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西审美文化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中西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中西审美文化。中国审美文化是追求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美,讲求意境美的文化,西方审美文化则是追求主客二分,强调人工美,讲求形式美的文化。中西审美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势不可挡,只有把握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才能在吸收借鉴外来审美文化资源和总结本土审美文化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本民族审美文化的创新,从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彰显审美文化的本土特色。以中西园林文化为基点,从中西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的角度出发来探讨中西审美文化,在相互比照中寻求相互认知,重建中西审美文化的意识和观念,实现审美文化的多元化,从而开拓崭新的当代审美文化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虚静"说和西方的"距离"说都属于审美注意理论,二者共同揭示了审美注意的目的性和无功利性;同时,二者在审美"距离"、适用范围和审美过程三方面,又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当今中西比较诗学普遍兴起的背景下,二者相互比较、相互借鉴吸收,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它不仅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高中美术鉴赏课应充分挖掘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丰富内容和深刻人文内涵,引领学生走近美术作品,在审美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更准确地感受美术作品、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4.
作品欣赏教学的主要功能是——认识、教育、审美。美术作品的欣赏是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我们应正视在美术作品欣赏中的各类心理体验,充分调动审美者的主观参与意识,同时提高审美者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真正学会从形式优美、内容博大的美术作品中感受、欣赏到无限丰富内涵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线"是美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美术作品中都含有大量的线条来表现作品的艺术美,线条艺术将引导美术界内的审美潮流。本文试着研究探讨"线"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方式,通过其独特的审美特性来分析美术作品中"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诗经》与《荷马史诗》作为中西方诗歌源头活水,在文学发展的起点上,就已经闪现着迥异的诗歌精神,而在文学的未来发展过程中,中西诗歌精神更产生了无法预料的演变。以开阔的眼光看,中西诗歌精神的差异涉及到作为运思方式的背景与土壤的经济形态和文化宗教的差异,又涉及到作为中西诗歌精神的集中体现的审美意蕴和语言文字的差异。通过对上述诸种差异的比较,凸现中西诗歌精神各自的特质,从而发现,差异源于中西民族迥异的哲学宇宙观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儿童美术欣赏是儿童审美活动的一种,是儿童通过对大自然、美术作品、生活环境的感受、想像、体验、理解和判断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也是丰富美感经验,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判断能力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花卉与中西文化浅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花卉在中西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它浓缩并物化了东西方的文化心态及审美情趣.了解中西花卉文化的异同将有助于深化对中西文化的了解.就花卉与中西文化的相互联系作了简单的阐述和分析,并探讨了中西花卉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从喜剧艺术的起源出发,归纳了中西戏剧中喜剧艺术在审美上的异同,并探讨了产生这些审美风格和观念背后的中西历史文化的不同。了解中西方各自对戏剧中的喜剧审美,能促进我们从一个具体的角度更好的了解喜剧艺术背后所体现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标示艺术本体的概念,而中西文化中的"意象"涵义截然不同,这由中西方不同的民族哲学文化结构和思维方式所致。中西的意象在其各自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本文以中西传统绘画中的意象为切入点,通过其审美本质与审美语言形态的比较,以发现意象性在绘画中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学生美术作品的个性美追求,就是让学生在美术作品的表现中释放纯真的个性。美术教育对发展学生个性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指出:“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如此丰富,正是由于存在着丰富的个性差异。保护这种差异其实就是保护社会的丰富性和创造性。”美术课堂应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激发学生的个性美追求。教学中,笔者从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  相似文献   

12.
学生美术作品的个性美追求,就是让学生在美术作品的表现中释放纯真的个性.美术教育对发展学生个性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指出:"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如此丰富,正是由于存在着丰富的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喜剧作品成就很大,中西喜剧艺术以各自不同的审美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给观众不同的审美感受。本文从中西方的喜剧作品出发,归纳有关中西方的喜剧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更好地理解中西喜剧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月夜》和《月光》的创作分别处在中西音乐变革期,有着丰富的创新精神。两者通过二胡和钢琴两种完全不同的乐器诠释作品,中西"月亮文化"的差异影响了两首乐曲的审美意境和曲式。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讲,两者蕴含着不同的音乐文化底蕴,以中西方对月亮不同的诗学追求,表达了不同的"月"境。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史学尤见中华文明之底蕴。在与西方史学的比较中凸显出中西史学不同的思想,也传递出中西文明不同的精神。探讨其差异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以人为本、强调道德的特点滋润着中国史学浓郁的人文精神、鲜明的道德劝戒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中国长期的稳定与和平。而西方史学所表现出的理性、创新以及对历史规律的钟情则浸透着西方古代文明善于逻辑思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心物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中西美学形成了著名的心物感应说和模仿说。两者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方人在审美态度、审美心境、艺术类别及艺术境界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既有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有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美学各有优长又各有缺陷,如何建立完美的审美形态,正是当今美学研究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西山水诗作为同一种文学类别样式,存在许多共同的艺术创作规律。但是,由于中西方在哲学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审美理想等方面有着种种不同,因此,中西山水诗在审美轨迹、审美意识、审美态度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是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艺术观念的产物,由于这些不同的因素,二者也形成了不同的审美品格。本文从中西哲学和中西文化形态两个方向解释了中西戏剧品格差异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在审美形态呈现完全不同的发展理论。这种发展理论在中西哲学与美学开启之时就定下基调。古希腊人与古代中国哲人在言意关系理解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东西方文化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着迥然不同的归纳和言说方式,并传达出不同精神追求。这种差异最终带来对美的形态的不同总结,并呈现不同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审美理论的核心在于“味”,西方文学审美理论的灵魂在于“真”。中西文学审美理论的这一差异源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是以生命为本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以知识(智慧、真理)为本的文化。这种文化差异表现在文学审美理论上,就有了中国的“滋味说”和西方的“真理说”。虽然中西文学审美理论各有优长,但是,中国文学还是应该学习西方文学执着于“真”的境界;中国的批评美学应该在坚持“真”与“善”统一的前提下更重视“真”,重视作品的思想深度。因此,在重视“滋味”的同时又能够获得深刻的思想应当成为中国文学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