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向军 《学语文》2003,(1):22-22
目前全国中学语文教材还没有选入歌德的作品,但鉴于歌德作品的崇高价值及其在中学生中产生的广泛影响,人民文学出版社已把《歌德谈话录》列为中学生课外读物丛书出版。《歌德谈话录》原书约有四十余万字,被尼采评为“德国最佳作品”,在世界上已流行两个多世纪,传遍世界各文明国家。这部著作由歌德的私人秘书爱克曼辑录,以优美轻灵的文字记录了歌德1823年6月10日至1832年3月22日这九年间的谈话和生活,内  相似文献   

2.
前两天看《歌德谈话录》,看到十多页,忍不住回头看译者是谁,朱光潜,嗯,不服不行。  相似文献   

3.
读书与从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这是唐代韩愈《师说》中的名句 ,说明要想把书读好 ,必须从师。究竟应该怎样从师 ,中外古今流传下来的许多从师佳话 ,可以给我们以启示。现在的中学生 ,不知道歌德的人已经不多了 ,但不知道爱克曼的人一定不少 ,但爱克曼这个名字是不应该忘记的 ,因为他是《歌德谈话录》这本书的作者。《歌德谈话录》同歌德的作品一样 ,在全世界拥有众多的读者。歌德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一八七一年德国统一之后 ,歌德成为德国文化界的“圣人” ,被尊崇为“奥林匹斯神”。当时 ,爱克曼…  相似文献   

4.
由艾克曼辑录的《歌德谈话录》被挑剔的尼采誉为用德文写作的最重要的散文。它记录了歌德晚年有关文艺、美学、哲学、政治、宗教、自然科学以及一般文化的言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有关歌德创作、思想、活动的百科全书。歌德和艾克曼的谈话闪耀着智慧与学理之光,能给予我们以精神的启迪、解放、洗礼和提升。在《歌德谈话录》中有许许多多的闪光点,其中最耀眼夺目的闪光点便是歌德的世界眼光。歌德在1825年1月18日的谈话中说:“世界始终是同一个世界,一些情况反复出现,这个民族和那个民族一样过生活,谈恋爱,动情感,那么,某个诗人做诗为什么不能和另一个诗人一样呢?生活的情景可以相同,为什么诗的情景就不可以相同呢?”基于这一认识,歌德把人类的文学看作由多样的民族文学构成  相似文献   

5.
再读《歌德谈话录》,于囫囵吞枣之余又多了一点粗枝大叶的感受。该书辑录了晚年歌德关于文学创作、美学、政治等方面的言论,也不妨看作是歌德对自己生平的回顾性总结,因岁月的磨洗而充满醇厚的香气。遗失的诗人气质该书在《对青年诗人的忠告》  相似文献   

6.
从审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丰子恺的艺术人生。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是以培养真善美的崇高人格为目标。由于他具有对应地建构审美生境和审美人生的潜能,他的审美教育理论实际上已超出了真善美的审美场,向着益、宜的高层次的审美场发展。  相似文献   

7.
[作者档案] 歌德(1749-1832)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剧作家、批评家,德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同荷马、但丁和莎士比亚一起,并称为欧洲四大文化名人。歌德的主要作品如《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威廉·迈斯特》和《西东合集》等都成为世界经典名著。《歌德谈话录》是由艾克曼辑录而成的。  相似文献   

8.
柴静 《课外阅读》2011,(24):55-58
一前两天看《歌德谈话录》,看到十多页,忍不住回头看译者是谁,朱光潜,嗯,不服不行。没有一字不直白,但像饱熟不坠的果子,重得很。看这本书,就像歌德说的:"在最近这两个破烂的世纪里,生活本身已经变得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德意志实可称得上是智慧之邦了。几百年来,康德、歌德、席勒、黑格尔、海涅、尼采等一个个不朽的名字在德意志文化史甚至世界文化史上熠熠生辉,他们一个个潇潇洒洒以各自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最近,我拜读了由歌德的崇拜者兼助手艾克曼编写的《歌德谈话录》,以期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欧洲文化四大名人”之一、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歌德。  相似文献   

