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特殊教育重大决策部署,筑好教育公平的托底工程,以更有针对性的举措着力解决教育领域特殊群体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推进特殊教育普及普惠、适宜融合、学业就业一体发展。一是全域统筹优化特殊教育资源布局,构建特殊教育十五年一体化发展机制,全学段多元安置,特殊学位供给更加优质普惠。二是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加强教育科研引领,开展常态化制度化评价,促进课堂提质增效。三是发挥特殊教育学校骨干作用,优化特殊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拓展特需学生就业渠道。从而强化特殊教育普惠高质量发展,努力办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全市特需儿童少年教育实现从“好上学”到“上好学“”就好业”的跨越。  相似文献   

2.
普通学校融合教育是当前特殊教育的发展重点。江苏省常州市聚焦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切实做好特需儿童筛查、评估、安置及转衔工作,扎实开展融合教育课程调整,为特需儿童提供个别化教育,及时进行特需儿童功能性问题行为分析和干预,并通过加强特需儿童班级管理来营造适合特需儿童健康成长的融合环境,聚力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融合教育新样态。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特殊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对标“学在临平,美好教育”品牌建设要求,坚持特教特办,健全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全力打造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临平”样板,为区内每一名特需儿童少年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美好教育。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劳动教育对特需儿童的成长发展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是落实特殊教育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与技能课程标准》指引下,《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劳动教育指导手册》面向低、中、高年段构建相互衔接、进阶有序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满足特需儿童的劳动文化养成需求、自主劳动需求及社会参与劳动需求,培养他们具备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全纳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人人受教育”。强调“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一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要求“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有特殊教育需要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这些学校应该将他们吸收在能满足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引自1994年《萨拉曼卡宣言》)  相似文献   

6.
“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概念已经转变为 “特殊需要教育”(Special Needs Education)。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广州市特殊教育的对象也逐渐从三类(视力、听力言语、智力)残疾儿童拓展到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1998学年,广州市有特殊教育学校14所(不含工读学校),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28个,7—15岁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95%。目前,共有6815名特殊儿童在普通中小学、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和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他们因视力残疾、听力言语残疾、智力残疾、多动症…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是南京历史上“老八所”名校之一。建校80多年来,学校矢志不渝重视每一个儿童的发展,努力为儿童的生命成长奠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认真落实特殊教育主体责任,以贯彻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为抓手,抓住南京市开展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契机,系统谋划、科学推进,举全校之力,努力构建多维融合教育支持系统,在推动新时代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中扛起名校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8.
学前融合教育(inclusive preschool education)是指在普通学前机构内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开展教育。回顾美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的“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提倡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回到正常教育环境中,该阶段主要关注特殊幼儿的“安置”问题,而忽视教育环境应该为接纳特殊幼儿做出转变;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体化(integration)”,强调要保障特殊幼儿在正常教育环境中的适应。  相似文献   

9.
应敏 《今日教育》2006,(4):9-10
1994年在萨拉曼卡举行的特殊教育需要世界会议中提出了全纳教育,倡导“每个儿童都是特殊的,每个儿童都需要特殊教育。”所谓“全纳教育”就是教育要促进所有儿童的参与,不排斥任何人,其中包括特殊需要儿童,“全纳教育”关注的是所有儿童。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融合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趋势。目前约有49.15%的有特需教育需要的学生在普通教育学校就读。科学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够作为改善特需儿童执行功能的有效手段。特需儿童融入学校体育课程,需要体育教师根据特需儿童的身心特点,研究制订科学、适切、精准的个别化教学策略,促进“普特融合”,助力普通儿童和特需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全面发挥体育的综合育人功效。  相似文献   

11.
殷雅竹 《江苏教育》2022,(82):31-35
特殊教育对象定义范畴的扩大是世界各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普遍历程。2021年12月3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首次将“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青少年”纳入特殊教育对象范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标志着我国特殊教育从关注人的静态结果(残疾)到关注人的动态发展(特殊需要),从注重福利保障(残疾托底)到注重科学育人(支持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江苏省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国家特殊教育发展新要求,全面落实以人为本新发展理念,深入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更为细致、可操作的特殊教育新定义。  相似文献   

12.
美国IDEA法案的演进及其特殊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球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与人权发展的角度看,通过立法来实施和保障特殊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特殊教育的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残疾人特殊教育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参与机会是否平等、是否享受平等人权的基本尺度。美国《障碍者教育法》(简称IDEA)自1975年颁布以来,不仅对美国特殊儿童平等回归到普通教育环境有明显的改观,而且对美国特殊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世界各国特殊教育的立法与实践都有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普及智力障碍儿童高中阶段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海地区智力障碍儿童高中阶段教育存在普及率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为了满足智力障碍儿童发展的需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顺应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上海应尽快普及智力障碍儿童高中阶段教育.上海市政府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而且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较大,从而使普及智力障碍儿童高中阶段教育成为可能.文章最后还提出了上海如何普及智力障碍儿童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4.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以下简称《提升计划》)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的目标.这个总体目标既表明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方向与国际特殊教育发展趋势的一致,同时要求继续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全纳教育模式,使残疾儿童少年能够接受公平的教育,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5.
这里所讲的特殊教育,包括盲童、耳聋儿童、智力落后和其他肢体伤残儿童的教育,它是一个出家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个组成部分。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把这些被称为“残废”的人,通过教育培养成为“残而不废”或“育残成才”,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有特殊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许多省,市的特殊教育都有较快的发展。我省的特殊教育,在整个安徽教育事业和全国特教事业中,都处于落后状态,与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很不适应.因此,积极发展安徽特殊教育事业是刻不容缓的。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6.
最新修订的“智力障碍”定义系统,更加注重个人功能状态的改善,强调特殊教育就应该成为最有效的支持体系,帮助智力障碍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根据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特殊教育启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提高他们的社会化发展水平,以形成广泛的社会适应技能为主要目标,并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区生活等方面构成一个完善的课程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句容市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苏省一期、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以及《“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推进融合教育,积极探索适应普特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有力撬动了区域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正>学前融合教育不仅能够让特殊需要儿童在平等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获得与普通幼儿相同的机会和权利,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让普特幼儿加强融合和交往,助力幼儿社交能力的提高和身心健康,进而促进社会的包容和平等,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第二十三条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区域内残疾学前儿童的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统筹实施多种形式的学前特殊教育,推进融合教育。《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分别提出,  相似文献   

19.
为特需学生提供科学的转衔支持是提高融合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江苏省海安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课题研究为抓手,通过强化一体统筹、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升教师家长育人能力以及组织丰富多彩的转衔活动等方式,推进融合教育关键节点“科学转衔”的县域实践,提高融合教育质量,帮助特需学生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的普通教育发展较快,绝大部分适龄儿童都能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然而,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特殊教育,虽亦有所发展,但尚待进一步加强。本文将就此谈谈发展特殊教育的认识和意义。我国的特殊教育,随着其自身的发展以及同国际教育界的交流、合作与接轨,已突破以“盲、聋、弱智”为中心的狭义模式。现行的特殊教育是以超常、低常、器官缺陷三大类包括超常、弱智、盲、聋、交往障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画语障碍、分重残疾为主的综合性教育模式。由此看来,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既相互联系,互有交叉,又各有分工,特殊教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