导请教,正在兴浓处,他话锋一转,说:“莫以为跟着叫好就省心,不,不!”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他还是顺着自己的思路开拓。什么报人可不能学街头围观卖膏药的那帮人,只要人家双手抱拳,走一圆场,说一声:“哥儿们弟兄给捧个人场”,我们就扯着脖子直声吼:“好!”不管他卖的是真东西还是伪劣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