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姿多彩的侗族民歌仍然广泛存活于侗族人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演唱侗歌并非纯粹的艺术行为,而是审美交流的一种基础方式,相应地形成了一整套运用侗歌表演来展演审美习俗的繁复而固定表演机制.然而.随着外来文化的传播和旅游者文化心理的变化,侗族民歌文化的表演机制和文化功能发生前所未有的历史性交迁,引发了侗歌文化功能的全面革新.  相似文献   

2.
南、北侗族作为侗族旗下的两个分支,在民歌音乐风格方面差别显著:南侗民歌平和、含蓄,北侗民歌抒情、直白。这种差异的形成与二者的旋律类型存有紧密联系:南侗民歌的旋律类型仅以小波浪式为主,北侗民歌以跌宕式与小波浪式两种类型为主;南北侗族民歌虽都喜好小波浪式,但二者的小波浪式在音乐发展模式上也不同。而南、北侗族民歌旋律类型的差异正好与彼此所处的文化生态是相互耦合的,也即是说,南、北侗族地区生态文化环境的差异模塑出南北侗族民歌的特性,这一特性在其民歌的旋律类型中得以表现。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功能看,侗族民歌与当下文人诗普泛化的差异原因表现在前者是负载社会功能的,而后者偏于对形式审美性的刻意追求.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功能看,侗族民歌与当下文人诗普泛化的差异原因表现在:前者是负载社会功能的,而后者偏于对形式审美性的刻意追求。  相似文献   

5.
在侗族浩瀚的音乐文化中,其中侗族多声民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的和声织体丰富立体,演唱声腔独特韵味,衬词应用纷繁多变,具有独树一帜的民族特色与和谐的审美追求,是侗族音乐中一枝绚烂的奇葩,从它的成因、表现形态、声腔特点、衬词特点来探讨其丰厚的艺术底蕴。  相似文献   

6.
审美人类学借鉴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尝试对以往在美学研究中被忽略的边缘群体、日常生活中的美等进行实证研究。刺绣是侗族文化中的艺术奇葩,是侗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对桂北侗族刺绣进行审美人类学的考察,能更清楚地感受到侗族人民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7.
通道侗族自治县的民间音乐,曲调丰富,种类繁多。如侗歌、芦笙、琵琶、侗戏等。其中侗歌又有许多歌腔类别。对通道部分传统流行侗歌的种类特点进行分析、对比、说明,力求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侗族民歌,为侗族民歌的发展与保护,普及与繁荣尽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侗族民歌中有关花意象的运用进行解读,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侗族人民的性格、观念、心态、审美意识,以及侗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及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9.
最能体现侗族文化的侗族民歌是侗族人民教育孩子、传承历史的主要载体,其多声部民歌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曾经辉煌灿烂的它,在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其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对它进行保护并使其顺利健康地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冯梦龙在《挂枝儿》、《山歌》评注中体现了他进步的文学主张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深刻地揭示了明代民歌的思想内涵,标举了民歌的“情真”这个核心的审美价值,用评注的方式总结出了民歌创作风格特色和技巧方法,总结出民歌俚俗、尚奇、谐趣等审美价值取向,揭示了民歌在艺术方面的魅力.冯梦龙对民歌美学理论的探讨是开创性的,对我们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黔东南黎平县具有“天下侗乡第一县”和“侗族大歌之乡”美誉,黎平南部侗族大歌已名扬世界,黎平北部许多脍炙人口、各具特色的侗族民歌却鲜为人知,如:山歌、屋歌、酒令歌、哭嫁歌、拦路歌、孝歌、童谣等等。以黎平北部“罗里乡山歌”的演唱形式、唱腔特点、歌词形态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此更好地感受黎平北部“罗里乡山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侗族民歌的学习和考察,探讨侗族儿童歌曲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从“搜集整理”、“发展创新”、“民间传承和学校传承”三个部分来论述。  相似文献   

13.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在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原生态文化相撞击下,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三种合力的产物.以壮族原始歌圩仪式所具有的审美功能为参照,从歌墟仪式由原始群体性记忆走向现代都市狂欢式仪式、由原始诗性意味的消解转向现代审美韵味的构建等方面比较分析壮族歌圩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审美特征,可以挖掘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审美抵抗、审美修复的美学功能.  相似文献   

14.
侗族建筑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筑艺术中的杰出代表。侗族建筑艺术中蕴涵着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审美意蕴,图腾崇拜意识是侗族建筑审美的原始意蕴,和谐之美是侗族建筑审美的主体特征,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侗族建筑审美的现代表征。  相似文献   

15.
"五河民歌"是淮河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和其他民间艺术一起,世代伴随着五河人民的劳动与生活,映射着五河人民的独有的精神追求和对生活的希冀。千百年来,它一直流传于淮河两岸,经久不衰。它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审美内涵和独特的韵味反映出了五河人民生产与生活方式,折射出他们的风土人情与智慧。从民歌的地理环境、民歌的历史概况、民歌的音乐特征和民歌的歌词艺术审美等方面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该民歌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行歌坐夜”主要流行于南部侗族地区,它是侗族民间恋爱习俗,反映了侗族独特的婚恋文化.侗族河歌以它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在“行歌坐夜”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和旋律抒情等特点.阐释“行歌坐夜”习俗及其文化内涵,探析侗族河歌文化特征,旨在让更多人关注与了解侗族的民俗文化以及民歌文化.同时,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对"仙居.中国南北民歌大赛"中的侗族多声部民歌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文化历史背景进行客观的剖析.从而引起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多声部音乐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特定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乡情成就了安徽民歌特定的风格。从安徽民歌的色彩美、形式美以及时代美三个方面探讨安徽民歌的审美特征,在安徽民歌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也应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9.
民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有鲜活感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世界性的元素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民歌在当代渐趋于沉寂状态.文章从民歌的自身特点变化、审美主体变化以及商品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对民歌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民歌在当代沉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为民间文学艺术形式的南北朝民歌成就颇高,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和影响了文人的创作。南北朝民歌对诗人创作的题材、审美情趣、语言表达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