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儿童成人化”是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对儿童成人化现象进行研究,从其定义和表现出发,探究其产生的缘由,并思索电子媒介时代学校道德教育该如何应对“儿童成人化”这一遭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儿童社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儿童成人化”问题日益突出。服装、娱乐和文学作品的成人化趋势是当今“儿童过度社会化”的主要症结和表现,其根源在于成人和社会以“小大人”和“工具化”为表现的儿童观。只有真正地认识、了解儿童,重视童年期的价值并提倡“无为”,才能让儿童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世界。  相似文献   

3.
“小学角色教育模式建构研究”是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这一德育模式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角色承担、角色学习、角色体验、角色认知和角色冲突等为方法,解释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团体和个体相互影响的一种道德教育的应用新理论。其目的是个体通过社会化,体验做人、做事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使儿童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的社会角色,即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4.
推行“开放式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开放式道德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道德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推行“开放式道德教育”。必须加强比较研究,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更新教育观念,坚持道德教育的主导性,实现德育社会化,体现自身特色,以期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儿童社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儿童成人化"问题日益突出。服装、娱乐和文学作品的成人化趋势是当今"儿童过度社会化"的主要症结和表现,其根源在于成人和社会以"小大人"和"工具化"为表现的儿童观。只有真正地认识、了解儿童,重视童年期的价值并提倡"无为",才能让儿童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世界。  相似文献   

6.
“少年老成族”是小学班级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身心发展早熟、成人化,超出了其特定的阀限,出现“超社会化”的不良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不正常的环境催生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理念上进行建构,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7.
周燕 《教育导刊》2006,(1):11-14
大众传媒(也称“大众传播媒体”或“大众媒介”)作为个体社会化的四大承担者之一,对儿童社会化有着重要影响,这已成为教育社会学者的共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随着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我国儿童的生活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用和享受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儿童电视频道及栏目、儿童电台及广播节目、儿童报刊杂志等获得空前发展;随着传播新技术的普及,新兴电子媒介也迅速进入了儿童生活。全国城市儿童调查表明,我国儿童接触的主要媒介有电视、报纸、广播、卡通、录音带、字书、杂志、电影、电子游戏机、录像带、计算机、网络等12种。儿童开始成为电子出版物的消费者和互联网络的用户。  相似文献   

8.
电视媒介作为学前儿童的“重要伙伴”,陪伴着学前儿童的成长,但由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不成熟,极容易认同电视媒介传播的性别角色,从而影响自身性别角色社会化发展。从女性主义视角探究,电视媒介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有积极的影响,但也有明显的刻板的消极的影响,应在性别角色设置、特征定位、家庭和社会观念熏陶等方面采取有利于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主人"是稚气十足的儿童。他们爱玩、爱动,爱新鲜有趣的事物;他们愿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知识的理解;他们的学习目的性不强,常常需要用不断的表扬和激励来维系课堂学习。纵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人化"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成人化的生活情境、成人化的学习活动、成人化的课堂语言等。课堂成人化的入侵,是对儿童的研究不够,是"主体"缺失;  相似文献   

10.
造成当前道德教育困境的因素很多。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着反道德的现象:无视人生意义的规范化道德教育;无视儿童存在的成人化道德教育;无视人的主体性的强制灌输;无视德育方向性的放任主义;扭曲学生身心的道德规训等。我们必须对其批判,回归道德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智能化时代互联网发挥了施化者的作用,儿童的社会化脚步明显超越这一阶段的“度”,儿童以伪成人的身份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们表现出行为方式成人化、价值观念庸俗化、角色认同混乱化、社会互动虚拟化、创新思维格式化等特点。从场域、视域的视角探究智能时代儿童过度社会化的成因包括:场域视角下儿童完全浸泡式的网络卷入,视域视角下家长庸俗主义价值观、儿童心理因素、大数据和算法的精心布局以及网络经济逐利的驱动等全方位控制儿童的世界。需要从儿童、家长和网络三条路经出发,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  相似文献   