10.
叮咛小语     
美其实是一种本原现象,它本身固然从来不出现,但它反映在创造精神的无数不同的表现中,都是可以目睹的,它和自然一样丰富多彩。--歌德《歌德谈话录》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会失掉一半。--斯宾塞《教育论》  相似文献   

11.
【导读】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也是世界性的伟大作家。歌德一生勤勉写作,除了诗歌、戏剧和小说,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代表作有著名诗剧《浮士德》,文艺言论《歌德谈话录》,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自传性作品《诗与真》等。  相似文献   

12.
真善美是人类社会的本质,更是艺术的本质,是艺术教育的审美底线。在艺术教学中离不开真善美这一基本意识形态。”善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统一的意义所在,也是艺术创作所追求真善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歌德谈话录》是教育部新编《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的中学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其中包含歌德许多有价值的文艺美学思想。如关于艺术虚构的问题,歌德认为,在艺术创造的较高境界里,艺术家可以挥洒自如,求助于虚构。再如,歌德主张艺术创作要从具体、个别出发,不能从观念出发,这对我国“文革”时期遵从的“主题先行”的文艺创作主张是一个有力的反驳。把这些美学思想作一梳理,并结合中学语文教学进行研究,对于深化语文教改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正>《歌德谈话录》辑录:[德]爱克曼译者:朱光潜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歌德的人格魅力。可以先从歌德与席勒的交往谈起。歌德比席勒年长10岁,而且两人的性格并不相同,席勒重理念、性情偏激、容易冲动,歌德则重感性、性情宽和、行为沉稳。但由于在文学上的志向一致,两人走到了一起。两人在订交的10年里一共通信2000多封。歌德说:"他给我的一些信是我所保存的最  相似文献   

15.
歌德所提出的"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历来有多种解释.它要么与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联系在一起;要么与以一种自恃的主流文学来一统天下的中心主义联系在一起;要么与人类文学演变的历史上所必然出现的结果联系在一起.本文结合<歌德谈话录>的具体语境,指出歌德的"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所具有的三种所指内涵,进而说明歌德的"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所张扬的既是一种理想,更是歌德本人践行的一种"生活样态".  相似文献   

16.
构成审美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的三要素是审美知识的教育、审美形式感的培养与审美情感的陶冶。美与真善一鼎三足,相依相成。审美教育必须把根深植于真善美统一的土壤上,才能获得高远的意境和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久违了,伯尔尼!" 初到瑞士的首都,我竟然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十几年前在大学里曾读过德国大诗人歌德一些名著,如<诗与真>和<歌德谈话录>等.歌德1789年在与友人书中谈及其第二次瑞士之旅时,对伯尔尼的美丽惊叹不已,称伯尔尼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丽的城市".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我的心中开始种下了"伯尔尼情结".  相似文献   

18.
歌德(1749-1832)是德国伟大的作家、诗人、思想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如果把世界文学史比作大厦的话,他是其中一根巨大的支柱。他一生著述甚丰,有《歌德全集》143卷传世,代表作有诗剧《浮士德》(写作过程延续60年)、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剧本《葛兹·冯·白里兴根》、自传《诗与真》等,还有《歌德谈话录》。  相似文献   

19.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为此,人们必须首先在思想上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生态真善美教育是培养人们生命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生态认知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机械工具论认知,从有机整体的生态认知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通过生态伦理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功利主义看法,从“推己及物”的生态伦理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通过生态审美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狭隘审美,从“天地大美”“自然全美”的生态审美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生态真善美相统一的教育,培养出人们真善美相融合的生命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而审美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席勒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教育的人,审美教育对人的成长的意义是很明显的。”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青年学生,培养其良好的审美素质,有助于他们追求真善美,是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对象所生活的环境并不纯净,影视文化良莠不齐,书刊市场鱼目混珠。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他们辨别真善美的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