12.
约翰·杜威是教育史上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他重视德育并用以解决社会的问题,他的“学校道德教育三位一体”德育途径即通过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进行道德教育,使“学校社会化”、“教材社会性”、“儿童社会性”,强调将道德教育与社会相联系,对当今德育途径的探讨提供了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中反道德现象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成当前道德教育困境的因素很多.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着反道德的现象:无视人生意义的规范化道德教育;无视儿童存在的成人化道德教育;无视人的主体性的强制灌输;无视德育方向性的放任主义;扭曲学生身心的道德规训等.我们必须对其批判,回归道德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当下的语文教学,呈现出鲜明的成人化趋势,不少教师一味沉浸在“自我的精彩”中,始终以成人的视角确定教学目标、研制教学内容,甚至一度觉得自己认为重要的,就是儿童所需要的。这样的教学完全失去了儿童的影子,忽略了儿童本真的状态和基础学情,忽视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本文提出,要借力文本解读,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确定教学目标,依循儿童的认知能力;研制教学内容,扣准学生的内在需要;设置实践活动,建立实在的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15.
关注留守儿童社会化成长、坚持扶智与扶志并行是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成就动机反映个体追求成功的内部驱动力,是落实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的着力点。媒介作为个体生态环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成就动机的培育过程。鉴于此,对西部某地区抽取1417名农村留守儿童开展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验证假设模型,解析大众媒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是大众媒介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成就动机的中介变量,且“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呈现链式中介效应;农村留守儿童媒介接触行为通过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显著负向影响其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和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直接显著正向影响其社会取向成就动机;此外,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通过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显著正向影响其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和个我取向成就动机。据此,对这一机制形成的内因进行了剖析,并从数据驱动干预、媒介环境净化及媒介素养培育三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以期驱动留守儿童成就动机良性发展、促进儿童成长与角色塑造。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小说中,儿童形象的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构成了一个突出的创作现象,儿童这个群体一直都在鲁迅的关注视野和思考范围之内。纵观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纯真化、自然化的天真者;成人化、社会化的经验者;虚弱化、病态化的被“吃”者。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媒对儿童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燕 《教育导刊》2006,(1):11-14
大众传媒(也称“大众传播媒体”或“大众媒介”)作为个体社会化的四大承担者之一,对儿童社会化有着重要影响,这已成为教育社会学者的共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随着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我国儿童的生活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用和享受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儿童电视频道及栏目、儿童电台及广播节目、儿童报刊杂志等获得空前发展;随着传播新技术的普及,新兴电子媒介也迅速进入了儿童生活。全国城市儿童调查表明,我国儿童接触的主要媒介有电视、报纸、广播、卡通、录音带、字书、杂志、电…  相似文献   

18.
个体的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处于预期社会化阶段小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是否适切,影响到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将来能否成为符合社会标准的社会人。然而当前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过度社会化"现象令人担忧。其主要表现为知识掌握的过度化、思维方式的去儿童化、语言表达的成人化、交往方式的功利化以及消费取向上的明星化。防止小学生过度社会化应弘扬社会正气,改善社会大环境;凸显人文关怀,改善学校小环境;提升家长素养,优化家庭微环境;推广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小学生信息辨别力。  相似文献   

19.
李毅 《小学生》2006,(1):F0002-F0002
有时候长大的确是一件怪麻烦的事情,尤其是在21世纪。当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羡慕我们拥有的一切,并且还经常要怪罪我们“不好好珍惜幸福时光”的时候;当全世界的成人化环境挤压我们,还要说我们“成人化儿童”的时候,而他们还在盯着电视里伙伴们成人化的表演哈哈大笑,我们委屈吗?我们不理睬吗?  相似文献   

20.
情感社会化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儿童情感社会化的基础阵地,家庭在实现儿童情感需要满足和情感认知发展、形成基于模仿的情感表达与互动模式、促进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生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情感表达是实现家庭功能的重要媒介,但在具体情感实践中存在三个维度的问题:理念层面,认识误区导致对情感及情感表达的轻视;角色层面,父母的角色分工过分僵化或直接缺席导致不良的家庭情感环境;行动层面,“为你好”的表达形式、“淡漠压抑”或“迷乱无章”的失衡状态阻碍了儿童的情感发展。因此,要从重申家庭的核心职能、把握情感表达的基本原则和在情感实践中修炼情感能力三条路径进行改进,从而更好地发挥家庭在儿童情感社会化中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